

作者|孫鵬越
編輯|大 風
沒想到,一直被譽為“掃地機器人三巨頭”之一的追覓科技(Dreame),居然開始進軍大家電和全屋智慧賽道了。
前不久,追覓科技官宣將正式進入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賽道以及智慧廚店領域。
並在2025年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 2025)上,追覓科技帶來了智慧空調、智慧廚電等多款新品正式亮相。
自此,“掃地茅”的商業神話似乎要告一段落。

支楞不起來的掃地茅
掃地機器人是小家電領域的明星賽道,尤其是2018-2020年,年銷售量均超過610萬臺,被外界譽為“掃地茅”。
但隨後幾年,掃地機器人開始大幅度滑坡,據奧維雲網資料,2021年下降至579萬臺,2022年下降至441萬臺,2023年下降至458萬臺,2024年下降至406萬臺,已經跌破到2017年(422萬臺)的水平。
不但銷量和利潤暴跌,就連產品口碑也一落千丈。
在小紅書上,關於“掃地機器人不好用怎麼辦”的筆記超過62萬篇,大量關於避障不靈、拖地留痕、基站漏水、纏繞頭髮、邊角打掃不到等等問題被曝光。
掃地茅被貶義為“掃地爹”,消費者高舉“避雷”大旗。

追覓掃地機器人
整個掃地機器人賽道,都籠罩在寒風裡。於是,尋找第二產業鏈,成了掃地機器人品牌的唯一選擇。
轉型大家電,似乎是掃地機器人們的最好方向。
石頭科技2020年進入了手持無線吸塵器市場、2021年進入了洗地機市場、再到2023年又進入了洗衣機市場,當年年初發布了首款洗烘一體機產品H1;科沃斯相繼推出了多功能空氣淨化機器人、擦窗機器人、割草機器人等新產品。
而“三巨頭”之一的追覓,是轉型大家電最晚的一個。
雖然晚,但追覓的動作並不小。一口氣釋出了空調、冰箱、洗衣機、烘烤機、油煙機、洗碗機等多款產品,幾乎把白電一網打盡。
同時,追覓宣佈正式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透過先進的AI技術提升產品體驗。
顯然,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在掃地機器人市場整體下行的當下,已經不會再誕生出殺手級產品,這也宣告著“憑藉單一產品打天下”的夢想破滅。
想要提升公司整體營收,就只能從小家電走到大家電上來,從一家掃地機器人企業,轉型成為集團式的家電企業。
只是,大家電這條路真的好走嗎?

從單品智慧,到全屋智慧
新品連發的追覓看似風頭正勁,但也只是剛剛涉足到“單品智慧”的新兵,而老玩家們都已經開始研究“全屋智慧”。
從2023年開始,大家電市場的風向,逐漸從“單品智慧”轉向“全屋智慧”。
所謂的“全屋智慧”,就是以系統級AI實現全屋場景聯動,透過跨產品、跨品牌的家電家居產品互聯互通,構建不同空間的多元化服務場景。
設想一下,當你踏入玄關的瞬間,照明系統根據生物節律切換色溫,智慧空調按照合適室溫已自動調節體感,甚至冰箱能透過視覺識別提醒食材保質期……
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體驗感,是單品智慧所無法代替的。
市場調研機構TechInsights釋出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智慧家居裝置、服務及安裝費用支出預計同比增長7%,總額超過1250億元,中國市場增速將高達20%。
不僅是家電企業,全屋智慧已經是不少大廠眼中的香餑餑,其中最被消費者感知到的,就是小米和華為。
在2023年12月底,小米正式宣佈要建立起“人車家全生態”,把手機、穿戴裝置、車,與智慧家居融為一體。
小米陸續推出了智慧門鎖/開關/燈泡/插座/感測器、路由器、電視機、冰箱、空調、淨化機、窗簾、取暖器等多款智慧家居,涵蓋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全屋場景。
甚至還在今年推出了中央空調,作為全新的“全屋空間智慧入口”。
“硬裝開始,雷軍進場”這句被網友調侃的話,逐漸成為現實。

小米空調
小米之外,華為也提出了“1+2+N架構”的全屋智慧解決方案。將搭載鴻蒙系統的全屋智慧主機,做為全屋總指揮,聯動可擴充套件的鴻蒙智聯生態,適配住宅、酒店、辦公、公寓、教育、康養等各類空間場景。
除了網際網路大廠,美的、格力、海爾等傳統家居品牌,都陸續推出了對於全屋智慧的方案。
最近備受爭議的“董明珠健康家”,就是格力集團在全屋智慧上的一次創新。
可以說,全屋智慧將是新的戰場,不論是網際網路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或多或少將觸手伸向這裡。
而在這些企業裡,剛剛從小家電轉型到大家電的追覓們,無疑是底氣最弱的一個。

供應鏈上的大難題
對於追覓來說,現在還不是思考單品智慧和全屋智慧的時候,因為哪怕是單品智慧,就已經足夠它來忙活一陣子。
首當其衝的第一道難題,就是供應鏈問題。
如果掃地機器人單一產品,所需要的無非就是主機板、晶片、電機、電池、感測器等零部件,在國內有比較成熟的供應商。
而如果要做大家電,所需要的供應鏈可就太多了。
就比如,做空調,就需要壓縮機、冷凝機、蒸發機、電子膨脹閥、電機等零部件;做洗衣機,就需要電控、電機、塑膠、鋼材等零部件;做冰箱,就需要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絕熱管、門封條、溫控器、過濾器等零部件。
控制好供應鏈成本,是第二道難題。
一些成本較貴的元器件供應鏈,如MCU晶片,長期被國外MCU龍頭所壟斷。
據瞭解,空調MCU市佔率排名前三的廠商分別為瑞薩電子、英飛凌和 TI,三家市佔率合計85%左右;冰箱MCU市佔率排名前三的廠商是英飛凌、Renesas和Eastsoft,三家市佔率合計58.1%左右;洗衣機MCU市佔率排名前三的廠商是英飛凌、Renesas和Sinowealth,三家市佔率合計67.3%左右。
瑞薩電子、英飛凌、德州儀器處於壟斷地位,它們的定價極為高昂,品牌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成本問題。
以美的格力為代表的中國家電品牌大多成立了自己的半導體公司,自產自銷。而沒有這份底氣的小品牌,只能咬牙去買國外MCU,增加大量成本。

來源:網路
如何去找到好的上游元器件廠商?如何保證元器件的毛利率?這都是擺在追覓面前極為現實的問題。
畢竟,你的核心技術再強,沒有元器零部件,照樣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對於初入大家電領域的追覓來說,它的要補的功課還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