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筆記是紀源資本關於投資、商業、科技的所見所聞所想,探討關於世界的一切。
在這裡,你可以收穫:
全球優秀科技公司管理經驗、一線調研;
頂級風險投資人&創業者經驗分享;
大航海時代的世界人文歷史、商業見聞……
本期投資筆記的對話嘉賓是XCharge CEO Simon。XCharge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綜合電動汽車充電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全面的電動汽車充電解決方案,主要包括直流快充、超快充,儲能充電裝置及相關配套服務。XCharge致力於提供創新和高效的電動汽車充電解決方案,並正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推動建立一個以長期增長和發展為核心的綠色未來。

從特斯拉到納斯達克
投資筆記:成立近10年,能否介紹一下XCharge一路以來發展的情況?
Simon:2015年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XCharge會在將近十年後完成上市。我們是從那時候開始專注於電動車充電領域,一做就是十年。
在特斯拉的時候,我們負責公共的快充專案,這讓我們看到有一個機會:特斯拉之外的電動車需要一個統一化的充電基礎設施。於是,我們就開始做更具適配性的快充產品。

目前,XCharge已經在歐洲和美國都設有公司。我們在德國漢堡已經有了一個研發中心,也把銷售、售後,以及一些產品和研發的職能都放在漢堡,並輻射整個歐洲。
2017年開始,我們以德國為中心,逐漸在歐洲鋪開了充電業務。其中,柏林公交專案是在德國的首次正式亮相。從那時開始,每個樁內每天都要為柏林的公交系統充入幾百度電,到現在已經8年,這對XCharge產品是一次很好的測試,也在客戶心中積累了信任。隨後,我們就開始服務一些歐洲的能源公司,實現了更大規模的銷售和解決方案提供。
到了2022年,我們推出了Net Zero Series淨零系列。當時我們逐步發現,客戶的錢往往不光花在充電樁上,很大比例其實還花在了擴容上——變壓器和相應的延長電網的高昂施工費用會佔用將近50%的成本,而大多數非電網的客戶又因為它不具備擴容能力,沒法進行充電。於是我們意識到,透過儲能和充電的結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就有了Net Zero Series這個產品。從去年開始,NZS已經逐步成為XCharge的主要銷售產品,對毛利率的貢獻也很大。當然,這也是因為它的確幫助客戶解決了更多問題。

之後,我們還針對市場的更多需求,面向容量豐富的電網公司推出了400千瓦充電速度的超大功率快充,讓這些公司的充電效能如虎添翼。
2024年9月,我們在北美髮布了名叫GridLink的產品,可以理解為Net Zero Series的北美延展版本。這是一款完全依據UL標準打造的產品,承載了更多商業化的特質在其中。
而也就幾乎在這款產品釋出的同時,XCharge在納斯達克完成上市。

我們是在2022年的夏天看到了上市的可能性,但可能有人認為2022年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時間視窗,當時我們也看到確實很少有公司選擇在那個時段上市。綜合考量,我們認為在那個時間點啟動上市更能夠得到相應的資源,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了2年多,在2024年9月完成了上市工作。對於很多公司來說上市是企業生命週期的一個高光點,對於我們來說這更像是一個讓資本市場瞭解我們的開始。

全球協同,
讓我們學到了什麼?
投資筆記:這幾年來走得不容易,XCharge從歐洲到美國,面對各種不同的市場,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從人員、從市場、從客戶,能否分享一下我們整個思路和經驗?
Simon:2017年,我們手提一個行李箱,裡面放了一個交流充電樁和一張海報,在荷蘭的展會上,租了一個只有10平米的展位,把海報貼了上去,把充電樁放在旁邊的桌子上——當年的亮相就是如此簡單。我們觀察到客戶對這樣的產品是有需求的,而需求還未被滿足。XCharge在市場的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做歐洲市場的過程中,我們為了讓產品更加本地化,完成了很多學習與進化。比如為了與不同國家技術人員實現更直接的對接,我們在產品經理等職位的招募方面,都要求應聘者能掌握除英語之外另一門歐洲語言。

左邊產品為Net Zero Series
而我們也發現,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會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差異。比如我們在歐洲所對接的客戶,其採購負責人更多有著工程師背景,會依靠工程師的思維邏輯來做決策。而在美國,更多人在講MBA和管理,會從商業case的角度來做決策。而XCharge的歐洲銷售團隊本身就是要樹立一種極具技術性的風格,這也與當地的文化不謀而合。
我們所服務的電網,在歐洲和美國也有各自的特點。在歐洲,電網系統更類似於自上而下模式,會基於基礎設施投資預算來做各種新的投資。而在美國,它的電網更多是私有化的,作為最早建設的電網也最陳舊。因此,在做電網擴容投資的時候,相對於歐洲而言成本會更高,速度也會更慢。
而電網的特質也會影響我們在當地的銷售策略——電網越弱,就越適合儲能充。電網越強,大功率就越有市場。其間的差異涇渭分明。在德國與法國之外,95%的充電場景是需要擴容的。而在德國與法國之內,95%是不需要擴容的,電網公司高度配合,甚至可以消化掉這些擴容成本。這些考量對我們決策在哪個地區主要銷售哪款產品,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此外,在團隊方面,我們更傾向於以全球協同的方式來進行決策,並且實現日常管理與經營。我們在內部一直倡導,相容重於管理。如果團隊成員之間不能做到文化相容,就會帶來彼此內心的不信任,就有可能把原本事務性的問題歸結成為立場性的問題。

除了文化上的相容,在全球協同方面還有一些很現實的問題,比如時差。我們往往就需要在掌控力與響應速度之間做出抉擇。對於具有不同時差的市場而言,不可能所有問題都等其他地區同事集合在一起來解決,因此,當地團隊所要具備的自主思考能力、決策能力也就要更強。
而越是需要自主思考、自主決策,大家互相之間的思維就越要保證一致性。同時,要保持每隔一段時間大家就聊一次、見一次。這樣,才能營造出團隊成員間必不可少的信任

在未來,
能源還有更大的圖景
投資筆記:五年後、十年後希望看到XCharge成為怎麼樣的公司?
Simon:關於未來,我們有一個目標,一系列挑戰,還期待著一個機會。
我們的目標是,用處於價值鏈裡更高位置的方案去解決更多問題。只有在價值鏈中提升位置,才能夠提升毛利率。這也使得我們會去思考,在充電之外,還有哪些能源場景是值得去做的。未來這或許會是XCharge的延伸方向,也是我們覺得有意思也有意義的事情。

而在實現目標的途中,我們所要面對的挑戰也是多重的。首先在產品方面,我們之前更多是在引導產品定義,往後,我們在供應鏈的縱向整合上也要下功夫,並提高自研發的比例。另外,就是團隊的進一步的全球化——不止是市場和銷售全球化,更是價值創造的全球化,以及用全球化資源解決本地的問題。再有就是做好企業的管理,讓開放化、透明化的管理宗旨能夠落地。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機會,關於能源呼叫場景的機會。我們認為,能源像網際網路一樣,是分階段的。在網際網路市場中,每當資料成本變低,新的商業模式就會被解鎖。比如說,從桌上型電腦到移動互聯,資料成本指數級降低,電商、社交、內容等賽道都至少被做了兩次。能源也是這個樣子。當我們解鎖儲能的成本每年降低30%、40%的時候,每年都可以重新審視一次各種能源的使用場景。不僅是電網,我們可以望向更大的市場。就像資料無處不在一樣,能源也無處不在。今天人類的絕大多數活動都是基於能源的,有很多個垂直場景都可以被重新思考。這裡的機會遠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很多。我們希望帶著這樣的思考,找到更高的價值鏈位置,並且去創造更多價值。

*頭圖及封面圖來源於“ivy”

往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