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方
關於批判性思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些迷思。
但其實,真正的批判性思維絕非教人抬槓,而是培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它包含對資訊的審慎判斷,也包含對他人觀點的尊重理解;既強調邏輯分析的重要性,也重視情感與道德的平衡。
一個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反而應該具備以下三方面品質:質疑、多元、理性。
今天分享藍方老師在“教育30人論壇”上的講座片段,希望能為你開啟批判性思維的大門助一把力。
/影片來源於藍方老師在“教育30人論壇”講座片段/

質疑
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啟動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
聽到一個觀點不是馬上全盤接受,而是先打個問號:為什麼這麼說?主動尋找背後的依據,分析觀點背後的理由。
只有保持批判者的警惕,我們才會有意識地去審視觀點背後的論證。
不過很多人擔心:這樣會不會反而把一個人變成一個“槓精”?動不動就質疑別人,也很難和周圍人相處?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這裡的質疑,不僅僅指向別人,更多地還是指向自己。時時質疑自己的盲目輕信、直覺、衝動、先入之見,認識和承認自己的侷限性,以開放的心態探究複雜問題、不斷尋求事實的真相。
其次,就算在生活中發現別人的觀點或行為有問題,批判性思維也不是教人不分場合地直接與對方對峙。
我們在C計劃課堂上經常會和孩子們討論,在某個具體的場合該不該說某句話、做某件事,這麼做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例如,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會不會反而讓對方產生牴觸情緒,更不利於解決問題?那有沒有保留好處、規避壞處更好的溝通方法?在什麼場合、用什麼方式表達,才有可能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這種基於現實情況的權衡與考量,也是批判性思維的體現。
再次,質疑只是起點。使用批判性思維思考,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質疑這一步。發現問題後,我們更要繼續使用批判性思維的工具、方法,理性分析原因,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批判性思維最終是讓我們成為積極樂觀的行動者,而不是悲觀的批判者。

多元
第二個重要品質是多元、平等、包容。
批判性思維最為核心的工具是論證,也就是講理。以理服人,而不是訴諸暴力、訴諸權力、訴諸財力或身份。當我們開始和一個人講道理的時候,意味著是把他放在一個對等的位置,相信他具有同樣的理性對話能力。所以講理這樣一個動作本身,就天然蘊含著民主、平等的價值。
那在論證說理的過程中,想要把道理的給講好,要做出一個高質量的、充分的論證,就一定要更加全面地看待複雜問題。不同的觀點,尤其是相反的觀點,也會因此顯得可貴和值得珍惜。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以開放的、謙遜的心態,平等對待不同角度的觀點,耐心傾聽、彼此尊重。
但這就迎來一個問題:我好好講道理,但對方蠻不講理怎麼辦?
確實,說理要有用,是有前提的。它要求對話的雙方,都能夠以一種謙遜、開放、平等的姿態,就事論事,尊重邏輯、尊重事實,願意妥協讓步,承認自己可以被說服。而我們會看到很多固執己見的人,在關係中其實是有一定的權力優勢的。或者對這種權力地位有著更高的預期,也有可能有著更脆弱的自尊。一旦認錯,他會覺得沒面子,會感到自我價值被否定。如何放下權力的傲慢,學會去尊重別人,如何學會去正視自己的侷限性,某種程度上,是那個固執己見的人要修煉的課題。
但如果說服這個人對於我們來說是重要的,我可能需要先去尊重他的感受,理解他的情緒,在讓他感到被接納、被肯定的基礎上,用更溫和堅定的態度創造對話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在C計劃的課程中,情緒反而很重要——很多時候阻礙溝通的不是道理本身,而是情緒問題。
即便最後沒有成功,我也能清晰地知道,這並不是我的問題、我的錯,而是對方有他自己的課題要去處理。
那如果是在公共輿論場上,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我在好好說理,但對方卻人身攻擊、網路暴力,這時候我們還要堅持講道理嗎?
這個時候我們其實是要去審視,我們在公共輿論場上去發聲,去講理,我們的目標和意義究竟是什麼?是要說服某一個特定的“噴子”嗎?我想不是的。我們就像是來到了一個廣場上,拿著大喇叭,我的聽眾是在廣場上面無數的沉默的人。所以我要做的,不是去跟某一個槓精、噴子纏鬥,而是拿著大喇叭說出我想說的話,有理有據、有禮有節,去影響、感染、說服更多的人。堅持用溫和堅定的態度表達觀點,其實是在守護公共討論的空間,不讓那些不理性的聲音佔據主導。

理性
第三個重要品質是理性。
傾聽了多方觀點,到底什麼樣的觀點更可信?理性判斷,摒棄對權威、公眾、傳統的盲從,識別並控制自己的情緒,拒絕不相關的道德綁架,始終堅持就事論事,基於邏輯、事實,形成自己的判斷,採取積極的行動。
不過也會有人擔心:這樣會不會把人變成一臺冷冰冰的、理性的機器?思考決策時只算得失,不講人情?
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澄清強調的,批判性思維並不是純粹是一種工具理性。
例如當我們教孩子如何去權衡利弊,並不僅僅只考慮功利實用層面個人的收益或損失,還要考慮倫理道德層面的權利與禁忌;而在功利層面的權衡,也不僅僅考慮物質層面的得失,還包括情感或精神層面的價值或創傷。
學習批判性思維不是要消滅感性,而是幫我們更好地理解進而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成為更完整的人。而關注情緒,關注情緒背後的需求,往往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性思考、理性對話。
今天提到的很多例子都來自我和其他兩位主創的新書《學會思考》,就像我在上面所闡釋的,關注情緒,關注情緒背後的需求,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性對話、理性思考。歡迎大家閱讀。
作者:藍方
校對:許栩
排版:番茄

對新書感興趣?歡迎掃碼加入【學會思考】社群
我們會在2.24開啟免費共讀導學活動,歡迎你與我們交流更多閱讀感受!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辨直播課,以批判性思維和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