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希望與新生,適合春天的10部電影

海明威在他的巴黎回憶錄《流動的盛宴》中寫道:“當春天來臨,即使是虛假的春天,除了尋找什麼地方能使人過得最快活以外,再沒有別的問題了。”在經歷了冬天的憂鬱之後,我們渴望開始冒險,戶外野餐,計劃暑假……
但是在電影中,春天也許是最不受讚美的季節,與以夏天、秋天和冬天為背景的電影相比,利用春天的繽紛色彩拍攝的電影要少得多。我們挑選10部充滿春天氣息的電影來慶祝春天的新生、希望、變遷和短暫的美好。
01
《春天的故事》 1990
埃裡克·侯麥, 法國
侯麥對自己的出生日期很含糊,但在所有通常給出的日子中,1920 年 3 月 21 日感覺是正確的,因為這一天正好是春分。事實上,他是少有的在四季電影榜單中都最常出現的導演。
1990 年的《春天的故事》拉開了侯麥“四季”的序幕。這是導演的另一部迷人的社交喜劇,圍繞一位巴黎哲學老師Jeanne展開,她成為了一位年輕音樂學生試圖為她離婚的父親Igor牽線搭橋的物件。劇情在巴黎和Igor位於楓丹白露的家之間穿梭,楓丹白露綠樹成蔭,侯麥在這裡描繪了誤會和猶豫不決的慾望的緩緩解開,只有他才能編織出如此美妙的故事。
02
《特寫》1990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伊朗
伊朗電影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創作了一些最具創意和超越性的電影,而《特寫》是他最激進、最傑出的作品。《特寫》以一場身份誤認事件為核心,探討了現實與虛構之間的模糊邊界。影片融合了紀錄片與劇情片,改編自真實事件:一名普通男子霍薩因·薩布齊安冒充著名導演莫森·瑪克瑪爾巴夫,欺騙了一個家庭,最終事情敗露,被警方逮捕。阿巴斯不僅採訪了當事人,還讓他們親自出演,再現這場戲劇性的誤會,使得影片成為了一次關於身份、電影與夢想的獨特實驗。
《特寫》是在春天拍攝的,片中洋溢著溫暖的陽光,街道上樹木抽出嫩葉,微風吹拂著人們的面龐。這種春天的氛圍與影片的主題形成了微妙的呼應——春天象徵著希望、變革和新生,而薩布齊安的謊言背後,正是一種對藝術與自由的渴望。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騙子,而是一個試圖超越現實困境、追求電影夢想的人。電影的最後一幕,真正的瑪克瑪爾巴夫騎著摩托載著薩布齊安穿過春日的街道,這一畫面充滿了溫暖和救贖的意味,使得《特寫》不僅是一場關於欺騙的故事,更是一首關於夢想與身份的春天詩篇。
03
《櫻桃的滋味》 1997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伊朗
櫻桃是春天的果實,而電影圍繞著死亡展開。中年男子巴迪埃驅車穿梭於伊朗德黑蘭郊外的荒涼山丘,試圖尋找一個願意在他自殺後掩埋屍體的陌生人。他先後與年輕計程車兵、神學院學生和年邁的標本師相遇,以金錢或懇求試探他們的態度。士兵驚恐逃離,學生以宗教之名勸阻,而老人則講述自己曾因絕望上吊卻被桑葚滋味喚醒的故事。巴迪埃的計劃在與他人的對話中逐漸動搖,最終躺進自掘的土坑,等待一場未知的生死抉擇。
阿巴斯以極簡的敘事與剋制的鏡頭,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荒誕。乾燥的黃土、蜿蜒的山路與主人公的孤獨旅程構成存在主義的隱喻,而“櫻桃的滋味”成為超越死亡的微小救贖。儘管故事發生在秋季,但結尾突兀跳轉為劇組拍攝花絮,綠意盎然的春日與櫻桃發芽的鏡頭,將春天作為“生命延續”的終極答案。
04
《美好的五月》 1963
克里斯·馬克, 法國
1960 年,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和電影製作人/人類學家讓·魯什在《夏季編年史》中創造了街頭真實主義電影的里程碑,他們在那個夏天走上巴黎的街道,向市民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快樂嗎?”
在 1962 年春天,克里斯·馬克開始了對一個城市和一個時刻的類似肖像,拍攝了 55 小時的鏡頭和與巴黎人的訪談,以捕捉一個經歷自 1939 年以來第一次和平春天的首都的氛圍。埃維昂協議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馬克和攝影師皮埃爾·洛姆與廣泛的居民交談,詢問他們的工作、生活、金錢和政治。從詩人到家庭主婦,從股票經紀人到戴高樂將軍本人,馬克的詩意散文電影捕捉了一個轉型城市的情緒、希望和不滿。該片長期未能上映,在 2013 年戛納電影節以修復版放映,獲得廣泛好評,距該片獲得國際影評人獎已過去 50 年。
05
《春天不是讀書天》 1989
彼得·威爾, 美國
春天來了,青少年費里斯·布勒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裡有更好的事情要做,而不是上學。這部由約翰·休斯執導的經典青少年喜劇是關於逃學的終極電影之一,以及在你不需要從一個教室拖著課本到另一個教室時,一天能擠出多少樂趣。對費里斯來說,這包括借一輛法拉利,駛入芝加哥,在一家高檔餐廳吃午餐,參觀展覽,以及與女友和好朋友一起度過的短暫自由時光。費里斯說:“生活過得太快了,如果你不停止下來四處看看,你可能會錯過它。”
像許多休斯在 1980 年代巔峰時期的電影一樣, 《春天不是讀書天》 引起了反叛成人控制的青少年的共鳴,同時渴望成熟所帶來的許多特權。聰明伶俐的費里斯可能逃學,但你知道他會走得很遠。
06
《晚春》 1949
小津安二郎, 日本
《晚春》以一系列短暫的無人鏡頭開場,這種建立細節的方式是小津安二郎所著名的:一個安靜的郊區火車站的標誌,接著是鐵路本身,訊號燈,然後是春風中在傳統日本屋頂上搖曳的樹木。主角紀子是一個盡職的女兒,在春天來臨時,她將面對家庭、姻緣和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擇。小津儘量保持靜淡而自然的攝影,讓觀眾似乎在曲折的時光裡看見春天漸漸遙遠。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總是以季節為基調,而《晚春》中的春天就像違舊與新生交替的氣息一樣,充滿了感傷和溫柔。這部影片是許多以季節命名的小津電影中的第一部;他在 1956 年迴歸了這個最美的季節,拍攝了《早春》。
07
《過往人生》 2023
席琳·宋, 美國/韓國
席琳·宋的《過往人生》給人一種憂鬱、願望落空、重新思考的感覺,幾乎讓人無法不想到春天。你回望一年的開始,擺脫了與冬天有關的情緒,看到了光明的未來生活,讓你重新思考過去的決定。就像主人公Nora一樣,她在過去與現在、遺憾與自我肯定之間徘徊。
一對曾經的青梅竹馬在多年後重逢,紐約的春風拂面,帶著命運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彷彿是自然與人生交錯的隱喻。導演用柔和的色調展現了春天的微妙變化,暗示著人生軌跡的無法逆轉。
08
《愛麗絲城市漫遊記》1974
維姆·文德斯, 德國
《愛麗絲城市漫遊記》是文德斯“公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以黑白影像捕捉了一段流浪旅程的詩意與迷茫。菲利普·溫特是一名德國記者,在美國尋找創作靈感時陷入倦怠,攝影代替了寫作,他拍下無數城市的照片,卻無法拼湊出連貫的故事。在準備回德國時,他意外結識了小女孩愛麗絲,並被迫帶著她踏上尋找祖母的旅程。這場跨越歐洲與美國的旅途,在異鄉的街道與車窗的風景中,勾勒出人與世界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
菲利普從冷漠、迷茫,到逐漸被愛麗絲的童真與信任所影響,就像春天帶來的新生一般。春天是尋找的季節,亦是人與人關係重塑的契機,而這部電影正是在旅途中探索歸屬與情感的可能性。愛麗絲與菲利普在不斷變換的城市間遊走,既是尋找家園,也是尋找自我的旅程。最終,列車駛向未知,春天般的希望隱隱浮現。
09
《大魚》 2003
蒂姆·波頓, 美國
這可能是蒂姆·波頓最被低估的電影之一。他的影迷稱讚他的電影風格陰暗、情緒化,但《大魚》卻突破了這一點。迷人的風景、明星陣容和動情的情節,使它成為慶祝新季節的最佳影片。
《大魚》是一部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電影,它講述了傳奇人物愛德華·布魯姆一生中那些光怪陸離的冒險故事,同時也是一場關於父子關係、記憶與想象力的探討。影片的影像風格和敘事方式都充滿了春天的氣息。愛德華的童年與青年時代,佈滿金黃的陽光、翠綠的田野和盛開的花朵。而斯派克特小鎮的溫暖寧靜、雨後森林的神秘夢幻,都像是春日幻境的再現。《大魚》是一首關於人生的春日頌歌,春天不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影片的核心象徵——它代表著成長、變化,也象徵著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修復與理解。
10
《放大》1966
邁克爾·安東尼奧尼, 英國
《放大》是安東尼奧尼的經典之作,一部關於觀看、現實與幻覺的哲思電影。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的倫敦,時尚攝影師托馬斯在公園裡無意間拍攝了一對情侶,當他放大照片後,似乎在畫面深處發現了一起謀殺。然而,隨著他不斷嘗試揭開真相,影像變得越來越模糊,現實與幻覺的界限逐漸消失,最終留下一個關於感知與存在的未解之謎。
倫敦的春日風光、自由嬉皮文化與迷離的攝影師故事,讓這部電影有種迷幻的春天氣質。托馬斯遊走在城市與攝影棚之間,沉溺於視覺遊戲,沉迷於對意義的追尋,就像春天裡萌芽的萬物,既充滿活力,又註定被時間吞沒。電影的結尾,托馬斯與一群嬉皮士“觀看”一場不存在的網球賽,現實徹底崩塌,他最終消失在畫面中,如同春天過後,所有感官的覺醒歸於虛無。
《放大》不僅是一次影像上的實驗,更是一場春日夢境,在生機盎然的背景下,講述了感知世界的荒誕與不確定性。
🎬
這十部影片或以春天為舞臺,或以春天的象徵意義為線索,展現了人生在這一季節的變動、覺醒、迷茫與新生。它們不僅適合在春天觀看,更能夠引發關於時間、成長和變遷的深思。
“你知道春天總會來到,正如你知道河水冰結了又會流淌一樣。”
海明威
 良倉今日好物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