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為了謀生,你還得乾點別的。你不直接為謀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就越幸福。如果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謀生,你這一生都是個苦役。
作者:miki粥;本文來源:公眾號“miki粥”(ID:mikizhou520)。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帖子,一位家長吐槽學校給課堂、課間、排隊表現優秀,獲得60個小紅花的孩子頒發“行為師範標兵”獎狀。
這位家長認為,這種獎勵機制是在泯滅人性,強調服從,是在馴化孩子成為牛馬。

圖源:小紅書@哥兩好
結果評論區回覆卻讓人哭笑不得,有人反問:您家孩子是沒得到這個稱號嗎?

一、
為什麼說中式教育就是在培養和篩選牛馬?因為牛馬最大的美德就是服從、任勞任怨,以及對外界要求的無條件適應。
中式教育的核心在教學上實行填鴨式教育,在管理上要求高度的服從。
老師把標準答案餵給孩子,過程不重要,只要求達到目標,而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透過考試。
這其中,學生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維,以及探索未知的熱情不在教案和考綱範圍內。
在學校管理上,一切都有統一的標準,從著裝到髮型,從上課的規矩到作業的格式,甚至排隊、作息時間都要跟著大部隊走。
據說現在一些倡導全人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國際學校都開始向規範化管理靠攏。
一個孩子如果表現得與眾不同,往往會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如果一個孩子太有個性,則被看作是問題兒童。
學生被反覆灌輸一個觀念,你怎麼想不重要,你想要的都是沒有意義和浪費時間的,最重要的是要把標準答案記下來,考試要做對,跟著大家的步伐走。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座工廠,那麼中式教育的生產線上,正在製造一批批標準化的「產品」。
學習、考試的目標不是考察創新創造能力,而是考驗大家的標準化作業能力。
這就是為什麼寒窗苦讀十餘載,出到社會上卻感覺學了好像又沒學,但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十多年來培養的服從性思維可以讓你在社會的各個環節做一個螺絲釘。
這些「產品」最大的特點不是聰明伶俐,也不是獨立創新,而是聽話、服從、按部就班,像牛馬一樣任勞任怨。
二、
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依然是一套「胡蘿蔔加大棒」的教育模式。
小時候,老師和家長會告訴你:只要考上好學校,生活就會變得更好。
上了好學校後,又會告訴你:找到一份好工作,就會幸福。
找到工作後,目標又變成了結婚、生子、買房…
這些目標一個接一個,像拉磨的騾子頭上拴著的胡蘿蔔,讓人永遠追逐,卻永遠無法停下。
每到一個時間節點就會自動開啟下一個通關任務,每完成一個任務就可以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或者來自身邊人的認可,然後繼續心甘情願開啟下一個任務。
給點甜頭就能夠上了發條一般,跟著這個人生軌跡不斷走下去。
最近看到一個段子,說小時候有種數學題,問的是:煮粥需要13分鐘,洗臉需要5分鐘,吃早飯需要8分鐘,怎麼用最短的時間完成?

表面上是鍛鍊時間管理能力,但實際上,它培養的是一種潛意識:時間不能浪費,任何時刻都要“最大化利用”。
這道題的副作用就是工作後在通勤路上還總是惶恐地想:這段時間浪費了怎麼辦,該不該背兩個單詞。
中國小孩一生都在追逐社會時鐘,從來不敢gap,一旦你落後於同齡人,就會感到人生悲劇。一旦沒有達成目標,就會被貼上失敗的標籤。
沒考上名校、沒找到高薪工作的孩子,會成為爸媽口中的「爛尾娃」。
而那些順利完成任務的人,也不過是在社會的既定軌道上不停奔跑,根本不敢停下來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如今大學生扎堆考公務員、考編制,為的不過是一份穩定的工資,小時候那些關於夢想的目標早已拋諸腦後。
「抗壓能力」是另一個被中式教育高度推崇的能力。學生從小被灌輸「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理念。

但是當他們走上職場才發現,996、007的工作時間,無論是深夜還是放假,全年無休回覆領導交代的任務。
從小培養的抗壓能力終於派上用場,沒有抗壓能力,根本難以面對殘酷的職場生活。
中式教育的目標就像篩選牛馬的工具,而牛馬的價值標準從來就是低成本又好用。
三、
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了只會覺得自己是世界的NPC。
作家Gurwinder在文章《為什麼你很可能是一個NPC》(Why You Are Probably An NPC)中提到,NPC原本是電子遊戲中的術語,指代那些由程式控制的「非玩家角色」,如遊戲裡的路人、警察、商販等。
他們的行為、語言、甚至命運都是設計好的,沒有自主意識,只是為了模擬現實環境的存在。文章提到順從者是典型的 NPC。
NPC不是天生的,而是培養的。
小時候,孩子被教育要當「聽話的好孩子」,要服從父母的安排,按規矩行事。
長大後,變成「聽話的好員工」,目標是老闆給的,任務是公司分配的,成就感則來自KPI達成。
一個人的一生都在一條既定的軌道上執行,從接受教育開始,每一步都是按照劇本演繹。

圖:Quora
在家庭和學校中,孩子被塑造成標準化的「合格社會人」。
按時上課、按時吃飯、按時休息的生活節奏,看似為了培養自律,實則滿足了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規訓在為未來的職場生活打基礎——準時上班、完成任務、接受考核。
久而久之,這種“聽話”的習慣會內化成了性格的一部分,自主性逐漸削弱,整個人開始NPC化。
在心理學上,「主體性」是個體發展和成長的核心,然而一旦自我意識被壓抑,一個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
於是,很多人努力奮鬥一輩子卻不知道為了什麼,完成一個個任務,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完成這些任務,這些任務究竟是誰分配的。

圖:我,準時下班
四、
精英的孩子始終是精英,牛馬的孩子大多依然成為牛馬。
表面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經濟條件和教育資源的不同。
但實際上,最關鍵的差異是,很多家長自身也沒有擺脫“牛馬思維”。他們不僅適應了這種模式,甚至主動將它傳遞給下一代。
很多父母往往缺乏反思的能力,對教育的理解更多來源於自身經歷的總結。
他們以自己的成長路徑為參照。如果自己過得還不錯,那麼會要求孩子走上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復刻自己的經歷。
如果認為自己的人生不夠成功,他們則傾向於讓孩子走更多人選擇的「安全路徑」,規避風險。
無論哪種情況,這些選擇的背後,都暴露出父母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焦慮。
這種焦慮的根源,部分來自於對未知的恐懼,更多則源於對社會規則的過度依賴。
他們害怕孩子「偏離正軌」,害怕他們走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會失敗,於是拼命用所謂的“成功標準”將孩子框在固有的軌跡裡。
優質學校、熱門專業、體面工作等社會公認的「成功」似乎成了唯一可靠的標準答案。
這種標準的驅動下,父母看似是在為孩子鋪路,實際上卻可能成為限制孩子自由發展的隱形枷鎖。
打破牛馬迴圈,首先就要父母從牛馬思維中覺醒。

真正的覺醒,是意識到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幫助孩子謀生,更是賦予他們發現生活意義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all in精英教育。
正如北大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中說的:
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為了謀生,你還得乾點別的。你不直接為謀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就越幸福。如果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謀生,你這一生都是個苦役。
作者: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個人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