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最重視的這項“思維能力”,正是中國孩子最缺的!

作者: 小媛老師
關於作者:
美國矽谷公立小學老師
美國雙語教育學碩士
分享美式教育經驗談
座標加州,10年教學經驗
前幾天我去一所美國小學參觀,看到一位2年級老師的教室裡有這樣一個小架子,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
大家看到,這裡有四個三角形,下面提出了一個問題:哪一個三角形不屬於這裡?
老師請孩子們拿著自己的名牌,然後貼在相應的三角形的下面。看來這個活動是讓小朋友一起來參與完成的。
同時老師還提供了sticky notes便利貼,讓孩子們把理由reasoning貼在自己選擇的三角形的下面。

這個小活動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就是那個著名的

Which one doesn't belong

的小活動嘛!

其實我在課堂上,也曾做過一個類似的互動。我給學生找來這樣一張圖,上面有四個不同的物體,小朋友要透過自己的邏輯分析,找到不屬於這裡的那張圖。
看到這張圖小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四張圖都是身體的部位,但其中有三個是臉上的部位,而腳(foot)沒有在臉上,所以我們應該把腳打叉叉。

透過這樣的Which one doesn't belong的活動,孩子們逐漸培養起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辯證思維,這是美國小學

“批判性思維

”培養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很多人對“批判性思維”這個詞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其中的“批判”二字,又十分敏感,難道批判性思維就是對一切東西持懷疑眼光,進行抨擊和批判嗎? 
我們來看看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英文解釋: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facts to form a judgment”。所以,批判性思維並不是一味的批判和抨擊,而是透過對事實的客觀分析,然後形成更好的決策和判斷。它強調的不僅僅是理性思考,而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給大家舉個栗子:
在課堂上,老師可能會提問:“為什麼植物需要光?
只具備“自然思維”的孩子可能會這樣回答:因為植物喜歡光,或者植物沒有光就會死掉。
自然思維的特點是基於直覺來回答問題,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雖然可能是對的,但是不一定能解釋“為什麼”。
而擁有“批判性思維”的孩子,可能會這樣回答:“植物需要光是因為光合作用。透過光合作用,植物能夠利用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提供能量。”
你看,批判性思維的特點是基於事實和邏輯推理,學生不僅給出了答案,還能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並且提出科學依據來佐證。
這就是批判性思維和自然思維的本質區別。批判性思維是摒棄表象,透過分析和評估,看清事情本質的一種思維過程。
知道了兩者的區別,美國小學又是如何幫助小朋友塑造這種思維方式的呢?
其實我剛開始教書時,也有些摸不著頭腦,直到我去參觀一位老師的教室,看到她教室的牆壁上貼著這樣一些海報:
後來跟這位老師交流才知道,她教室裡的這六張黑色的海報,是非常有名的“思維能力金字塔(Bloom's Taxonomy)—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Benjamine Bloom 建立。
他將思維能力由下至上的分成三個層次,最低一層是記憶(remember),上一層是理解(understand), 再一層是應用(apply),最高一層是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和創造(create)。
這些層級不僅幫助學生髮展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higher level thinking),也是美國小學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核心。
1

思維金字塔:提出高層次的問題

後來我在課堂上也開始踐行思維金字塔的提問方式,發現果真有奇效!孩子們的回答變得更加豐富,整個思考的過程也迸發出創意的火花!
當我們讀完一本書,一開始我會問孩子們這些問題:
-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故事發生在哪裡?
-故事一開始發生了什麼?
這些問題都是最淺顯,“記憶性Remembr"的問題。我們可以問嗎?當然可以,思維能力也是一點點升級的,只有能回答出最基本的記憶性問題,才能回答更高層次的問題。
接下來我開始升級,問孩子們:“在故事一開始,你覺得故事的主人公有什麼樣的感受?”
這個問題,就觸及了孩子的理解力(understand), 他要運用故事的前後聯絡,來理解分析。
我繼續升級,問孩子們:“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會怎麼做?” 這又是高一個層級的問題,設想自己是主人公,是“應用(apply)”的層次。
再上一個層級,我問孩子們:“你覺得故事中的哪一個部分是最讓你興奮?” 這需要孩子對故事進行分析(analyze)
如果有天你可以去到故事發生的地方,你會不會去?”這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需要孩子進行理性評估(evaluate),然後給出答案。
最後,我問孩子們:"如果我們要為這個故事拍一個電影,請你製作一個海報poster",這是創造(create)的階段,要求孩子透過自己的智慧,和對故事的理解,來一個再創造。
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提問,我還在教室裡掛上一張類似這樣的Blooms的提問關鍵詞

海報。

第一層級(remember)的問題中,常常用到如“列出”,“描述”,“找出”,“寫出”等等這樣的關鍵詞。當到了第三層級(apply),會用到如“描繪”,“改變”,“分類”等等這樣的問題。
而到了創造(create)層級, 常常用到“想象”,“設計”,“計劃”等這樣的關鍵詞。這樣,我在提問時,就可以按照海報上的關鍵詞,自下而上,提出引發批判性思維的問題啦!
2

美國天才兒童的培養: 思維深度與複雜性

說到批判性思維,不得不提到美國這本關於思維訓練的暢銷書–Mind in the making。這本書的作者Ellen Galinsky對很多美國兒童做了調查,她發現強大的思維能力,是很多天才兒童的共同特質。其中的“批判性思維”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本書裡特別提到了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幾個維度,我自己讀過之後,感到受益匪淺!
1. 細節和主題 (Details and Big Ideas)

這個圖示由葉子和大樹組成,左邊的葉子是細節,右邊的大樹是主題。讀完一個故事,我們可以和學生探討故事中的情節,然後提煉出主題。這是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在資訊海洋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主旨資訊
2. 模式(Patterns)
比如,美國小學低年級的數學課上總會講到“Pattern”的概念,也就是透過已知的模式規律,找出接下來圖形或數字。
比如,下面是個ABC的模式
下面是個ABCD的模式:
3. 跨學科 (Across Discipline)
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學科融合”,這個理念在咱們國內的新課標中,也多次被強調!
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可以鍛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比如下面這個數學形狀與美術結合的作品,就很好的實現了學科間的融合。

這樣的學科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中找到聯絡,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分析和判斷。
4. 趨勢變化(Trends)
這種思維方式,能夠培養髮展的眼光,也能審視奪度的分析過去的變化,不只是著眼於現在。
比如在分析故事時,我們要讓孩子分析故事從開始到最後的起伏和變化:

5. 多重觀點 (Multiple Perspetive)
透過望遠鏡,我們要看到不同的觀點,並對不同的觀點加以比較、對比和分析,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汲取多方觀點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基石。
在閱讀課上,美國老師會用下方的worksheet,讓學生將故事中不同人物所處的立場寫下來,加以分析。
在英文寫作課上,我們在做觀點性作文“我們要不要有功課時?”,學生也會各抒己見,將不同的觀點、理由、感受和行為等元素,寫在這樣的worksheet上。
這麼多的思維圖示,可以結合在一起嗎?這不,在閱讀課上,美國老師就乾脆讓學生們用不同的思維圖示,來分析同一本故事書:《Thunder Cake》,並把它做成了翻翻書。

可見,在美國小學“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落地在每一天的教學之中!
也希望今天的文章對您有啟發,也希望我們的孩子也能具備這項寶貴的思維財富!
🌈 對啦,本週四我有一場英語啟蒙方法和底層邏輯的直播,跟大家聊一聊科學高效英語啟蒙的方法,以及小學畢業達到英文高考水平的全線路規劃歡迎大家預約收聽
 End
正在團
1.緊貼新課標,朗文分級閱讀來啦!而且還配免費的外教課
請點選下方圖片瞭解產品▼

2. 和美國公校老師,玩轉然拼讀
請點選下方圖片瞭解產品▼
前 期 閱 讀

💛 點下方“閱讀原文”,瞭解線上課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