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會亮家底,廣東發出“拼產業”最強音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角爺

乙巳蛇年的首個工作日,廣東再次率先吹響拼經濟的衝鋒號。
廣東人向來敢為人先,非常重視開工首日的意頭,在這樣的日子裡,廣東已經連續三年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其意義重大不言自明。
在今年高規格的新春第一會上,“產業”成為當仁不讓的絕對主角:
在省委書記黃坤明的講話中,“產業”一詞出現了79次,“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
與此同時,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釋出了《廣東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報告(2023—2024)》,首次向外界系統公佈了廣東的“產業家底”
都說經濟大省挑大樑,作為GDP總量突破14萬億的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挑起經濟大梁的底氣,是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樑”
點選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廣東造”撐起一片天
產業興則經濟興,廣東的產業家底有多厚,最直觀的感受來自“廣東造”三個字的含金量:
全國每3臺工業機器人中,就有一臺是 “廣東造”;
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廣東造”;
全國每5塊積體電路中,就有一塊是“廣東造”;
除此之外,全球有70%的消費級無人機、40%的智慧手機,皆是來自“廣東造”。
有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才能構建起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根據最高層定調,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是指現代化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而廣東已完成基本構建。
《廣東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廣東不斷推動產業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著力增強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持續最佳化產業發展生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具體來看,在現代化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廣東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
2024年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9.4萬億元,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電子資訊製造、汽車、電氣機械等15個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全國納入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597種,廣東生產514種,其中汽車、智慧手機、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等產品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特色種植業做大做優,全省果樹種植面積超過1000公頃,荔枝、菠蘿、香蕉、龍眼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
服務業規模持續壯大,2024 年廣東省服務業增加值8.14萬億元,佔全國11%,連續 40 年位居全國第一;服務貿易有效擴大,2024 年前三季度,全省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6876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交通基礎設施加速推進,截至 2024 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超1.17萬公里,連續 11 年全國第一;全省累計建成公共充電樁超 56 萬個、私人充電樁超 95 萬個、超充站超 2000座,公共充電設施保有量、充電電量位居全國第一。
當諸多“全國第一”彙集起來,廣東形成了8個萬億級、3個五千億級、7個千億級產業叢集。其中,最亮眼的也是持續引領全國的優勢產業當屬電子資訊、石化和家電產業,2024年增加值增速分別達13.4%、7.1%、5.9%,立穩廣東產業“頂樑柱”。
大廈並非一日建成,廣東深厚的產業家底和現代化的產業體系,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從最早的“三來一補”起步,從相對落後的農業省發展到牽動全球的世界工廠,再走到如今成為引領全球的智造基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總結廣東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省委書記黃坤明在講話中用了這樣一句話:
“把握大勢、抓住機遇,在開放合作中發展壯大,在轉型升級中持續蝶變。”
未來產業敢為先
如今的產業大勢是什麼,火了一整個春節的deepseek就是典型代表,大模型、人工智慧、智慧機器人,正在點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更具體來說,在今年1月印發的《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檔案中,工信部等七大部委做出了清晰的界定,明確指出未來產業可以細分為六大新賽道:未來製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
而早在去年9月30日,廣東前瞻性佈局未來產業,出臺了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提出要瞄準七大重點領域,涵蓋了未來網路、通用智慧、生命與健康、低碳能源、先進材料、未來空間、量子科技,與國家定位的未來產業不謀而合。
根據行動方案,到2027年,廣東要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建成一批未來產業高水平創新平臺載體,打造一批未來產業場景示範,培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創新企業;到2035年,廣東要形成若干全球領先的未來產業叢集,成為全球未來產業創新策源中心和發展高地。
根據前文提到的“產業家底”報告,廣東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核心產業規模達1800億元,算力規模、企業規模等均居全國第一方陣。具身智慧領域,省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啟動運營,聚焦具身智 能核心部件等關鍵共性技術搭建中試、測試平臺。生物製造領域,首創“樓上創新、樓下創業”模式,近三年全國新增合成生物企業近一半落戶深圳。
厚實的產業家底,依然是廣東抓住未來產業的關鍵。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兩大領域為例,黃坤明強調,廣東兼具機電技術和數智技術兩大優勢,要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構築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厚實的產業家底加上廣闊的區位優勢,也為廣東贏得未來產業,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累了三大獨特優勢:
一是體系足夠全。廣東擁有製造業所有大的門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體發展,新經濟增加值佔比1/4,高技術製造業佔比近1/3。
二是配套足夠強。廣深佛莞等重點城市各具優勢又相互協同,一二三產業、大中小企業、上下游鏈條、產供銷環節高度耦合。
三是空間足夠大。處在國內國際雙迴圈的交匯點上,能夠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綜合優勢,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廣大縣域存在的產業落差蘊含著巨大潛力。
廣東強大的產業體系,既是中國經濟當下的中流砥柱,更是未來持續發展的底氣根基。
讓企業家科學家唱主角
在大會上,黃坤明講出了不少金句,其中有兩句話迅速傳開,在網路上引發了不少熱議。
第一句是“華為以領先的數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深度求索(DeepSeek)以不怕虎的勇氣銳氣撼動美國人工智慧巨頭、產生連鎖效應,宇樹科技的機器人登上央視春晚舞臺,中國已經顯示出引領時代浪潮的全新氣象,廣東更應該在百舸爭流中奮力爭先。”
這句話中點名了當下中國火的三家科技企業,足以說明這位省委書記對於科技行業的敏銳關注。也有人指出這三家企業中,除了華為是廣東本地企業,其餘兩家都是浙江杭州企業,而其中最被關注的深度求索(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的家鄉則是廣東湛江。
言外之意是想說廣東還要再加把勁,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該如何看待這種論調呢?
首先,僅從一兩家企業對比中,去評價一個地方的產業厚度,顯然有失公允。更何況廣東也不只有華為,比如前文提到廣東生產了全球70%的消費級無人機,背後正是因為當地企業大疆憑藉無人機技術稱霸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改寫了航拍與行業應用的規則。
這些企業雖然不是深度求索(DeepSeek)這類純科研機構,但它們每年投入鉅額研發資金推動技術革新,以企業為核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創新,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市場價值,對廣東乃至全球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無可替代,是另一種強大的創新力量呈現。
退一步來說,作為經濟第一大省的一號人物,在臺面上誇別人家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種勇氣和務實精神,這也是向外界傳遞明確的訊號——廣東不怕對比,這既是骨子裡的自信,也是對自己的鞭策。
第二句是“東南西北中,發展到廣東”。四十多年前改革開放初期,廣東流行一句話就是“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時隔四十多年這句流行語再次出現在高規格的全省會議上,也說明廣東對於外界熱議的人才問題無比重視,而且也早有行動。
創新的源泉來自教育,廣東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最佳化學科專業設定,重點支援高校在智慧製造領域建設15個“衝補強”重點建設學科。對接區域產業需求,立項建設316個省級高水平高職專業群和298箇中職“雙精準”專業。
在產業人才供給上,全省1178個博士後科研平臺集聚在站博士後1.5萬人。2024年全省新增高階職稱以上人員5萬人,全省新增取得高階工以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32.73萬人次。
《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廣東省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分別達94萬人、690萬人,有效持證外國人才達4.5萬人。
在此次大會上,還有一個引人關注的細節:數十名企業家、科學家應邀到會,坐在大會的前排中間,而各地市官員坐在旁邊後排,這也是一場讓企業家科學家唱主角的大會。
人才因產業而聚,產業因人才而興。黃坤明在講話中發出邀請,熱忱歡迎廣大優秀學子、有志青年前來廣東實現人生夢、見證中國夢。
今年,廣東將以“粵聚英才、粵見未來”為主題,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拿出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崗位,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來粵就業創業。
可以說,這場新春第一會既展露了廣東雄厚的產業“家底” ,又彰顯出廣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堅定決心,更如一塊強力 “磁石”,全方位釋放出對人才、資本、創新資源的強大吸引力,讓世界看到廣東這片熱土無限的發展潛能與蓬勃的未來生機。
出品人:盧樺
主編: 袁明武  責編:角爺
版式:伊妍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