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作者:
美國矽谷公立小學老師
美國雙語教育學碩士
分享美式教育經驗談
座標加州,10年教學經驗
前幾天我去一所美國小學參觀,看到一位2年級老師的教室裡有這樣一個小架子,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

同時老師還提供了sticky notes便利貼,讓孩子們把理由reasoning貼在自己選擇的三角形的下面。

這個小活動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就是那個著名的
Which one doesn't belong
的小活動嘛!
看到這張圖小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四張圖都是身體的部位,但其中有三個是臉上的部位,而腳(foot)沒有在臉上,所以我們應該把腳打叉叉。

透過這樣的Which one doesn't belong的活動,孩子們逐漸培養起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辯證思維,這是美國小學
“批判性思維
”培養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只具備“自然思維”的孩子可能會這樣回答:因為植物喜歡光,或者植物沒有光就會死掉。
知道了兩者的區別,美國小學又是如何幫助小朋友塑造這種思維方式的呢?


思維金字塔:提出高層次的問題
-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故事發生在哪裡?
這些問題都是最淺顯,“記憶性Remembr"的問題。我們可以問嗎?當然可以,思維能力也是一點點升級的,只有能回答出最基本的記憶性問題,才能回答更高層次的問題。
我繼續升級,問孩子們:“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會怎麼做?” 這又是高一個層級的問題,設想自己是主人公,是“應用(apply)”的層次。
再上一個層級,我問孩子們:“你覺得故事中的哪一個部分是最讓你興奮?” 這需要孩子對故事進行分析(analyze);
“如果有天你可以去到故事發生的地方,你會不會去?”這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需要孩子進行理性評估(evaluate),然後給出答案。
最後,我問孩子們:"如果我們要為這個故事拍一個電影,請你製作一個海報poster",這是創造(create)的階段,要求孩子透過自己的智慧,和對故事的理解,來一個再創造。
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提問,我還在教室裡掛上一張類似這樣的Blooms的提問關鍵詞
海報。

在第一層級(remember)的問題中,常常用到如“列出”,“描述”,“找出”,“寫出”等等這樣的關鍵詞。當到了第三層級(apply),會用到如“描繪”,“改變”,“分類”等等這樣的問題。
而到了創造(create)層級, 常常用到“想象”,“設計”,“計劃”等這樣的關鍵詞。這樣,我在提問時,就可以按照海報上的關鍵詞,自下而上,提出引發批判性思維的問題啦!
美國天才兒童的培養: 思維深度與複雜性

1. 細節和主題 (Details and Big Ideas)

這個圖示由葉子和大樹組成,左邊的葉子是細節,右邊的大樹是主題。讀完一個故事,我們可以和學生探討故事中的情節,然後提煉出主題。這是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在資訊海洋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主旨資訊。
2. 模式(Patterns)

比如,下面是個ABC的模式:


3. 跨學科 (Across Discipline)
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學科融合”,這個理念在咱們國內的新課標中,也多次被強調!
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可以鍛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比如下面這個數學形狀與美術結合的作品,就很好的實現了學科間的融合。


這種思維方式,能夠培養髮展的眼光,也能審視奪度的分析過去的變化,不只是著眼於現在。
比如在分析故事時,我們要讓孩子分析故事從開始到最後的起伏和變化:

5. 多重觀點 (Multiple Perspetive)


可見,在美國小學“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落地在每一天的教學之中!
也希望今天的文章對您有啟發,也希望我們的孩子也能具備這項寶貴的思維財富!
🌈 對啦,本週四我有一場“英語啟蒙方法和底層邏輯”的直播,跟大家聊一聊科學高效英語啟蒙的方法,以及小學畢業達到英文高考水平的全線路規劃,歡迎大家預約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