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知止齋主
來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時光列車悄然駛至2025年3月17日,夜幕低垂,友人傳來香港商界巨擘李兆基先生仙逝的訊息,心中不禁一震。
次日清晨,水姐發來訊息,盼我能撰文述說李兆基先生的財富傳承之道。恰巧,我近期一直在思索這一問題,午後與友人品茗時,也正談及此話題。
提及財富傳承,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或許是財富的創造,然而,傳承實則從財富創造之初便已奠基。
離開體制多年,我沉浸於中華優秀文化經典之中,探尋其深邃內涵,不禁思索:周公為何留下週公定律?孔子為何留下孔子心傳?老子為何留下生生之道?
這些看似簡單的字眼,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玄機?我們常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又蘊含著怎樣的啟示?
所謂命運,有人信運命,有人信宿命,這背後或許正藏著商業奇才李兆基先生從先祖李耳那裡領悟到的真知秘籍。
在香港這座國際金融中心的繁華背後,隱藏著眾多豪門家族的興衰密碼。這個曾被稱作“四叔”的老人,一生跨越戰亂、金融危機、產業更迭,以“鐵算盤”的精準與“寸土必爭”的狠勁,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締造了價值千億的商業帝國。
他的離世,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落幕,更讓我們得以凝視那個動盪年代裡,一位商人如何用智慧、膽識與悲憫,寫下屬於中國人的財富寓言。
作為恆基兆業集團的創始人、香港地產“四大家族”掌舵人之一,李兆基先生用六十餘載的商業生涯,書寫了財富創造與傳承的傳奇篇章。
當諸多同輩企業家深陷“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時,李氏家族卻始終穩健發展,這背後折射出的不僅是卓越的商業智慧,更是紮根於中華文明的“修身齊家”哲學與以“家業永續”為核心的東方智慧。

1
修身齊家:商業智慧的儒學根基
1960年代,香港地產市場混沌初開,李兆基先生首創“分層營銷”模式,這一模式後來在內地得以廣泛應用。其精準定位的背後,是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踐行。
他曾在招股說明書扉頁親筆寫下“以誠待人,以信立業”,並建立“三不原則”:不炒地皮、不囤積居奇、不惡性競爭。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襲時,他率先宣佈“永不減薪裁員”,保住了3萬名員工的飯碗,更贏得了“地產良心”的美譽。
這種將孔子“誠者天道”哲學思想融入商業實踐的智慧,令人欽佩。
李兆基先生的辦公室懸掛著“靜水流深”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深受“上善若水”思想的影響,精準地概括了他的戰略思維。
1970年代香港股市瘋漲時,他拒絕跟風炒作,而是將資金投入地鐵上蓋物業開發;
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泡沫時期,他又果斷收縮非核心業務,專注深耕地產、酒店、零售的“鐵三角”模式。
這種“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遠見,在2021年香港疫情最嚴重時顯現價值——恆基旗下118家商場減免租金超50億港元,卻堅持保留30%崗位,最終在復甦期實現業績V型反轉。
他獨創的“五步戰略法”(趨勢預判→資源儲備→價值重構→耐心等待→超額回報)早已成為商學院的經典案例。
在處理“新鴻基兄弟鬩牆”的經典商戰時,李兆基先生展現了驚人的情商智慧。當郭炳湘陷入精神疾病風波,他既不落井下石,也不隔岸觀火,而是創造性地提出“三軌並行”方案:
讓郭炳江、郭炳聯繼續經營企業,設立專項基金照顧郭炳湘家庭,同時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保障公司穩定。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處世哲學,不僅化解了香港地產史上最危險的家族危機,更為企業治理提供了“中國式和解”的範本。
李兆基先生在香港商界素有“定海神針”之稱,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總能將“義利之辨”轉化為“和合共生”的方案。
堅持研讀傳統文化經典和行業報告,是李兆基先生每天的日常功課,哪怕到了90多歲的高齡也從未懈怠。
他獨創的“三維學習法”:每日覆盤(晨起1小時思考昨日得失)、跨界充電(定期與科學家、藝術家交流)、代際對話(每週與年輕管理層進行“跨年齡層腦暴”),正是將傳統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與現代管理相結合的新型學習正規化,使其決策時總能跳出行業慣性思維。
他開發的廣州“小蠻腰”,引入建築大師馬巖松的“山水城市”概念,將嶺南文化元素與現代摩天大樓完美融合,成就了地標建築背後的文化自覺。
李兆基先生的慈善事業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改革開放初期,他透過“港人北上”計劃投資內地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他又牽頭成立規模達200億元的產業基金。
其“達則兼濟”的“家國同構”理念體現在諸多細節之中:捐贈的每一所學校都配備“中華文化體驗館”,資助的每一個村落都規劃“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產業。
這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擔當,使得企業發展戰略天然帶有社會價值屬性。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雄曾如此評價:“李先生證明了企業家完全可以成為社會價值的創造者。”
2
家業永續:制度創新與文化傳承
2005年,李兆基先生將旗下核心資產注入家族信託,這一舉動被業界視為傳統家族企業轉型的標誌性事件。不同於西方常見的“朝代信託”,李氏財富傳承架構創造性地融合了儒家“齊家治國”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理念。
這一理念遵循的正是蘊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之道。首先,透過離岸信託、基金會、控股公司三層防禦體系構建起財富傳承防火牆,既保障了財富安全,又實現了稅務最佳化;
其次,採用“黃金股”制度保留重大決策否決權,同時設定股權回購條款應對後代經營分歧,這便是財富傳承的動態股權平衡之道;
再次,耗時三年制定20萬字《李氏家族憲章》,這是一本家族憲法工程,將“忠孝仁和”的家訓轉化為可操作的治理規則,內容涵蓋繼承順序、任職資格、婚喪嫁娶等無數項細則,可遵循、可操作、可傳續,以此確保“家業永續”,基業長青。
這種制度創新使恆基兆業在2019年完成第三代接班時,股價不跌反升12%,展現出超越血緣關係的制度生命力。
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指出:“李氏架構成功破解了中國家族企業‘人治’與‘法治’的千年悖論。”
“信託架構+家族憲法”,這是現代企業治理的東方正規化,更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的生命力所在。
在構建財富傳承底層架構之後,李兆基先生又開啟了“產教融合”的繼承人培養戰略,旨在打造超越財富的家族IP。在長江商學院EMBA課堂之外,他為繼承人量身定製了獨特的成長路徑——
首先,是5年的輪崗計劃,按照計劃,財富傳承接班候選人在財務、工程、營銷等部門至少歷練三個崗位,現任主席李家傑曾在工地做過監工,在售樓處擔任過銷售冠軍;
其次,採用雙導師制計劃,除聘請國際頂尖顧問外,特別安排德高望重的“家族長老”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日積月累地薰陶,定期研習《道德經》《易經》《朱子家訓》《顏氏家訓》;
再其次,設定失敗寬容機制:允許繼承人3次重大投資失誤,但需提交詳細檢討報告,現任管理層中有多位因創新嘗試未達預期而獲得晉升。
這種“儒商教育”模式培育出的新一代領導者,兼具現代企業管理能力與傳統文化底蘊。李家傑主導的“135計劃”(1個核心城市、3條地鐵線路、5大綜合體)在武漢、成都等成功地落地,充分證明了傳統文化智慧與現代商業的深度融合能夠產生裂變效應。
當眾多富豪忙於購置海外豪宅時,李兆基先生將財富觀定義為“聚沙成塔,澤被四方”,這是他深受《道德經》影響的結果,他深信老子“上善若水”的真理。
正是“財富如水”的慈善哲學理念,使得李氏家族的社會價值網路得以建立。
李氏家族慈善事業一體三翼:既有戰略性慈善,透過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系統化支援內地職業教育發展,已在全國23省市建立67所培華學校;又有產業扶貧模式,在重慶、貴州等地投資文旅專案時,捆綁當地農產品深加工、非遺手工藝等產業,帶動8.6萬農戶脫貧;
還有文化傳承工程,斥資12億港元重建牛津大學漢學中心,設立“兆基儒商獎學金”,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典籍的數字化保護。
這種“商業向善”的戰略佈局,不僅提升了家族美譽度,更構建起政商學界的資源網路。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研究顯示,李氏家族企業的ESG評級連續5年位居港股榜首,其“商業生態系統”模式正在被東南亞華人家族效仿。
在數字經濟重塑財富版圖的今天,李兆基先生的財富傳承之道正展現出超前預見性——
首先是虛擬資產託管:李氏家族率先將部分數字藝術品、加密貨幣納入家族信託管理範疇,與瑞士信貸、高盛等機構合作開發區塊鏈存證系統;
其次是元宇宙家族辦公室,投資建設虛擬家族博物館,運用VR技術儲存重要家族文物,未來或將實現跨時空的家族文化傳承;
再其次是AI決策輔助,引入量子計算團隊開發家族財富管理系統,透過大資料分析最佳化資產配置,目前已在房地產、科技、醫療等領域完成17項AI投資。
這些創新實踐表明,東方家族企業正在傳統智慧與前沿科技之間尋找平衡點,構建更具韌性的財富傳承體系。
李兆基先生的財富傳承之道,本質上是將《易經》“生生之謂易”和《道德經》“上善若水”的哲學思想注入現代家族企業管理之中。
在他看來,真正的家族傳承不是守住金山銀山,而是培育“金礦”,透過財富傳承製度設計將家族精神轉化為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當越來越多企業家開始關注“百年企業”而非“百億身家”時,李氏家族的實踐為華人世界提供了兼具傳統智慧與現代性的解決方案。
在李兆基先生看來,真正的財富自由,是建立可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他在90多歲高齡依然堅持每日研讀《資治通鑑》《道德經》時,或許早已參透——財富積累只是過程,價值傳承才是永恆。這種跨越時空的財富觀,或許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商業文明領域的生動詮釋。
3
啟示與感想:
傳統文化與現代財富的共生密碼
“修身齊家”與“家業永續”,是新時代的“內聖外王”之道。這個延續四代人的商業家族,正演繹著傳統文化與現代財富的共生密碼。當李兆基先生離世,人們驚覺其商業帝國的根基,竟深深扎進中華文明的土壤之中。
李氏家族辦公室的太極圖案和“靜水流深”的書法,暗藏玄機,這不僅是對《易經》陰陽哲學和《道德經》有無哲學的圖騰化表達,更折射出東方商業智慧的精髓。
“上善若水”的哲思與“貨如輪轉”的商業,恰似老子所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現代演繹——以流動的資本化解堅硬的市場壁壘。
此時,我不禁思考:《易經》和《道德經》為何對李兆基先生具有如此魅力?他又是如何洞悉到經典深處的玄機密碼?這些經典中的傳統智慧又該如何指引我們的生活?
《易經》與《道德經》恰似雙生的玄月——一部以“陰陽爻象”織就天道經緯,一部以“有無之辯”鑿開人道幽微。
當週文王在羑(yǒu)裡演卦時蓍草劃過龜甲的脆響,與老子出函谷關時青牛踏碎晨霜的蹄音,在歷史深處譜成交響:前者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極簡,將六十四卦推演成宇宙的全息密碼;後者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留白,在五千言中構築起虛實相生的哲學迷宮。
《易經》的陰陽魚靜靜旋轉,《道德經》的“無為”二字洇開漣漪。它們既是最平易的“道生一”,又是最險峻的“大衍之數”。真正的經典從不是答案的堆砌,而是永遠敞開的追問,是人類向永恆真理投擲的、永不落地的思想寶石。
李兆基先生正是經典的閱讀者、深思者、領悟者、踐行者,經典不負有心人,有心人更不負經典。
李家將80%資產注入慈善基金會,既實現財富永續,又踐行“達則兼濟天下”的中華訓誡。這種“家族-社會”的雙層治理結構,與明清晉商“以義制利”的票號經營之道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這就是東方智慧送給人類的“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千年解方。
站在後疫情時代的十字路口,李兆基家族的百年商業史恰似一面青銅鏡,照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共生之道。
當全球財富分配陷入前所未有的失衡,當科技革命帶來倫理挑戰,東方智慧提供的不是現成答案,而是開啟未來的思維正規化——在“義利之辨”中尋找平衡,在“天人合一”間洞察規律,在“家國天下”的情懷裡定義成功。
“真正的商業文明,永遠生長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這或許就是李兆基先生留給世界最珍貴的遺產。
在香港中環的茶餐廳裡,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每日堅持閱讀《易經》《道德經》,當人問及為何能掌舵千億企業仍保持如此習慣時,他笑著引用“生生之謂易”“上善若水”“治大國若烹小鮮”作答。
這位被稱為“香港巴菲特”的企業家,用97年的人生軌跡詮釋了東方智慧與現代商業的完美融合,為當代家族企業提供了永恆的精神鏡鑑。
斯人雖逝,星河長明;
李兆基先生,一路走好!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