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都沒有國際航線停飛現象中國航線卻大面積停飛,別都怪在俄羅斯頭上,主要是這個惹的禍

      中國在積極開放免籤政策,但一些西方航空紛紛停飛中國航線,包括在中國經營25年的(英國)維珍航空、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的英國航空——她去年還把飛往北京的航線描述為“我們最重要的航線之一”,以及澳洲航空。
      其中維珍航空2022年宣佈永久停止倫敦至香港航線,關閉在香港的辦公室,結束在香港近30年的經營。
       他們走了,是再也不回來了,還是……
      看看英航和維珍官宣的字眼,也許可見一斑。英航在給旅界的郵件中,英文原文是pausing(暫停)”,而維珍航空、澳洲航空撤出上海航線時所用的suspend(停飛)”!
       一詞之差,玄機卻很大啊!
      美國的達美航空,原定今年秋季回覆恢洛杉磯至上海的往返航線,也宣佈取消。
      此外,菲律賓、汶汶萊的多家航企,宣佈停飛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航班;墨西哥航空公司,自疫情暫停中國航線以來,一直到現在都看不到復航的跡象……
      這些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看到有篇熱帖,只看題目“停飛中國,是何居心?”就可知道中國人的憤怒了。
      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有人說是美國在背後搞鬼,呵呵,這就有點陰謀論了。什麼都往美國這個羅筐裡裝,說明不了一切。
      澎湃新聞在提問“中國航線為何不香?”說,英國航空暫停北京航線無疑經歷了痛苦的糾結。澎湃新聞舉例分析,認為停飛的主要原因是俄羅斯關閉領空。還引用英國航空與維珍航空的官方宣告,說因為無法飛越俄羅斯領空,這意味著飛行時間大幅增加並會帶來商業方面的影響。
      現在差不多都是這個說法。
      這的確是個因素,繞過俄羅斯航線,從歐洲到中國時長超過11個小時,更長的飛行時間,大幅增加了航線運營的支出,包括燃油、機組、航路費三項費用疊加,英航飛倫敦至北京航線的航班總成本已經高出25%-30%左右,這是直接成本,不包括那些隱性成本。
       商人是逐利的,入不敷出的事不會幹。
      但是,有個問題沒想通:澳洲、菲律賓、汶汶萊的多家航企,根本不受“俄羅斯空域”影響,為何也宣佈停飛北京、上海航線?
      還有,歐美飛往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的航班也都會受到“俄羅斯空域”影響,為何都沒有航班停飛問題?
       我們看到了英航另一種說法。
      英國航空母公司IAG集團 在2024 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指出“來自中國的需求疲軟”,並將其歸咎於亞太地區每公里收入的下降。
      不少外國航空公司都在呼應這個說法。

      是的,“中國需求疲軟“導致了這些外國航空公司暫時停飛(pausing)或停飛(suspend)。
      直白地說,就是中國人出國或外國人到中國的人數太少了,少到這些航空公司虧本了!
     可是,有關資料顯示,今年16月,全國出入境人員2.87億人次,年增70.9%,其中內地居民1.37億人次,港澳臺居民1.21億人次,外國人2922萬人次。
      其中: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透過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佔比52%,同比增長190.1%
上述兩組資料相減,入境中國大陸的外國人只有全國出入境外國人的約一半
      資料顯示不少啊!央視網用資料勾勒“China Travel”火爆生動圖景,大讚“上半年來華旅遊火熱”!說這得益於國家實施的一系列的免籤政策。
      甚至國家移民管理局預計今年下半年外國人來華熱度將持續升溫。
      這又是怎麼回事?
      可是,上述停飛或暫時停飛的航空公司都說,來自中國的旅遊需求“復甦緩慢,不如預期”。
      明明情況一片大好,外國航空公司怎麼說“來自中國的需求疲軟”,沒人搭乘飛機了?
      最近,有位去英國的網友吐槽:飛機乘客飛很少,可以橫躺在一排座位上。不少人說,現在國際航班免費升艙很容易。這都是說,乘客確實少了。
      問題出在哪兒?資料出了差錯?
      還有一組2019年資料,看了就明白差距在哪裡?
      2019年全國出入境人數6.7億人次,其中外國人入出境9767.5萬人次,其中上半年出入境3.41億人次。——我們遠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啊。
      還有一些關於“來自中國需求疲軟”的例證,比如有些沒有停飛中國航線的航空公司,將原先的大飛機悄悄換成了座位數較少的小型飛機。例如,阿聯酋航空飛往北京和上海的航班,全面停用空中巴士A380,改為波音777,載客量明顯小了許多。
     但有一個奇怪現象,外國航空公司(除個別外)都沒有停飛香港航班,而且也沒有換小飛機現象。
      英航表示,每天來往香港的航班不受影響。
      香港的需求不疲軟嗎?
      另一個現象更應該引起注意: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釋出2024年第二份《世界旅遊業晴雨表》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國際遊客人數比新冠疫情前水平高出36%。這表明該行業幾乎完全擺脫了疫情的影響。其中歐洲是全球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地區。今年第一季度比2019年第一季度高出1%。非洲的入境遊客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5%。美洲遊客人數達到2019年水平的99%
      越南旅遊業展現出強勁的復甦勢頭,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越南接待了的國際遊客較疫情前的資料增長了4.1%
      英國旅遊局提供給旅界的資料顯示,今年英國入境遊客數量首次超過疫情前,其中北美遊客市場繼續超過 2019 年同期,達到創紀錄的 110 萬次訪問英國。
      74日至78日,僅僅5天,美國超過3200萬人乘坐國際航班,成為歷史上最繁忙的10個航空旅行日。
     日本國家旅遊局 (JNTO)資料,今年上半年訪日外國人數累計約為1778萬人次,也創下了上半年度訪日遊客的最高數字。自202310月以來,日本已連續9個單月恢復到新冠疫情之前的遊客入境水平。
      韓國觀光公社的資料顯示,今年6月,韓國接待的國際遊客比去年同期增長47.5%,達到2019年的96%。其中來自美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遊客人數分別比疫情前增加了44%21.8%
      相比之下,中國入境國際遊客人數的恢復速度遠遠低於預期。
      與中歐航線之間需求不振相反,受遊客強勁消費刺激影響,歐洲與北美、日本之間的跨大西洋航班恢復相當不錯。
      所以,外國的航空公司在只能停飛中國航線的同時,把運力重新分配到更賺錢的歐美日航線上。
      這就是資本的敏感嗅覺,比資料靈敏的多。
      不管怎麼說,中國需求疲軟應該是個事實。這個疲軟不僅表現在航空需求上,而且表現在各個方面,畢竟經濟是疲軟的,就業困難,影響收入,口袋裡的錢少了,很多人就不想出去了。中國這麼大世界,在祖國的大好河山走走看看也很不錯。
     根據國內旅遊抽樣調查統計結果,2024年上半年,國內出遊人次27.25億,同比增長14.3%
      國人絕大多數都在國內旅遊。
      至於外國人迴流中國旅行緩慢,主要是地緣政治因素。往來中國的商業和人文交往少了,旅遊數量也少了。與2019年外國人入出境9767.5萬人次相比,現在還是太少了。
      哎,都是地緣政治惹的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