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賣慘”出圈!蒙冤二十多年的“味精大王”,正在悶聲賺大錢

一代“味精大王”,真的過的這麼慘?這兩天有工作人員也出來回應了:“我們現在挺好的,公司很火爆,那些都是博眼球的謠言。”咱就是說,不僅不用賣慘,蓮花味精活得好好的,而且還越活越好了~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月月
· · ·
“只剩下一棟辦公樓,老闆兒子含淚通宵直播,僅1人觀看……”
乍一看這描述,是不是聞者落淚、見者傷心?最近,短影片平臺上的某些賬號,為了搏“國貨品牌”的流量,宣稱蓮花味精瀕臨破產,編了這一齣賣慘哭窮的離奇劇情。
一代“味精大王”,真的過的這麼慘?這兩天有工作人員也出來回應了:“我們現在挺好的,公司很火爆,那些都是博眼球的謠言。”
其實但凡動動手指查查蓮花味精的財報,都不至於編出這麼離譜的段子:
2023年淨利潤為1.31億元,同比增長178%;
2024年業績預告,預計淨利潤2億元至2.3億元,同比增長53.93%-77.02%;扣非淨利潤2.035億元至2.335億元,同比增長72.55%-97.98%。
咱就是說,不僅不用賣慘,蓮花味精活得好好的,而且還越活越好了~
1.
蒙冤二十多年的“味精大王”,
一年賺了超2億!/
說起來,這不是蓮花味精第一次被謠言中傷了。
作為80後、90後,誰小時候還沒聽過“味精緻癌”的傳聞?但就是這個離譜的謠言,讓“味精大王”蒙冤十多年,差點就玩完了。
時間回到1983年,那時大多數地方還以售賣散裝醬油、醋等調味品為主,但剛剛成立的周口地區味精廠,已經推出了便宜又便攜的包裝味精,小袋只要幾毛錢、大袋一兩塊錢……
1987年,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子實現年產7000噸生產規模,成了國內同行業生產規模最大的廠家,之後更是“殺”紅了眼:
1992年,生產規模擴大到4萬噸,直接殺入了世界四強;
1995年,產能再次擴大到12萬噸,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1997年,單廠味精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剛創辦時的近300倍,國內市場佔有率達43.4%。
“味精大王”越賣越火,成了最早一批家喻戶曉的老牌國貨,並於1998年8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調味品行業第一股”。
別看現在A股的調味品巨頭是海天味業、千禾味業,但其實真要論資排輩,它們在蓮花味精面前都是小弟。
據說,當時蓮花味精有1.6萬名員工,每次一發工資,第二天全城物價都要集體蹦迪,直接拉動了當地消費。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關於“味精緻癌”的謠言開始蔓延,也直接影響到了這家公司的業績,2002年,蓮花味精的淨利潤突然“跳水式暴跌”了86.71%,第二年更是直接虧損1.45億元。
接下來的劇情走向更是越來越慘:外部市場嚴峻、內部動盪不安、幾經易主、瀕臨破產……要不是2020年司法重組強行續命,蓮花味精差點就成了“時代的眼淚”。
直到2023年,藉助“國貨崛起”的網際網路流量,疊加科普博主的一則關於“一句謠言,讓一家民族企業徹底落寞”的影片,沉寂多年的蓮花味精意外翻紅。
這波潑天的流量,也是被蓮花味精接住了,又是推出“79元味精套餐”,又是親自出科普影片……網友集體破防,評論區秒變大型懷舊現場:
“小時候的味道!”“支援國貨!”
“原來味精是被冤枉的?!”
僅僅一年多時間,蓮花官方旗艦店的粉絲從10萬增長至超過120萬,還陸續推出了松茸鮮、素蠔油、0新增特級生抽等新產品。
一通操作下來,蓮花味精也算是悶聲發財,2023年淨利潤為1.31億元,同比增長178%。
2024年年報業績預告顯示,預計淨利潤2億元至2.3億元,同比增長53.93%-77.02%;扣非淨利潤2.035億元至2.335億元,同比增長72.55%-97.98%。
現在,蓮花控股擁有30多家國內分公司,2700多家經銷商,10000多家客商,產品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有要重振旗鼓的勢頭。
怪不得去年有媒體採訪蓮花味精的工作人員時,他是這麼說的:
“20多年來,從沒像今天一樣揚眉吐氣。”
2.
倆兒子不爭氣輪流敗家,
老乾媽救了“老乾媽”/
除了蓮花味精,在大家印象裡,這兩年還有一個過的很慘的老牌國貨——老乾媽。
老乾媽的創始人陶華碧是農民出身,硬生生憑藉辣醬闖出了一番事業,但因為剛開始創業時就已經42歲,所以二代接班也是她繞不開的一個難題。
早在2014年,陶華碧就宣佈退休,將公司交到了兩個兒子手上。兩人分工明確,大兒子李貴山負責銷售,二兒子李妙行主抓生產。退休的第二年,陶華碧登上胡潤富豪榜,身家高達68億元。
按理來說,那時的老乾媽無論是產品還是線下渠道,都已經很成熟了,兩個富二代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好份內的事兒,就能順順利利接班,但卻不想兩人輪流“敗家”,給老乾媽折騰的元氣大傷。
先來說說大兒子李貴山,不愛辣醬愛投資,從雲貴高原到華東地區,先後參股了多達14家企業,投出去了超2億元!
結果呢?投資大鱷沒當成,反而在房地產專案上栽了個大跟頭,成了多達19次被限制高消費的房地產公司的二股東,連累老媽出來澄清,只是“個人投資行為,和老乾媽公司是沒有關係的”……
和熱衷投資的大哥不同,小兒子李妙行倒是挺想撐起家業,一心撲到了經營和改革上,但一上任就連著捅婁子。
先是引入機器裝置,大手筆裁員,然後又用價低質次的河南辣椒取代了貴州本土辣椒去製作辣醬,結果被消費者抓個正著,直接把老乾媽辛苦積攢了幾十年的好吃口碑給敗了一大半。
眼瞅著兩個兒子不斷闖禍,陶華碧只能在73歲高齡再次重返經營一線,第一件事就是宣佈恢復產品原來的配方,唱了一齣“老太君掛帥”。
別說,薑還是老的辣。陶華碧迴歸後,2019年老乾媽完成銷售收入50.23億元,首次突破5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4.43%;2020年,老乾媽的銷售額達到了歷史高峰。
但這幾年辣醬市場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比如虎邦、飯爺、菇的辣克等新興品牌透過線上渠道賣爆了,成了很多年輕人的心頭好。
2021年,老乾媽業績大幅下滑超10億元,雖然沒有對外透露過原因,但業界普遍的猜測是,市場環境的變化、線上渠道的崛起、新品牌競爭的加劇,使得老乾媽的增長陷入瓶頸。
為了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老乾媽開始“補課”,嘗試在線上渠道發力。
2019年,幾乎不做廣告的老乾媽,憑藉著一段“鬼畜”廣告影片火上熱搜;2020年情人節,老乾媽和淘寶合作推出了“1314瓶限量款”,每瓶瓶蓋上都有“戀愛金句”。
到了2022年10月,陶華碧還親自下場出鏡做了“直播”,頭髮花白還得替兩個兒子撐住家業,看著都讓人心酸。
折騰了兩三年,也沒折騰出啥名堂來。線上渠道幹不過新興品牌,老乾媽只好選擇迴歸線下“埋頭苦幹”,畢竟線下渠道才是老乾媽的強項。
根據盛世華研發布的《2019-2025年中國調味醬行業市場突圍戰略研究報告》顯示,老乾媽在全國各地、市的市場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從2023年起,老乾媽一度傳出“退網”的謠言。雖然官方出來闢了謠,但肉眼可見的是, 老乾媽明顯降低了在社交平臺的營銷和直播頻率,很多官方平臺都一兩年不更新了。
但迴歸線下、“以守為攻”的老乾媽,也出乎意料的打了一場翻身仗,銷售額正逐漸向昔日的峰值迴歸。
2024年12月初,貴州省企業聯合會、貴州省企業家協會公佈的“2024貴州企業前100名”榜單中披露,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2023年的營收為53.81億元。
這個銷售額距離巔峰時期54.03億元的營收,僅僅差了0.22億元。在網際網路之外的消費場景,老乾媽又開始悄悄悶聲賺錢了。
3.
靠“賣慘”出圈?
有實力的老國貨,早就悶聲賺大錢了/
對於老國貨品牌,人們總是帶著一種懷舊的情感。就像有人說,老字號的優勢在於“老”,劣勢一定程度上也源於“老”。
但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老國貨消耗殆盡了大家的情懷,比如“用美色搞傳銷”的隆力奇,“菜刀不能拍蒜門”的400年老字號張小泉,還有“在北京不吃全聚德,在天津不吃狗不理”的遊客共識……張小泉最近更是深陷債務泥潭。4月2日上午,“張小泉集團及法人等被執行31.3億”話題衝上百度熱搜榜第二。
老國貨的衰敗,有些是時代導致的市場變化,有些則完全是自己作死。但好在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國貨開始覺醒、積極自救了。
這兩年,在短影片平臺上,經常能看到那些打著懷舊情懷的老國貨賣慘的場面。比如蜂花,回覆網友時就主打一個“句句不談窮,句句都是窮”:
“我們其實本來就很廉價”
“這個要花錢吧?”
“賣慘哭窮”式的營銷策略,或許在短期內有效,但卻加深了消費者對品牌的刻板印象,畢竟真正能讓大家買單的最後還是產品的品質。
比如蓮花味精、老乾媽,它們的共性就是本身產品的品質過硬,哪怕賣了幾十年依然有越來越多的人買單,最後才能重振旗鼓。
類似悶聲賺錢的老國貨還有很多例子。比如大部分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鬱美淨,作為一個國貨品牌,旗下的兒童面霜已經賣了40多年。
這幾年,鬱美淨也憑藉“國貨崛起”的東風重出江湖,以“累計銷量45億”的詞條火遍全網,關於它的各路話題頻頻衝上熱搜。
一開始,很多人都說鬱美淨之所以能夠年輕化成功,靠的是“董事長直播間跳舞”等博人眼球的營銷手段。
但實際上,僅有流量和噱頭是遠遠不夠的,鬱美淨是透過物美價廉的產品,把流量轉化為真金白銀的銷量。
這不,2塊錢一包的鬱美淨,直接晉升成了很多新中產的心頭好,被奉為千元貴婦護膚品的平替。
還有幾年前,在很多人眼裡已經瀕臨倒閉的白象泡麵,也是一個逆襲翻盤的例子。
2022年,隨著“土坑酸菜”被曝光,泡麵行業陷入了輿論風暴,白象在微博評論區迅速回應“沒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帶來了一波潑天的流量。
很快,消費者還發現,白象是拒絕過日資入股的民族品牌。不僅如此三分之一的在職員工是殘疾人;重大災難面前,白象總會低調助力公益,又拉了一波好感。
但再激烈的情緒都會過去,對於任何品牌來說,要想爆火僅靠大眾一時的消費衝動顯然是不夠的。
這兩年,白象就用高湯包取代粉包醬包,推出了老母雞湯麵,結果這個大單品一年就賣了10億元,成了打工人“窮鬼”必備。
除了大單品,白象也很關乎小眾新品口味的開發,持續突出口味的獵奇性和話題的爭議性,比如香菜面、折耳根面等。
經過去年一整年的持續發力,今年3月,白象又被傳出了另一喜訊:在泡麵市場的收入很可能已超越老對手統一,成了僅次於康師傅的泡麵“老二”。
所以不難看出,不管是尋找噱頭,還是尋找新的賽道,老品牌想要在新時代突出重圍,都有一個必要條件:產品力本身得足夠強。
所以啊,別總覺得老國貨都過的很慘,有實力的老國貨,都活的好著呢。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八妹的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及評論哦~
—end—

金八傳媒往期獲得獎項

極揚文化,是一家新媒體、新消費為主業的新三板掛牌公司(股票程式碼:873375),旗下金八媒體矩陣包括金融八卦女、新10億商業參考等,超過1100萬用戶選擇關注我們的新媒體。
商務合作請聯絡八妹微訊號:bameihezuo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