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抱團發展,大勢所趨。
日前,廣東汕頭、潮州、揭陽三市齊聚汕頭,召開汕潮揭都市圈第一次聯席會議,啟動交通、醫療、文旅等聯動專案。
潮汕三市本是一家,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同質,直到1990年代才被一分為三。
汕潮揭都市圈橫空出世,意味著潮汕三市再次“合體”,不是一城,勝似一城。
凡事都有兩面性。都市圈的步子邁得越大,潮汕三市合併的可能性越小。
從三市合併到都市圈“合體”,潮汕地區能否迎來大發展?
01
潮汕三市,為何不重新合併?
潮汕三市,在歷史上長期屬潮州府,近代以來劃歸汕頭市,直到1991年拆分為汕頭、潮州、揭陽。
作為全國地級行政區劃最多的省份,廣東坐擁21個地級市,僅潮汕地區就有3個。
其實,潮汕三市加起來只有1.1萬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萬,與西安、青島、合肥不相上下。

同時,由於區劃分割,行政壁壘、市場壁壘和競爭關係存在,這些年在高鐵、機場、產業方面的博弈屢見不鮮。
早在10多年前,就有代表委員建議“潮汕三市合併,重新擦亮‘特牌’、‘僑牌’”。
更有官方人士直言,“支援三地合併,應儘早向國家爭取升為副省級城市”。
針對民間建議,官方表示:必須充分研究,深入論證……將加強戰略研究。
問題在於,頂層政策已經全面收緊,城市合併式擴張被叫停,就連撤縣設市(區)也罕見擱淺。
呼聲頗高的武漢合併鄂州、寧波–舟山合併、西安合併咸陽、太原合併晉中、汕揭潮合併,都未能最終落地。
究其原因,頂層會議明確,堅持行政區劃保持總體穩定,做到非必要的不調、拿不準的不動、時機條件不成熟的不改。
在此背景下,多部委重申,嚴控省會城市規模無序擴張,嚴控撤縣建市設區,防止盲目擴張都市圈規模。

從現實來看,每一次行政區劃調整,都涉及人員調動、部門合併、地名更改等方方面,牽一髮而動全身。
更何況,三個同等級別的地市合併,遠比省會合並普通地級市更為複雜、影響面更廣。
如果合併之後,城市行政級別不能隨之而升格,勢必帶來更多糾紛。
所以,無論就政策還是現實,除非出現新的政策視窗期,城市合併式擴張已經基本消停了。
02
汕潮揭都市圈,能否帶動三市重新“合體”?
城市合併,屬於行政整合,藉助擴大城市規模,整合各方面資源,提升競爭力和話語權。
都市圈一體化,則是行政與市場結合,打破行政邊界。
基建共享、交通貫通、政務通辦、醫保互通、規劃一體、產業協同等,形成同城化格局。
廣佛、滬蘇、長株潭等地是先行者,本是一家的汕潮揭同樣潛力巨大。

汕潮揭都市圈,以汕頭為中心,以潮州、揭陽為增長極,形成“一心兩極”空間格局,向外連結粵港澳大灣區、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等。
為何要以汕頭為中心?
不只是汕頭是五大經濟特區之一,又是拆分之前的主體,且經濟實力更強。
更重要的是,汕頭與湛江、珠海共同獲批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一東一西一中,肩負引領區域發展重任。
此外,在國家規劃的 “粵閩浙城市群”中,汕頭也是重要的中心城市,與福州、廈門、溫州等地形成掎角之勢。
無論以誰為中心,都市圈同城化模式下,首要就在於打破重重壁壘,形成協同發展模式。
根據行動方案,潮汕三市正在推動城際鐵路互連、政務跨域通辦、科技資源互通、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年票互通互認等等。

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汕揭潮城際鐵路,連線各大交通樞紐,引入三市中心城區,最終形成“30分鐘交通圈”。
任何檔案想要落地,無不需要行動機制作為保障。
對此,潮汕三市橫向建立“輪值制”聯席會議,每半年輪值主辦;縱向設立一把手組成的領導小組,實現“每月商討、每季協調”。
上有都市圈規劃,下有行動方案,內有文化同質支撐,三地的融合之路,有望加速。
03
最大的短板在粵東西北,最大的“潛力股”也是粵東西北。
做大做強粵東西北,既是廣東均衡發展的必然,也是未來GDP再次躍升的關鍵。
粵東西北國土面積佔全省近7成,人口占近4成,但只貢獻不到20%的GDP。
這背後既有自然地理和資源稟賦的因素,也不乏各地發展模式有別,更有轉移支付的因素。
作為財政淨上繳第一大省,廣東貢獻了大量轉移支付,留給自己的不多,能投入到粵東西北的相對有限。
全國一盤棋,轉移支付模式短期難以改變。
粵東西北的發展,更多需要回歸省內,既靠大灣區的協同扶持,也離不開自力更生。
其一,“百千萬工程”,即“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在粵東西北打造更多經濟強鎮、強縣。
作為廣東“頭號工程”,百千萬工程涵蓋產業轉移、對口幫扶、交通互連、高校建分校、縣域振興、財政保障等方方面面。
2024年,廣東僅省級就安排“百千萬工程”相關領域總投入預計達到1534億元,大部分直接投向粵東西北地區。
其二,飛地經濟,借力大灣區,在粵東西北地區打造更多產業飛地、科創飛地。
近年來,廣東大力發展“飛地經濟”,支援珠三角各市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打造產業飛地。
同時,支援粵東粵西粵北各市在珠三角地區設立“反向飛地”,透過財政、產業雙轉移帶動區域發展。

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特別合作區、深潮產業合作園區、廣梅高新產業園、汕頭產業轉移工業園等均已落地。
其三,合併未必能帶來真正的競爭力,潮汕地區發展壯大,最終還是得靠產業。
改革開放之初,潮汕曾藉助外來僑資、港澳臺資,成為加工貿易的領跑者,初步建立現代產業。
潮汕地區以紡織服裝、陶瓷建材、玩具製造、化工材料等主導產業,面對新一輪科技競爭和大國博弈,無不需要再次轉型升級。
近年來,潮汕地區重點佈局以新能源、綠色化工、新材料、電子資訊等代表的新興產業,其中風電、核電、化工、臨港經濟形成領跑之勢。
目前,綠色化工、紡織服裝、建材陶瓷已站上千億級,世界級海上風電產業叢集初具規模。
但要後來居上,還需要更多的千億級乃至萬億級產業。
一旦粵東西北強大起來,廣東經濟還能再上一個臺階,第一大省之位將會更加穩固。
▼
好文推薦
經濟 | 全國30強城市,又變了
大勢 | 關稅戰,徹底轉向了
政策 | 最大鐵飯碗,保不住了
區域 |中國經濟第五極,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