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新年禮物,是有儀式感的“年味”。待孩子慢慢長大,小時候的記憶,都會成為幸福感的來源。
——薩姐
作者:遇見小媛
來源:帆書育兒號(ID:readingclub_yeh)
年底了,我和老公回家前帶著兒子去採購年貨。
到了超市,我一邊和老公商量著要買些什麼,一邊想著給兒子送個新年禮物。
等我們走到一個放著變形金剛的貨架前,我才從興致不高的兒子眼中, 看到了一絲期待。
我心中瞭然地問他:“想要嗎?就當給你的新年禮物了。”
兒子看了一眼他爸,搖搖頭說:
“算了,每年春節我爸就督促我做題,買了也沒時間玩。”
聽完兒子的解釋,我一時心裡有些複雜。
因為家庭情況不能給他提供好的教育資源,孩子他爸只能過年也督促他學習。
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團聚,放花炮,拜年收壓歲錢,在兒子那裡成了一種奢望。
伴隨著孩子對過年的期待感降低,我開始意識到:
孩子說“不想過年”,並非是討厭團聚,而是缺位的“儀式感”讓他們對春節無感。
正如村上春樹說:沒有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
的確,孩子的童年需要儀式感,而不是壓迫感。
比起“雞娃”,在春節讓孩子感受到儀式感,才是父母給他們最好的新年禮物。
02
沒有儀式感的過年
是對孩子童年的虧欠
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有61.5%的人感到家庭儀式感缺失。
從中可以看出,儀式感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感,越來越淡。
孩子的童年因此黯然失色,父母的期待卻越來越高。
這種反差帶來的影響,也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遺憾。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故事,頗有感觸。
網友小歐已步入大學,專業成績一直排在年級前三。
這樣的名次,本該讓人心生歡喜,但臨近春節,他卻是滿臉愁雲。
字裡行間,他表達了對過年的厭倦:
每年春節團聚,但凡家中來了親朋好友,父母就會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他已經足夠優秀,父母卻常當著外人的面說:
“誰家孩子又在大公司高薪就職。”
“哪個親戚兒子又娶了個好老婆。”
年味盡失的春節,在他小時候就開始了。
小歐初三時,他參加競賽得了獎,親友總是以此教育自家孩子要以他為榜樣。
雖說是表揚,但他從弟弟妹妹的眼中,只看到了不屑,從那以後同輩人就很少和他說話。
小歐坦言:
“我從小到大隻想在新年時得到一絲驚喜,最後都會被父母直接忽略,感覺過年比上學還累,”
是啊,過年本該是和家人一起做開心的事,而不是讓孩子長大了只剩一句嘆息。
和小歐一樣,不少孩子從小就不曾感受到過年的儀式感,取而代之的是“比孩子成績”、 “讓孩子表演節目”。
在父母眼中,孩子的要求是無理取鬧;但在孩子心裡,父母的敷衍,卻剝奪了自己該有的快樂。
為什麼說沒有儀式感的過年,是對孩子童年的虧欠?
網友的一句話戳中痛點:
儀式感,就是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但父母的自以為是,卻讓這點“不同”成了孩子童年的遺憾。
02
從小被灌輸年味的孩子
長大幸福感更強
在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莫言:“您幸福嗎?”
莫言回答說:“我不知道,因為我從來不考慮這個問題。”
誠然,莫言有不少作品,但在這些創作中,少有宏達敘事,反而時常流露出質樸的俗世幸福。
在他講述兒時過年的儀式感時,幸福感溢於言表。
在莫言的記憶中,母親會在過年夜裡燒花柴,寓意“出秀才”。
因為乾柴火焰高,火光通常會把半個院子都照亮。
稍等片刻,母親就會把餃子下到熱水滾燙的鍋裡,待餃子出鍋後,便是他最期待的時刻:
父親會端上兩碗餃子到院子裡祭祖,他便舉著綁好鞭炮的杆子配合父親。
祭祖的儀式完成後,接下來就是一家人的慶典。
吃餃子前,他得先給長輩磕頭,而後就能美滋滋地接過他們手中的壓歲錢,再從餃子裡“吃硬幣”。
常聽人說,吃到帶錢的餃子,就能一年吉利,這對於充滿好奇的孩子來說,極具神秘感。
有一年莫言為了這份吉利,一頓吃了三碗餃子,沒咬到硬幣,結果把胃撐到了。
這種專屬於孩子的歡喜與期待,正是我們久違的“年味”。
即使後來莫言成了作家,他依然會津津樂道地向大家講述:
他是如何在老家迎來了新年的第一縷陽光。
可是,現在餃子可以每天都有,孩子們對過年的興趣卻減少了大半。
於他們而言,沒有美食誘惑,沒有神秘氣氛,年味中的儀式感也變得越來越淡。
而從小就被灌輸年味的孩子,長大幸福感也會更強。
正如一句話所說:
再平凡的生活,有了一份儀式感,都會變成孩子成長路上最閃光的記憶。
誠然如此,伴隨著孩子成長的,不應該是父母的一句“別浪費時間”,而應該是記憶深處那些用心準備的瞬間。
節日裡的每一次歡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轉變,都該被認真對待。
03
給孩子最好的愛
就是讓他有“跡”可循地成長
知乎上有人問:給孩子最好的愛是什麼?
高贊回答說:讓孩子有“跡”可循地成長,就是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童年的時光很短,短到父母還來不及讓孩子感受到愛意,他們就要離家遠行。
時間不會定格在某個瞬間,但父母把孩子成長的足跡記錄下來,又何嘗不是一種儀式感呢?
就像一位心理學家說的: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儀式感,會讓他們透過正面肯定,獲得幸福感。
那麼,如何讓孩子在過年時擁有儀式感呢?三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1. 在“家庭活動”中讓孩子有參與感
村上春樹曾說:父母在對待孩子的事情上多一些儀式,你會發現,它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處。
讓孩子在“家庭活動”中有參與感,也是如此。
過年時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斥著辭舊迎新的喜悅。
父母可以在置辦年貨,張貼對聯,或者包餃子時,讓孩子參與進來,一起體驗“年味”。
畢竟,讓孩子對過年失去興趣的不是過年本身,而是沒有參與感的體驗,讓他們感到失望。
比起知會過年的習俗,讓孩子參與其中,才是最好的儀式感。
2. 發掘能代替“電子產品”的娛樂方式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面前,你卻在低頭玩手機。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會用“短平快”的娛樂方式,排解情緒。
但過年與此不同。
在家人歡聚的時刻,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和孩子進行一場親子游戲,最是難得。
正如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這本書中寫道:
遊戲力不僅僅是技巧和一些遊戲,更是一種真正看到孩子的方式。
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愛他們,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關懷。
3. 用一種方式記錄與孩子相處時的幸福
曾經看到過一位著名攝影師的TED演講,在這個過程中他分享了15張照片。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照片由陌生遊客拍攝,而主角則是他和女兒。
故事源於15年來不變的約定:
他每年會在女兒生日時,帶她去同一個地方旅遊拍照。
鏡頭下呈現的視角,不僅見證了孩子的成長,也保留了父女倆美好的回憶。
作為父母,在特別的日子裡,學會用特別的方式紀念親子時光,就是一種家庭幸福的延續。
04
寫在最後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
但在父母那裡,孩子未必能得到專屬的快樂。
王小波說過: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過年需要儀式感,養育孩子需要幸福感。
懂得製造令人快樂的驚喜,和孩子一起開懷大笑,才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
點個【在看】,願每一對父母的付出都被看見,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獨有的幸福。
-END-
來源:帆書育兒號(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