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國公募基金延續良好增長勢頭,全年管理總規模累計上升5.23萬億元至32.83萬億元。
在此大背景下,一些千億級公募卻逆勢下滑。其中,興銀基金在2024年規模減少189.59億元,成為千億級管理規模中縮水最多的基金公司。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規模大縮水背後
2024年,興銀基金管理總規模為1062.77億元。其中,固收類基金佔比超過90%,而以股票型、混合型為首的權益類基金佔比不足10%,呈現較為明顯的“重債輕股”現象。
拆分看,2024年貨幣基金規模為458.2億元,同比下滑155.6億元,為公司總管理規模大縮水的“罪魁禍首”。此外,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在2024年末的管理規模分別為14.04億元、580.15億元,同比分別下滑11.94億元、23.45億元。
貨幣基金主要配置國債、存款等高安全性資產,收益率較為穩健,按理講很難出現一年規模縮水超過25%的情況。那麼,興銀基金這又是為何呢?
2023年5月,吳若曼上任董事長,很快設定了貨幣基金500億元管理規模的目標。在新領導掌舵下,公司貨幣基金規模從2023年三季度的257.85億元快速攀升至年末的613.8億元。
這背後是公司旗下多隻貨幣基金優異的市場表現所致。尤其是興銀現金添利A,2023年度回報高達2.51%,較2022年大幅提升0.93%,比同行中位數的1.91%高出0.6%,整體排名從原先的603/690躍升至1/766。

▲興銀現金添利AVS同類中位數VS一年定期存款
貨幣基金規模、回報率大幅雙升引發市場關注。後來,有媒體援引市場傳言稱,興銀基金副總經理洪木妹(掌舵公司旗下多隻貨幣基金)逆回購買入監管嚴禁投資的低評級AA債券,進而推升了貨幣基金的業績表現,亦是後來被監管處罰的重要因素。
不過,興銀基金對其進行了公開闢謠。但從Wind統計來看,興銀現金添利A確實在2023年底持有過信用評級在AAA級以下的債券。
在受到監管處罰之後,興銀基金很快迎來人事動盪。2024年7月,興銀基金總經理趙建興離職,副總經理洪木妹卸任4只貨幣基金,其中就包括興銀現金添利A。
2024年,包括興銀現金添利A在內的多隻貨幣基金回報率、排名均有所下滑,貨幣基金整體規模便大縮水了。
“扛把子”投資敗筆
除貨幣基金規模下滑外,興銀基金的權益類基金規模不大,且呈現下滑之勢。這與業績不佳表現密不可分。
興銀“扛把子”權益類基金經理出現不少投資敗筆,投資回報率不佳,被投資者質疑。
尤其孔曉語,在司任職年限超過6年,為公司“老兵”,掌舵了興銀豐盈A、興銀先鋒成長A、興銀研究精選A以及興銀鼎新A(2024年10月25日離任)。
據Wind統計,近2年、近3年,孔曉語任職回報分別為-5.83%、-13.58%,保持較為糟糕的戰績。因業績不佳,其管理規模始終不溫不火,2020Q1為3.63億元,到2022Q4已下滑至0.4億元。到2024Q4末,規模也僅僅只有1.1億元。
2024年,孔曉語一筆重倉股的操作堪稱“業餘”。當年一季度,旗下4只基金均將普利製藥買成了前五大重倉股,佔各大基金股票市值的比例均超過4%,合計持股量高達43.49萬股。
彼時,普利製藥基本面羸弱,淨利潤多年持續負增長,2023年更是斷崖式下降超70%,銷售淨利率也持續大幅惡化。因此,普利製藥股價也處於明顯下行趨勢。孔曉語卻逆勢而動,4只基金集中於一季度重倉殺入。

來源:Wind
2024年4月16日,普利製藥官宣,海南證監局在現場檢查中發現公司2021年、2022年年度報告中營業收入、利潤等財務資訊披露不準確,要求公司對相關年度財務資訊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自查。後被證實出現嚴重財務造假。
2024年二季度,孔曉語旗下4只基金均賣出普利製藥,退出各大基金前十大重倉股,虧損出局。
除孔曉語外,另一知名權益類基金經理——袁作棟,同時還任職權益投資部總經理,管理基金數高達8只,管理規模為9.73億元。其中,偏債混合型基金表現相對較好,而偏股混合型基金表現較差,諸如興銀智選消費混合A,近一年收益率僅為7.34%,排名為3330/4150。
一方面,袁作棟股票類交易較為頻繁,不少時候出現持有一個季度就賣出的情況,比如京北方、衛寧健康、星宇股份等,預估均出現兩位數收益率虧損。
另一方面,重倉股、市場策略的選擇都不算優秀。袁作棟偏好“高性價比資產”策略,強調在週期底部佈局,但在2022-2024年市場波動中,對週期股(如煤炭、航空)和消費股的判斷出現偏差,未能及時調整倉位,最終導致回報率不佳。
因興銀收益率不佳,在過往幾年權益類基金大擴張背景下,並沒有吃到什麼紅利。如此一來,興銀基金難以改變貨幣、債券基金佔比過大的弊端,權益類基金總規模僅20多億,在行業內話語權很低。
此外,指數被動型基金(ETF)在過去兩年悄然崛起,總規模已經超過主動管理型基金,多家千億規模的基金公司發力做大ETF規模。而興銀基金亦沒有把握好機會,最新ETF規模僅2.5億元出頭。
管理層動盪到幾時?
興銀基金總管理規模縮水,權益類基金戰績不佳,背後深層次原因與管理層團隊動盪無不關聯。
要知道,興銀基金4年換了4個總經理。2021年3月,興銀基金前總經理張力離任,張貴雲接任。不過,後者任職不足半年便再度離任。當年8月,趙建興接任總經理一職。
2024年7月,趙建興再度離任,由董事長吳若曼擔任代總經理。在總經理空缺半年之後,興銀基金於2025年1月18日官宣易勇成為公司新的“掌門人”。
易勇過往履歷多在券商、基金等專業投研機構,與公募基金主營業務相契合,但能否帶領興銀基金走出困境仍面臨諸多挑戰。
其實,除總經理以外,興銀基金中層管理者也頻頻變動。2024年4月,前督察長鄭瑞健因身體原因離任,吳真子接任督察長一職。當年12月,前副總經理瀋陽因個人原因離任。2025年1月,鄭翊鳴因工作調動離任財務總監。
在中高層動盪之下,興銀基金的合規建設、投研能力建設、內控管理等方面引發市場擔憂。
事實上,在2024年4月,管理人及其高階管理人員因未嚴格執行公司制度,被上海證監局出具了警示函。緊接著,一篇標題為“千億公募貨基狂割基民韭菜”的短文,又將其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之後,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爆料興銀基金存在的十二大問題,主要包括員工管理混亂、重倉股踩雷、業績不佳卻盲目擴張、內部關係複雜、基金經理私生活不端、產品推廣不實、公募專戶混同管理、工作態度不端正、迷你基金過多、關聯交易嫌疑、董事長資產及管理受質疑、違規分紅,並指基金公司拿警示函的真實原因就在這些問題中。
從以上處罰、傳言風波等重大負面輿情看,興銀基金的合規建設、內控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失。
此外,興銀基金在投研能力等方面的建設也較為薄弱。這從基金經理們的履歷時間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來。
據Wind統計,興銀基金全公司一共有19名基金經理,任職短於3年的人數高達7人,比例超過36%,而任職高於5年的人數也僅有7人。
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僅3.97年,短於行業平均的4.69年。
倘若基金經理們都頻繁變動,談何投研能力出眾呢?若投研能力不佳,又如何讓權益類基金保持良好回報率呢?若回報率不佳,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上得去嗎?
要知道,權益類基金管理費高,債券、貨幣類管理費低,這也使興銀基金這些年管理規模整體有較大程度提升——從2017年的500多億元上升至2024年的1063億元,業績反而出現較大幅度下滑。截止2024Q2,公司歸母淨利潤僅為0.53億元,較2017年末的1.95億元下滑70%以上。
總而言之,興銀基金2024年管理規模逆勢下滑,無疑為公司敲響了“不進則退”的警鐘。未來能否扭轉頹勢,重振旗鼓,將取決於新任“掌門人”易勇的經營策略與改革成效了。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