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視角下的特朗普關稅

加拿大媒體認為,與其倉促與特朗普政府達成妥協,不如靜待美國司法限制其徵稅權,才是上策。下面是他們的詳細觀點,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加拿大視角下的特朗普關稅
面對特朗普掀起的又一輪關稅風暴,加拿大並不需要驚慌。儘管他剛宣佈對銅徵收50%的高額關稅,令加美貿易局勢再度緊張,但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其實是美國司法體系正在醞釀的一場重大變局——這場官司的走向,可能決定加拿大未來在與美國打交道時,是繼續被動挨打,還是迎來局勢逆轉的轉機。
今年5月,美國國際貿易法院一個由三位法官組成的審判小組,其中包括一位特朗普提名的法官,一致裁定特朗普政府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隨意加徵關稅的行為違憲,並應被廢除。這項裁決直接否定了此前對加拿大、中國和墨西哥等國家施加的“芬太尼關稅”和“解放日關稅”。目前案件正在上訴程式中,最快將在7月31日由上訴法院開庭審理,如果一路打到最高法院,影響將更加深遠。
案件結果的走向將決定特朗普是否還能“想加就加”。如果上訴法院或最高法院推翻原判,那就等於為特朗普和未來總統的關稅行為“正名”,他們可以不經國會、也不需解釋,就任意對任何國家、任何產品徵稅。反之,如果維持原判,那麼特朗普加徵關稅的權力將被大大削弱,甚至直接終結。
對於加拿大而言,這將是決定性的影響。當前,特朗普雖然暫時將《美加墨貿易協定》(CUSMA)項下的商品排除在IEEPA關稅之外,但這種“豁免”並不具有法律保障,完全取決於特朗普的心血來潮。只要他想,隨時可以取消豁免,恢復徵稅。但如果法院裁決IEEPA行為違憲,特朗普就算想變臉,也將無能為力。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政府已在法庭檔案中承認,如果敗訴,已經徵收的IEEPA關稅將全額退還給企業,並附帶利息。這意味著對加拿大企業而言,等待結果反而是更優解,而不是急於妥協或達成所謂的“折中協議”。
在貿易工具上,特朗普還有其他渠道可以徵稅,比如1962年《貿易擴充套件法》第232條(用於徵收鋼鐵、鋁等產品的關稅)。但這些機制操作門檻遠高於IEEPA,必須經過正式調查、公眾諮詢和報告發布等流程。例如對鋼鐵和鋁的調查就持續了270天,對銅的調查也耗時數月。這種程式繁瑣、政治敏感,很難像IEEPA那樣“揮手即來”。
相比之下,IEEPA關稅才是特朗普加稅的“利器”。它的最大殺傷力,在於可以隨時、隨地、無理由、無程式地啟動,對談判對手構成極大威脅。如果這一權力被法院限制,特朗普的談判優勢將被大大削弱,未來加拿大在應對時也會更加從容。
這也直接關係到加拿大政府的應對策略。眼下最不該做的,就是急於求成,與特朗普達成一份“暫時安穩”的協議。比如鋼鐵和鋁的關稅問題,加拿大原以為已經和特朗普達成協議,結果他在第二任期直接翻臉,不但撕毀協議,而且沒有違反任何法律條款。這充分說明,僅靠協議本身,無法約束特朗普。唯一能真正保護加拿大利益的,是透過法律機制削弱或限制總統的加稅權力。
換句話說,真正值得爭取的,不是一個又一個容易反覆的“妥協”,而是一種對美國總統徵稅許可權的制度性約束。只有當美方內部法治架構發生變化,加拿大才能在根本上擺脫“特朗普式威脅”的反覆侵擾。現在,正是等待這一司法程序明朗化的關鍵時期,加拿大要做的,是冷靜、剋制、審時度勢,切忌貿然做出讓步。
對加拿大來說,最危險的,並不是特朗普正在做什麼,而是自己不要過早低頭。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