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養老:新加坡探索AI助力老年健康管理

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到2030年,新加坡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滿65歲或以上。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新加坡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正在探索如何利用AI技術提升老年人護理的質量和效率,同時確保技術與人文關懷的平衡。(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編譯|謝彬彬、胡畔 <<<<
來源|中國金融案例中心 <<<<
到2030年,新加坡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滿65歲或以上,這一比例在2010年僅為十分之一。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新加坡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正在探索如何利用AI技術提升老年人護理的質量和效率,同時確保技術與人文關懷的平衡。
老齡化社會的挑戰
新加坡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據估計,到2030年,該國每年需要招聘約6000名護士和護理人員,才能滿足醫療勞動力的需求。然而在全球範圍內,社會對老齡化問題的準備仍然不足。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Chuan De Foo指出,技術是填補護理缺口的關鍵。他在科學期刊《Frontiers》上發表的文章中強調,人工智慧和其他技術是“推動醫療保健正規化轉變的關鍵力量”。
人工智慧在老年護理中的應用
在新加坡,人工智慧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老年護理的多個領域。例如,檢測老年人跌倒的監聽裝置、醫院的“患者看護”系統以及養老院中幫助老年人鍛鍊的機器人,都是AI技術的典型應用。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護理效率,還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安全、便捷的生活環境。
Chuan De Foo表示,人工智慧將在新加坡的老年護理中發揮“巨大”作用,既幫助臨床醫生管理非急性疾病,也監督諸如監控醫院床位可用性等行政任務。他提到,隨著老年人對資訊科技的熟練程度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遠端諮詢和數字工具,這些工具利用AI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早期疾病檢測與個性化護理
人工智慧在早期疾病檢測方面的潛力也備受關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研究員Han Ei Chew博士分享了他的個人經歷。他的母親曾患有糖尿病眼病,如果當時有現在的人工智慧檢測方法,他認為其母親的病情可以更早被診斷和治療。Chew表示,AI技術不僅可以幫助老年人更早發現健康問題,還可以為家庭護理提供重要支援。
新加坡政府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原地養老”,即讓老年人在家中獨立生活,同時獲得必要的醫療和護理支援。為此,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甚至提供內建的家庭技術,用於檢測老年人跌倒,並向其近親或呼叫中心傳送警報。Chew強調,這些監控技術需要謹慎使用,確保老年人仍然擁有控制權,能夠選擇是否使用這些技術,並在需要時關閉它們。
全球範圍內的AI護理創新
新加坡並非唯一一個探索人工智慧在老年人護理中應用的國家。在美國,Sensi.AI公司開發了一種“護理副駕駛”系統,透過音訊裝置監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Romi Gubes表示,該技術可以為護理人員提供100多種不同的洞察,提醒他們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跌倒或認知衰退的早期跡象。
Sensi.AI系統在安裝後的兩週內會建立一個“基線”,記錄家庭中的各種聲學指標,包括物體移動、腳步聲或鼾聲等非語言聲音。一旦AI瞭解家庭中的基線聲音,它就可以檢測到任何可能暗示健康問題的音訊異常。Gubes表示,Sensi.AI已經被美國數萬名老年人使用,並且公司正在討論拓展亞洲市場。
人工智慧與人文關懷的平衡
儘管人工智慧在老年人護理中展現出巨大潛力,專家們也警告說,技術的使用必須謹慎。Chuan De Foo指出,過度依賴AI進行健康諮詢可能會導致“較差的健康結果”,因為並非所有老年人都能熟練使用技術。此外,AI系統的設計必須避免“延續數字年齡歧視”,即技術對老年人的偏見。
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的政策簡報中也強調了這一點。文章指出,“社會的隱性和顯性偏見,包括關於年齡的偏見,通常會在人工智慧技術中複製”。因此,開發者在設計新技術時,必須讓老年人參與其中,確保技術能夠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
新加坡政府的“成功老齡化行動計劃”詳細說明了其目標,例如到2028年透過健康和保健計劃覆蓋55萬名老年人,並將醫院死亡人數從2023年的61%減少到51%。然而Foo強調,在制定國家健康AI戰略時,必須充分考慮老年人的意見,確保技術能夠真正服務於他們的需求,同時不消除醫療保健中的人文元素。
Han Ei Chew表示,老年人護理方法應為“高科技,且高接觸”。他認為,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可以作為護理人員的“額外眼睛、耳朵和雙手”,但不能完全取代人文關懷。AI技術的最佳用途是輔助護理人員,幫助老年人保持獨立並原地養老,而不是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關懷。
*本文版權歸“未央網”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開通白名單請在評論留言,轉載時在文首註明來源及作者。
REVIEW
推薦閱讀

在看”點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