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城市,重塑信心。


“烏卡時代”,是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偉對當下的描述。
世界從以確定性為主,走向了以不確定為主。由此也引發了關於我們生活的空間、環境的一系列變化。
以多數人生活的城市為例,有一個相關資料:
截至目前,全國TOP20超高層建築(門檻383米)的規劃、動工時間全部在2020年之前,且絕大多數集中在2010年-2020年之間。
2020年之後,各大城市不再痴迷於建設超高層建築。
與此同時,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為代表,城市之間掀起了“搶人”、“搶產業”競賽。
從空間、高度的比拼,到人才、產業的關注和傾斜,這是一次十分巨大的城市發展邏輯轉變,是城市面向未來的一次重新佈局。
當下,我們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發展的問題,消費的問題,環境的問題,安居的問題,治理方式的問題,以及如何保持城市的吸引力不衰減、如何保持對於未來的信心的問題。
恐怕,多數問題還要繼續在城市中尋找答案。
截至2024年底,我國城鎮化率達到約67%,約9.5億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作為消費市場、研發生產基地、勞動力吸納地,又以產業鏈的方式對另外4.6億人的生活產生深入影響。
所以,城市必須承擔“面向未來的實驗場”的職責,也必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完成空間重塑、關係重塑、信心重塑。
“烏卡時代”,城市需要改變。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員、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宇星表示:城市發展必須從快週轉走向長期運營。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認為:隨著經濟增長、生活方式變遷以及代際的更迭,人的需求正在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而城市的發展根本上是要回應人的需求,要同時面向60後、70後、80後、90後、00後提供服務。
城市,也正在改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研究員、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龍瀛解釋:城市空間的規劃,不再是計劃下的“裝人邏輯”,而是“搶人邏輯”。
教授級高階城市規劃師、騰訊研究院專家王鵬坦言:用資料和人工智慧打造城市系統,從而改變城市執行方式才剛剛開始。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徐輝說:“任何一個城市的變化都是在生命週期內演變,每一次的演變都會造就新一代城市、新一代人、新一代的空間、場所、環境和氛圍。”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城市,新的城市會產生新的時代。
2025年4月18日,“2024未來城市大獎頒獎盛典”將在北京市朝陽區萬科時代中心小街圖書館隆重舉行。
本次大獎以“信心與城市”為年度主題,由36氪未來城市實驗室(CityLab)與吳志強院士領導的世界規劃教育組織(WUPEN)聯合主辦,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團隊、中國信通院鑄基計劃、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援,旨在尋找激發城市活力、提振城市居民信心的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推動社會關注、激發公眾參與,以未來城市的新供給創造未來生活的新需求。
未來城市大獎2024堅持以“智慧、可持續、友好、在地”為基礎評價象限,設定年度主題為“信心與城市”,從解決方案單元、空間進化單元、未來消費單元、城市單元、特別單元5大單元,評出12個單項年度大獎獎項。
本屆大獎於7月31日啟動專案徵集,組委會累計收到了來自全國50多個城市的160餘個專案申報。經過在36氪全媒體平臺的初評巡禮、21位年度評審的專業評價、累計超過160萬人次參與的公眾投票,以及多輪線上路演、評審,最終有38個專案入圍年度大獎,其中21個專案分獲城市智慧應用獎、低碳可持續應用獎、數字生活應用獎、未來公共空間獎等單項獎年度大獎。
4月18日舉行的“2024未來城市大獎頒獎盛典”,既是表彰獲獎專案以遠見重塑城市肌理,同時也是希望凝聚更多行業智慧,號召各界人士探討如何以新技術、新應用、新供給推動未來城市的發展在空間佈局、經濟增長、減碳、安居、精細治理、多元服務等諸多方面做出最佳實踐。
讓我們一起期盼,並用行動推進城市建設更加和諧美麗、城市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本次頒獎盛典將開放25個現場參會名額,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參與。收到報名資訊後,我們將會與您進行電話確認,請留意接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