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成律師必修課:特朗普2.0時代律師的生存法則

作者 |  智合研究院
法律顧問應對地緣政治
在特朗普2.0時代,商業、法律與地緣政治的融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顯著。法律顧問不僅是為企業提供法律事務建議的專家,還必須精通政治分析與宏觀經濟。關稅和貿易問題已成為商業版圖和董事會討論的常規議題。 
自特朗普就職總統以來,白宮已宣佈多項旨在重塑美國經濟關係的貿易政策。其中部分政策已實施,另一些則因談判而被暫緩、撤銷,或仍處於威脅階段。
2025年1月以來的重要政策包括:互惠關稅(已提出威脅)、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暫緩)、對中國商品徵收10%關稅(2月4日實施)、對所有哥倫比亞商品徵收25%關稅(已提出威脅並撤銷);以及針對特定產品的關稅措施,如對鋁鋼製品徵收25%關稅、對汽車徵收25%關稅(已提出威脅)、對藥品和半導體徵收25%或更高關稅(已提出威脅)。
未來數月預計還將宣佈更多政策,包括新增特定產品關稅及重新談判《美墨加協定》等主要貿易協議。這些保護主義措施已導致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主要貿易伙伴的報復性關稅,以及供應鏈中斷等情況發生。儘管有人認為這些政策旨在保護美國產業和就業,但也有人警告這將推高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並損害國際貿易關係。
無論觀點有何分歧,這些政策正導致美國及全球主要產業,面臨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已成為不爭事實。因此,各行業企業亟需制定應急預案,以應對已宣佈和預期中的貿易政策。企業管理層現有責任已超越單純業務管理,需要分析地緣政治環境,併為突發事件做好準備,這對跨國公司尤為關鍵。
汽車行業依賴數十年的北美供應鏈體系面臨嚴峻挑戰,預計將導致生產成本上升、車輛價格上漲及製造戰略調整。這些快速變化的貿易政策的影響不僅限於汽車行業,也會波及到其他產業。
因此,各行業企業管理層需在總法律顧問協助下,透過內部資源(具備經濟、法律和地緣政治知識的團隊)和外部顧問相結合的方式,實施應急預案和地緣風險評估。
企業應對策略應包括:首先開展產品/服務的全面風險評估;其次重新調整或協商現有合同以分散風險;第三,公司董事會須高度重視國內外關稅制度演變風險,總法律顧問需提供最新貿易經濟資料支援決策。
決策確定後,企業需進行組織調整,這需要全員理解風險管理的必要性。總法律顧問應推動法務部門將地緣風險分析置於日常風險管理首位,高暴露行業可考慮設立“首席地緣政治官”職位,專職監測經濟、法律和政治風險的複合影響。
總之,在快速變化的貿易環境中,法律顧問必須轉型為地緣戰略家,超越傳統法律顧問角色。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措施標誌著向保護主義的轉向,雖可能使部分美國行業受益,但也給跨國企業的法律服務者帶來重大挑戰。 
機遇與風險並存
由於未來商業環境還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有些企業已經提前做出反應。但政治和企業風險專家警告,跨國公司應避免做出“情緒化”的行動。
“一些公司通脫鉤來應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極度不確定的政策前景。”香港諮詢公司Steve Vickers and Associates的執行長Steve Vickers曾對知名國際法律媒體《商法》表示。“然而,許多人現在發現,貿然的脫鉤相當於從煎鍋跳進火坑。”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家日本科技公司認為自己可能面臨風險,但實際上並沒有,卻急於將其業務轉移,而沒有對新目的地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
“他們在一個東南亞國家遇到了很多麻煩,一個糟糕的合作伙伴帶來了許多問題,這個合作伙伴財務狀況不佳,也沒有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會得到政府的支援,真是一團糟。”他說。
Steve Vickers說,儘管果斷行動至關重要——這可能包括進行公司重組,使企業遠離特定地區,並與中立實體合作或透過中立實體運營。但他認為,公司識別問題、對風險進行獨立評估、完整報告,然後再實施必要的解決措施同樣重要。尤其是法律顧問,可以領導內部戰略評估,以幫助董事會深入瞭解其中的風險。 
並且,特朗普的政策總有急轉彎的可能,如前所述,一些貿易政策可能會因談判而暫緩或取消。
而全球供應鏈的脫鉤和重組,為新興市場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有機遇並存。不少律師認為,中美經貿摩擦將持續使中國企業在中東、東盟和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探索機會。印度尼西亞作為東盟最大的經濟體,將獲得發展的視窗。不過,未來印尼等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可能使其成為新的關稅目標。
對這些國家的律所而言,這種瞬息萬變的局勢凸顯出謹慎應對國際關係與貿易政策的必要性。
一些地區的動盪同樣會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龍豔梅曾提到,中國企業找礦多在發展中國家,比如辛巴威、剛果(金)、印尼等,這些國家較容易出現動盪,部分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礦產,資源與政治緊密相連。
因此礦產政策的變化,往往是政治風險的外化。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可能透過調整礦產存量專案的商業條件,如以合規作為突破口,尋求重新談判的機會,以增加財稅收入。
地緣政治風險產生的具體表現,除稅務、合規審查和反洗錢調查外,還有安全審查、貿易管制和經濟制裁。
中倫律師事務所權益合夥人龔樂凡認為,中國企業所需要的外部法律顧問,與其說是律師,不如說是出海的嚮導和戰略顧問,更重要的工作是能夠預判重大風險,及時警示客戶,並提出建議;能在合規、稅務、文化等方面的決策上提供指導。在海外的環境和規則下,企業不能等事發後才想要找專家,因為海外法律風險和法律賠償的代價,可能超出想象。
特朗普2.0時代
法律框架正在被地緣棋局重構
誰能將政治預判注入法律解決方案
誰就能掌握企業全球化生存的法則
這個五一,南下香港
在兩大法系碰撞處
淬鍊「法律+政治+商業」三維
推演能力
掌握關稅博弈/制裁破局/跨境架構
底層演算法
參考資料
Reuters:Lawyers must now be geopolitical analysts
Asia Business Law Journal:Risky business
Asian Legal Business:International Trade Fool Me Once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