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菠蘿
(一)
最近有一個新聞引起大家的關注:一位女士,連續十年體檢報告一切報告,但突然被查出了癌症,還據說已經轉移,這是怎麼回事呢?
看到這個新聞,我一點兒都不意外,因為癌症篩查這件事,沒這麼簡單,並不是隨便去買個體檢套餐就可以了。
聽菠蘿嘮嘮是怎麼回事👇
為啥呢?
因為科學技術還不夠強。一個有效的癌症篩查方式,黃金標準是能提高人群的生存率!面對多數癌症,我們還做不到這一點。
即使某種方法確實查出了腫瘤,也並不代表就是一個有效的篩查方式。為什麼?
因為如果篩查出來腫瘤已經晚期,顯然沒有什麼用了;如果篩查出來是早期,但腫瘤本身就是惰性的,一輩子也不會致命,那這種篩查也是無效的,因為發現與否都沒有區別。不少體檢發現的甲狀腺癌,前列腺癌就是這種情況。
想證明一個篩查真有用,必須得拉兩群人做實驗:一群篩,一群不篩。最後發現篩的那撥人確實活得更久了,才算數!
但人類探索了幾十年,能達到這個標準的篩查方法真的是鳳毛麟角。
並不是沒人試,而是絕大多數試驗都失敗了。最近就有科學家做了一個很多年的卵巢癌篩查研究,確實發現了更多的早期卵巢癌,但意外的是,患者的生存率卻沒有變化,這說明找出來的更多早期卵巢癌並不是致命的關鍵原因,於是試驗也失敗了。
(二)
做癌症篩查最怕的就是兩個詞兒:假陰性和假陽性。
假陰性:你身體裡有腫瘤,但是沒有直接查出來。
假陽性:你本來沒有腫瘤,但查出來說可能有,被嚇個半死。
最近新聞裡那位女士遇到的是假陰性,但假陽性也同樣糟糕。報告上某個指標超標了,你嚇得不輕,又去做了很多很多的檢查,結果也查不出來,白白增加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
假陰性和假陽性的廣泛存在,讓很多的篩查方式都不被推薦。比如腫瘤標記物,它主要是用於已經生病的患者,可以輔助確診或者療效監控。但對於健康人群的腫瘤篩查,它假陰性和假陽性比例都太高,所以沒有什麼用。全世界主要指南里都不推薦單獨用腫瘤標誌物來做篩查。
如果體檢的時候,腫瘤標誌物篩查出來是陽性,大家不要恐慌,因為絕大多數都是假陽性,你並沒有什麼問題。大家需要做的,是過一段時間再去同一家機構查一次,只要沒有持續大幅度的暴增,就不用過於擔心。
前兩年,我有個好朋友去體檢發現胃癌的某個腫瘤標誌物超標了一點,被嚇慘了,又到醫院做了好多檢查,啥也沒查出來。過了幾個月再測,發現還是超標,非常疑惑。最後我們一起討論了才發現,他常年在吃一種補品,而這個補品有可能帶來腫瘤標記物上升。後來我讓他停掉補品幾個月再查,果然就正常了。
(三)
目前真正被證明有效的篩查方式其實不多,昂貴的PET-CT、全基因組檢測,全身磁共振,都是沒有證明有效的,不推薦大家去做。以下幾種是我比較推薦大家到一定年齡考慮做的:
-
腸癌篩查:腸鏡 -
胃癌篩查:胃鏡 -
吸菸者/高危人群的肺癌篩查:低劑量螺旋CT -
乳腺癌篩查:乳腺X光(鉬靶)、 B超 -
宮頸癌篩查:細胞學檢查、HPV檢測
其它很多癌症,比如腦瘤、胰腺癌、膽管癌、卵巢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別有效的篩查方式。大家如果聽到別人給你推薦號稱能篩查各種各樣癌症的篩查,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花錢。
大家可能會疑惑:多數體檢套餐都包含了不靠譜的腫瘤標記物,但卻並不包含一些靠譜的癌症篩查,為什麼呢?
因為作為商業機構,最喜歡的是速度快、利潤高,而不一定是效果最好的專案。
腫瘤標誌物抽點血,分分鐘就查了,所以他們特別愛做,而腸鏡、胃鏡很費時間,對團隊要求也高,很少出現在標準體檢套餐裡。
即使是有效的篩查方式,也不是適合所有人。
年齡是一個重要因素。腸鏡用於腸癌的篩查,現在指南推薦45歲開始做,比舊版的指南提前了5年,因為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但也不是說越早去篩查越好。如果你才20來歲,就不用考慮了,除非你有腸癌的家族史。因為年輕人發病率低,太早篩查會有嚴重的假陽性問題;
女性的癌症篩查,乳腺癌推薦40歲的普通人群去做;宮頸癌的篩查啟動比較早,二十多歲就可以開始了;
對於抽菸的人群,推薦40歲開始做低劑量螺旋CT。如果你平時生活在一個空氣汙染比較嚴重、二手菸暴露比較多的地方,或者經常炒菜且廚房油煙重的話,也可以40歲時考慮去做篩查。
總而言之,風險越高的人去做篩查,價效比越高,有效率也越高。
(四)
正是因為現有的有效篩查方式有侷限,所以很多科學家都在努力探索新的篩查方式。
最近有兩個方向挺熱門的:一個是液體活檢,透過抽血檢驗來看血液裡有沒有癌細胞釋放出來的突變DNA。如果這個成功的話,有望能夠一次性的篩查更多的癌症型別!
另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方向是人工智慧。有科學家發現,人工智慧有可能透過影像識別的方法,在各種各樣的片子,比如X光、CT片裡面找到一些人眼識別不出的早期腫瘤。想象一下,你肚子疼拍個片子,本來是為了看有沒有結石,結果AI順帶幫你看了胃或者胰腺裡面有沒有腫瘤,是不是還挺酷的?
總之,這位女士的遭遇確實讓人心痛,她和機構的官司,就留給法官去判斷。作為科普作家,我就想提醒大家,不要以為花錢了就一定能查出潛伏的癌症,一定要理解哪些篩查真有用、應該啥時候做,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把錢和精力花在真正能守護健康的地方!
也期待科學家一起努力,開發出更多更好的癌症篩查方法,造福大家。
致敬生命!
癌症篩查科普擴充套件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