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界全新車型 M8 預計二季度上市。
文丨曾興
編輯丨龔方毅

我們從多個獨立信源處獲悉,問界 M9 改款車型將於近期上市,較原計劃提前近一個季度。
2 月 19 日,工信部新車申報目錄出現改款問界 M9,從申報資訊看,新車外觀延續了家族式設計,改款主要為動力和智駕水平的提升。新車將搭載型號為 HG15T 的增程器,與問界 M8 一致。增加了兩顆側向和一顆後向雷射雷達,在硬體上和尊界 S800 看齊。
全新車型問界 M8 計劃在上海車展前後上市。據我們瞭解,即將上市的問界 M8 將同步上市增程和純電兩種動力形式,在尺寸、配置方面低於 M9,預計售價在 35 萬至 45 萬元之間。將和改款後的 M9、M7 成為問界今年的主力車型。
問界 M7 中期改款上市時間則從原定的今年底大幅提前至暑期檔。一位接近賽力斯的人士對我們說,“問界今年不打算降價,所以加快改款進度抵禦挑戰。”
處在競爭更激烈的 20 萬元至 30 萬元 SUV 市場的問界 M7,確實需要透過改款重新啟用銷量。1 月問界 M7 賣出 0.8 萬輛,銷量已不足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
改款後的問界 M7 可能會上調車型價格和定位,與智界 R7 區隔,同時也和將在今年年中上市的小米 YU7 錯位競爭。小米 YU7 定位中高階純電 SUV,處在 25 萬至 35 萬元價格帶,從工信部申報資訊來看,共有三個版本,可能延續小米 SU7 的車型策略,推出標準版、Pro 版和 Max 版。
屆時,問界 M7 改款的外觀也可能更接近問界 M9、享界 S9、智界 S7/R7 在用的那套的家族設計。目前問界 M9、享界 S9、智界 R7 等都採用封閉式前臉設計,前後都是貫穿式的畫素車燈,在燈組的設計細節上略有不同。而 M7 則帶有比較明顯的燃油車設計元素(前進氣格柵)。

問界 M7 最初於 2022 年 7 月上市,2023 年 9 月首次改款,新 M7 的起售價比老款低 7 萬元,疊加華為 Mate 60 手機上市的熱度,新 M7 在兩個半月內獲得 10 萬訂單。去年 1 月銷量巔峰時期,新 M7 月銷近 3 萬輛。去年年中,問界 M7 相繼推出 Ultra、Pro 版,優化了問界 M7 的外觀,但整體改動較小。
近一年來,問界 M7 月銷量從 3 萬輛下滑至不足 1 萬輛。除了自身競爭力下降,也可能和鴻蒙智行其他品牌的分流有關 —— 智界 R7 售價區間與問界 M7 高度重疊,且同在華為渠道銷售。一位銷售人員對我們說,“智界 R7 上市後,觀望問界 M7 的使用者變多。” 去年 12 月,智界 R7 賣出 1.6 萬輛,同期 M7 銷量 1.3 萬輛。
去年,賽力斯憑藉問界品牌賣出的 40 萬輛新車,成功扭虧為盈。全年淨利潤約 55 億元。問界 M9 是問界目前最成功的產品,連續 10 個月蟬聯中國 50 萬元以上豪華車銷量冠軍,佔問界總銷量的一半以上。
賽力斯董事長張興海在全員信中明確今年的目標:問界錨定豪華車陣營,問界 M9 錨定豪華車銷量持續第一。鴻蒙智行今年的銷量目標為 100 萬輛,按照以往問界貢獻六成以上銷量估算,問界需要賣出 60 萬輛,對應大約 50% 的銷售增速。
今年 1 月問界共賣出近 2.2 萬輛新車,同比、環比均下滑約三成。2 月的前三週,問界累計銷量 0.8 萬輛。按照當前進度,問界需要在今年剩下的時間裡月銷至少 5.7 萬輛才能達成目標。
外部競爭愈發激烈。今年將是行業的產品大年,綜合多家車企的規劃,預期超過 10 款中大型 SUV 新車上市。
2 月 25 日,理想公佈了首款純電 SUV i8 的車頭和車尾造型。i8 定位六座中大型 SUV,預計在 30 萬至 40 萬元價格帶。極氪、深藍、騰勢、智己也將推出中大型 SUV,其中大部分預計在下半年上市。
除了來自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競爭,問界還受到賓士、寶馬、奧迪等傳統豪華品牌降價後銷售分流的壓力。2 月 14 日,全新寶馬 X3 長軸距版上市,相比老款,車身更長更寬、軸距更長,升級了智駕和車機系統,但價格便宜了 5 萬元,起售價 34.99 萬元。
汽車不是消費電子,使用者置換週期短則三四年,長則六七年。即使手機這樣真正的消費電子產品,換機週期也超過 40 個月。賽力斯理論上有機會在競品集中上市之前,用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鎖定” 一批使用者。
問界作為華為智選車業務最早推出的品牌,承擔著向市場展示華為在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方面技術能力的任務,早期從產品定義到營銷、渠道資源,問界都佔據領先優勢。如今,華為技術實力已經得到市場驗證,隨著享界、智界、尊界品牌的陸續推出,以及與上汽合作將推出的 “第五界”,華為要兼顧的品牌更多。
據我們不完全統計,目前華為的合作車企已超過 20 家。合作模式也發生變化,去年底以來,廣汽、阿維塔、東風相繼與華為深化合作,新的合作將以 Hi+ 模式展開——除了不使用華為銷售渠道,從提供零部件到幫車企定義產品,華為參與深度不斷加深。
當越來越多車型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產品或引入鴻蒙座艙系統,並以此作為吸引消費者的宣傳因素,問界身上的智駕優勢將被逐漸稀釋。另一方面,由比亞迪、長安等車企掀起的 “智駕平權”,也讓今年車企在智慧化方面的競爭升級。
題圖來源:問界汽車
·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