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讀過蔡瀾《活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舒音
來源:每晚一卷書(ID: JYXZ89896)
別辜負自己,不虛度歲月。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佳音朗讀音訊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跟著社會時鐘,按部就班上學、就業、結婚、生子,延續這一代又一代人的軌跡。
還是竭盡全力,攀登權位或者財富,達成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然而蔡瀾卻認為:活著,就是活過就夠了。
蔡瀾是香港著名的“老頑童”,與金庸、倪匡、黃霑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他一生似乎順風順水:愛看電影,就成功監製出品多部電影;愛寫作,就陸續出版200餘部書籍;喜歡吃美食,結果變成了有“食神”之譽的美食家。
直到八十二歲那年,他遭遇了沉重的打擊。
妻子在家不慎摔倒,蔡瀾心急趕去攙扶,卻一跤摔碎了自己的骨盆。
老年跌傷最是危險,妻子沒過多久就撒手人寰,蔡瀾雖撐了過來,後面也在病床上躺了許久。
喪妻和摔傷的雙重痛苦,對別人也許已無比消沉,蔡瀾卻灑脫依舊。
健康有所好轉後,他執筆寫下自傳《活過》。
書中以平實的語言,記錄了他從兒時到暮年,從電影人轉型當作家、做商人的點滴往事。
他保持一貫幽默風趣的語言,字裡行間中滿是快樂和滿足。
然而你若細讀此書,就會發現,其實蔡瀾也曾受過現實的磋磨,也曾遭遇過前途的迷茫。
只是無論處在何種境地,他都能以通透的智慧化解困境,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
與其說《活過》是蔡瀾的個人經歷,不如說它是一本生活指南。
它告訴每一個焦慮困惑的普通人,只要認認真真活過,人生就充滿意義。
01
  • 生活實苦,學會自得其樂才有解藥。
書中一開始就提到,蔡瀾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份。
那是一九四一年,日本太平洋戰爭爆發。
中國大地硝煙瀰漫,無數人被迫踏上逃難之路,死亡和飢餓如影隨形。
還是嬰兒的蔡瀾也在逃難人群中。
長大後他向家人打聽這段經歷,家人說,就是飛機在頭上掃射,逃難的人不得不跳進溝渠躲避。
雖然能聽出當年命懸一線,但蔡瀾覺得這乾巴巴的敘述實在無趣。
他發揮想象力,繪聲繪色給家人編起故事。
他想象轟炸機遮天蔽日飛來,炸彈如同閃電一般連綿不斷,將路邊的椰林炸成一片火海。
炮火連天中,人們慌不擇路跳進溝渠,有個嬰兒在母親背上驚恐地哭泣。
然而下一秒,更大的災難襲來,一棵巨樹被攔腰斬斷,轟然倒下,驚險地與嬰兒擦身而過。
嬰兒已經哭累,耳朵又被炮火震得聽不見聲音。
他居然把炸彈的炸裂當成煙花,把變幻的煙霧當成動物,嘻嘻笑起來。
明明是一件悲慘的事情,被蔡瀾描繪得溫情流動。
後來局勢變化,蔡瀾隨家人遷往新加坡,長大後又獨自留學日本。
離家千里,他思鄉心切卻不能常常回家,留學生的物質條件又十分艱苦,蔡瀾就想方設法給自己找樂子。
他首先解決的,就是吃肉難題。
當時日本各類肉價高昂,唯有豬蹄便宜,因為本地人不太會做豬蹄。
蔡瀾就去買來紅燒,一做就是一大鍋,吃得同學們大呼過癮。
他得知日本百貨公司賣魚時不帶魚頭,總是把魚頭提前砍下來扔掉。
蔡瀾就討來熬魚頭粥,味道又香又濃。
漸漸地,他們的綠屋宿舍得了個“綠屋廚房”的外號,蔡瀾也因此結交了許多朋友。
空餘的時候,他就窩在戲院看電影,利用日本影院散場不清場的漏洞,一看就是一天。
或者他平時用打散工攢下錢,一放假就去韓國遊玩。
物質生活雖然艱苦,但蔡瀾總能把自己的日子過得歡愉又充實。
村上春樹說:“無論何人無論何時,人們總要在烏雲周圍尋索著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在時代和命運的洪流中,人人都是漂泊的浮萍,身不由己是常態,苦多樂少是必然。
但只要我們留心去體會,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溫暖;肯用心經營,就能把瑣碎化為驚喜。
永遠懷抱熱情,用好奇的心點亮一個個平凡的瞬間。
即使現實破爛不堪,我們也有能量給自己營造出一方桃花源,讓心靈喜樂安寧。
02
  • 世事紛繁,唯有跟隨本心方能破局。
《活過》一書中,記載了蔡瀾大大小小很多件往事。
和所有人一樣,決定他人生的也就那麼幾件。
其中一件,就是與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邵氏電影公司老闆邵逸夫的相遇。
那時蔡瀾的父親在邵逸夫手下做事,有一天,父親帶著蔡瀾參加邵逸夫的生日宴會。
蔡瀾應對得體,一下子被邵逸夫看中。
當時蔡瀾還沒畢業,邵逸夫邀請他加入邵氏。
於是他從雜務做起,幹到製作經理,製作出來一大批賣座影片,也結識了一大幫圈中人。
工作得心應手的同時,遺憾也逐漸凸顯。
邵氏走的是純粹商業路線,選材以票房為先。
蔡瀾卻喜好藝術電影,他曾經向邵逸夫建議,一年拍四十部電影,三十九部為了賺錢,一部追求藝術性也不要緊。
邵逸夫卻斷然否決,認為四十部都要賺錢。
意見的分歧,加上後來邵氏人事變動,蔡瀾工作並不如意,沒過多久便辭職了。
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更喜歡創作完全由自己掌控,便索性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喜歡寫作,便一家家報紙去寫專欄,然後出書,一寫就是幾十年,成了堅持最久的主業。
他愛好美食,就一家家食肆去吃,吃完寫食評,做電視節目,後來還做了《舌尖上的中國》的總顧問。
他熱愛旅遊,依仗自己留學日本和出國拍電影的經歷,組織了一個公私兼顧的豪華旅行團,每次線路都選他的最愛,居然次次爆滿。
其中一期的主題,是尋訪蘇格蘭威士忌。
蔡瀾帶著一群酒友從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出發,乘火車南下,一路吃當地特色,賞高原風景,造訪一個個酒廠,也暢飲了一種又一種威士忌。
身歷其境後,蔡瀾對威士忌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裡氣候苦寒,幾乎長不出蔬菜,人們活著十分不易。
這讓他們對幸福的要求也極其簡單,喝一口好的就十分幸福。
嚴酷的環境,讓蘇格蘭人無力講究花哨的噱頭,只嘗試用最簡單的原料釀最好喝的酒。
秉承這點初心,他們釀出了全世界酒友心中的經典——單一麥芽威士忌。
釀酒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世事紛繁如麻,總有現狀不如人意,總有事情超出認識。
有人被眼前的困難捆住了手腳,只會機械應付,卻越是辛苦越是沉淪。
有人被暫時的繁華矇蔽了雙眼,魯莽入局,結果時時刻刻飽受煎熬。
真正聰明的人,會在迷局面前向內求索,傾聽內心的聲音。
對自己最好的成全,就是選擇自己熱愛的方向,盡情發揮自己擅長的才能。
人生漫漫,既艱且長。
一個人只有用喜歡的方式向上攀爬,才能安穩抵達更高處的風景。
03
  • 人生莫測,懂得順勢而為才得圓滿。
在書中,蔡瀾總結自己的人生:
潮州出生,新加坡成長,日本留學,香港定居。
他這一生走過許多國家,做過許多工作,無論是作為電影監製、作家、美食家,抑或商人,都十分成功。
但其中許多事情的開端,都很偶然。
有段時間,他與好友倪匡、黃霑常常泡夜總會。
三人在酒桌上大說笑話,逗得陪酒女哈哈哈大笑。
可想到自己花錢還要自己賠笑,蔡瀾覺得很是吃虧。
他靈機一動,乾脆找電視臺合作,用這個形式做節目賺錢。
三個老男人邀請當紅明星喝酒聊天,他們喝到熏熏然,聊得肆無忌憚,收視率轟動一時。
後來香港的電影、電視等傳統媒體市場沒落,網際網路流行,已經六十餘歲的蔡瀾也趕時髦註冊了微博。
他見識廣博,語言幽默犀利,很快吸引來無數粉絲。
當然,也少不了汙言穢語混跡其中,讓人心煩。
人人都說這個煩惱無可避免,蔡瀾卻異想天開,精挑細選出一幫素質高、熱心腸的“微博護法”。
護法們幫他篩掉惡意謾罵,他就定期設宴答謝,還趁著籤售、書法展等各種機會,到各地與護法線下相見,其樂融融。
七十歲時,蔡瀾自覺精力有限,不想再做風險投資,只希望有個小生意安安穩穩求回報。
恰好網店正在大行其道,蔡瀾覺得有趣,也上淘寶開起了網店,賣的仍是自己鍾愛的美食。
美食家兼作家當老闆,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性是不缺的,但推廣也得費心。
某個農曆新年之前,助理出謀劃策,讓他開放微博評論區,直接回答網友的問題,趁機推廣產品。
蔡瀾立刻採納,一口氣開放三個星期。
他隨性回答,粉絲熱度居高不下,網店的生意也就水漲船高。
後來疫情爆發,各地隔絕,蔡瀾不得不悶在家裡。
他悶得發慌,便想法找事情消解時光,還美其名曰是對疫情的復仇。
他學著做烹飪,畫扇子,還專門租了間廠房,一點一點手工製作鹹魚醬,並上架出售。
主業寫作更是蓬勃發展,新書不斷出版,舊作翻譯成英文也提上日程。
他還以八十多歲高齡,玩起了美食播客,一做就是連續三期。
流量如何,蔡瀾並不在意。他一生行事的準則就是:只要用心,對得起自己便夠了。
這就是現實,世事從來無常,未來更是變化莫測。
沒有人能把控所有的變數,不如學會順勢而為。
無法改變的,坦然接受;可以掌握的,用力抓住。
感興趣的事情,馬上開始;遇到障礙,不妨另尋出路。
人生不過三萬多天,要緊的是每一天過得豐盈而飽滿。
別辜負自己,不虛度歲月。
水到渠成之日,自有命運回饋你驚喜。
蔡瀾在《活過》的序言中,提到一件事。
某次他乘坐飛機遇上強烈氣流,所有人驚慌失措,唯有蔡瀾悠然飲酒。
鄰座不服氣地問他:“你死過嗎?”
蔡瀾淡然一笑:“沒有,但我活過。”
活過,看似簡簡單單,背後卻有深刻的內涵。
這意味著一個人有過悲歡離合,也得到了生活賦予的人生閱歷。
意味著他經過起伏跌宕,也收穫了經歷鑄就的心境格局。
萬事皆為修行,歲月都是成長。
餘生每一天,請暢快去經歷,在喧囂人世間,酣暢淋漓地為自己而活。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