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文中聊過,在現代社會中,財富在代際傳承中的折損是最少的。中國和其他很多國家都沒有遺產稅,其他一些有遺產稅的國家,也有很多規避的方法。不賭博不發瘋,富豪的子女,就算能力不行不求上進,大機率仍然可以繼續維持富豪的地位。
相比之下,院士的子女,很難達到院士的高度。兩代院士的家族,屈指可數。高官的子女,平均來看,也很難達到父母的高度。平均算基本上往下要跌兩個級別。網上傳播的董小姐所謂的醫療大拿的爺爺和外籍院士的外公,也已經被正式闢謠。
然而,財富的代際傳承被社會大眾廣泛接受,而權力和地位的傳承卻難以被公眾接受。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私有資產神聖不可侵犯原則被資本主義宣傳了幾百年,已經深入人心。父母積累的財富由子女繼承,天經地義。
另外一個更本質的原因,是權力地位/學術地位的繼承,和財富的繼承有和很大的區別。
如果我們比較權力、學術和財富,會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建國後,中國權力的最頂端少則5人,多則9人(11人那次是特殊情況,只持續了一年),基本沒有增加,再往下一級也比較穩定。往下兩級也只是翻了一倍。學術界的頂端。中國科學院院士,建國後200多人,1980年,400人,現在也不過873人。
而財富就完全不同。2024年,胡潤富豪榜首富的財富是2001年胡潤第一屆百富榜的四十倍。百富的入門門檻也差不多漲了四五十倍。2024年富豪榜的1000名,都是2001百富榜第100名的財富的五倍以上。如果一個達到2001年的百富榜入門門檻的富豪,在2024年估計排到1萬都不一定打得住。
中國過去二三十年,中國人財富快速擴張,財富的供給翻了很多倍。相比之下,頂層官位和院士的供給的擴張速度遠小於財富。
無論是官位還是院士的帽子,是有限供給,零和遊戲。如果我們擴大到國企的就業人數,體制內的公務員位置,會發現,這方面供給的擴張速度,也遠遠低於中國經濟的擴張速度。我看到一個統計,1980-2020年,公務員和事業編的人數,擴張了不到三倍。絕大多數的就業增長,都是編制外的。
一句話,體制內,有編制的位置擴張慢,總量有限。一共就這麼多的空位。你當上了,就沒我的份。上了一個關係戶,就意味著另一個人失去了這個機會。
協和4+4的招生也是一樣。一共每年就這麼多個招生名額,董小姐佔了一個,自然就會擠走一個本來有機會的候選人。輿論為陳秋月鳴不平,就是這個道理。
學術界的階梯也是類似。我自己不搞學術,但有一些搞學術的朋友。搞學術也是一級級爬臺階,還限制年齡。什麼青基、四青、傑青,長江每個年齡段都得獲得相應的成就,否則就很難走上學術巔峰。
這些評獎,也都有名額總量限制。董小姐這樣的人利用家庭關係上了一個臺階,就會把另外一個人擠下去。官位更是這樣,位置的供給是有限的。上了一個關係戶,就擠掉一個普通人。
財富的代際傳承反而沒有這麼內卷。某個富二代繼承幾百億身家,並不會有什麼人因此損失掉幾百億。特別是中國的經濟還在高速發展,社會不斷創造新的財富,不斷有一個接一個的創富神話。就算積累財富的手段不是那麼光彩,代際傳承,傳遞的還是一代創造出的財富,這種傳承,不需要擠佔和毀滅普通人的機會。
所以,目前看,財富的代際傳承就沒有這麼令人討厭。
當然,如果社會失去了創造新財富的能力,每個人獲取財富,都是建立在剝削他人,剝奪他人的基礎上,財富的代際傳承,必然也會遭到社會公眾的強烈反對。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大學存在“公費”、”自費”雙軌制。自費生要交的學費是公費生的5-10倍,分數線也會低一些。
本質上,自費生也是用父母的資源(金錢)換取錄取的機會。但那時,自費生並沒有這麼令人討厭。因為當時大家的理解是,自費生是一批額外的名額,沒有擠佔公費生的位置。
前些年,關係戶都喜歡去金融業,比如投行。投行裡面有拉單子的關係戶,也有當牛馬的”做題家”。但做題家對關係戶的敵視情緒也沒這麼強。關係戶拉來單子,投行賺到錢,做題家也能拿到更多的獎金,也會有更多的招聘機會。不管咋樣,總也需要做題家幹活,關係戶越多,單子越多,要幹得活越多,給做題家開放的工作崗位也越多。如果關係戶拿到的是增量,而不是內卷擠存量,就沒這麼討厭了。
董小姐這個情況,就截然不同。她能給醫院創造更多的機會,做更大的業績,讓醫院招聘更多的“做題家”嗎?顯然並不是這樣。
上一篇文章說過,舐犢之情,人皆有之。想根除給自己孩子鋪路,傳承資源的行為,除非消滅家庭。但我希望那些想搞資源傳承的父母,努力去創造增量價值,把增量價值傳承給孩子。而不是搞內卷,搶位子,搶普通人的上升路徑和機會。
比如,社會上層把子女送出國讀書,我是贊成的。國內的教育資源高度緊張,有條件,送出去,別搶普通人的教育資源,挺好的。能留在國外工作,不搶國內做題家的飯碗,也挺好的。
如果一定要回來,各類二代搞搞創業,做成了創造財富,失敗了敗家,再分配財富,都挺好的。啥都不幹,天天就吃喝玩樂,提振國內消費,也挺好的。王少爺就是好榜樣。
幹啥都行,別用關係去搶普通人的機會和飯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