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下方“有書”,關注【影片號】
專屬直播好禮等你來拿


文 | 有書羊駝 · 主播 | 楊槍槍

看過一個小故事:有一頭驢,平時吃慣了主人給的青草,久而久之便覺得食之無味了。
一次,主人往它的草料里加了一把鹽,從前乏味的草料竟變成了美味的佳餚。
得知這是加了鹽的緣故,驢便興奮地向主人說,以後不吃草料了,只吃鹽。
結果可想而知,第二日,這頭驢就皺著眉頭找草料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食鹽效應”。
意思是再好的東西,也要適時、適度,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故事中的驢,只是嚐到有鹽的草料,就自以為“鹽”是世間最好的食物。
殊不知,鹽只是美食的調味劑,若只吃鹽,就會食之難嚥。
因為無視了“度”和真正的“需求”,只會讓結果南轅北轍。
反觀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亦是如此。
我們經常因為失了分寸和界限,使得關係很容易變質;
忽略了懂得按需和適度,感情才能保鮮。
無論是與人交往、伴侶相處,還是子女教育,若能運用食鹽效應,把握其中的需求和尺度,自能讓關係更上一層樓。

最好的關係
是能夠洞察對方的喜好
南宋時期有個員外,家裡很富裕,他為人和善且懂分寸,對自家的每個租戶都很好。
有一天,員外一位相交多年的好友來訪,說家裡突遭變故,請求員外收留他。
員外立即為他安排了住所,並給朋友一些土地用於耕種,但是,要收取和租戶一樣的租金。
旁人得知後,指責員外太過吝嗇了,既然是關係要好的好友,又何必分得如此清楚。
員外解釋道:
“如若我讓他一直住在家裡,好吃好喝的招待他。長此以往,他不僅會失去謀生的能力,還會覺得我對他的幫助是理所應當。再者,我自己負擔也很重,不能供養閒人。給他需要的田地,讓他自己勞作,我們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果然,幾年之後,員外的朋友靠自己努力,攢下了一些積蓄。
原本困苦的生活也變得寬裕,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比之前更近了。
人生在世,誰都免不了山窮水盡、窮困潦倒之時。
但並非所有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也並非所有人都能在得到幫助後懂得感恩。
而員外的做法,不過是看到了朋友的難處,也是看到了朋友的需要。
東野圭吾曾說: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幫助給錯了人,就容易成憐憫和諷刺;
付出過了度,又會讓人覺得理所當然。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適度的付出、只給對方需要的東西有些冷漠和自私;
但實際上,這恰恰是給足了對方鼓勵和相信對方有自我變好的能力。
社會交換理論曾指出:任何一段人際關係,其本質都是利益交換關係。
它不僅需要感情的維繫,更需要把握好彼此的需求和利益。
凡事有度,按需給予,才是與人相處的長久之道。


最好的婚姻
是懂得適度的“加鹽”
短篇小說《傷逝》中,男女主的愛情經歷,讓人不勝唏噓。
女主子君和男主涓生郎才女貌,交往半年後,子君便不顧家人反對,與一窮二白的涓生私奔。
為了尋找住處,子君賣掉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環。
但她並不在意,反而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熱情和期待;
同居後的日子,常常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但她也沒抱怨,而是放棄了自己讀書和打扮的時間,來操持生計、包攬家務。
因為她愛涓生,也願意為他付出一切。
可久而久之,涓生便開始躲著子君,甚至嫌棄她沒了以前的魅力。
而子君這種忘我的付出,非但沒換來涓生的感激,反倒讓自己傷痕累累。
有人評價說:
“子君的愛,就像飛蛾赴火,是那般地奮不顧身。”
可奮不顧身的最後,也往往是葬身於火海,不會有人感念,也不會有人銘記。
因為單方面的付出,永遠架不起愛情的橋樑。
再濃烈的愛意,給多了,也會變得一文不值。
因此,那些費力不討好的事,就別做了;
那些要你一再退讓原則的人,也別再容忍了。
生活不是隻有伴侶,還應有自己。
正如《婚姻的藝術》中有句話:
“無論內心多愛一個人,都要記得把那份愛分成兩半,一半愛給婚姻,另一半留給自己。”
好的婚姻,不是相行漸遠,是共同維繫、相互暖心。
適度的付出,能拉近彼此的關係,可無底線的愛意,終究難換來同等的情意。
俗話說:“情深不壽。”
一段感情,愛人七分足矣,剩下三分,愛自己。


最好的教育
是把握好愛的邊界
在熱播劇《加油!媽媽》中,有這樣一幕:
潘之琳飾演的朱璐曦,與女兒伊莎貝爾出門在外。
朱璐曦讓女兒坐在凳子上,女兒卻嫌棄凳子不乾淨,要讓她用衣服擦過才肯坐。
而當朱璐曦問她,為什麼不拿你自己的衣服來擦時。
女兒更是理直氣壯地反駁道:
“小公主的裙子是不能被弄髒的!”
原來,一直以來,朱璐曦都把女兒當“公主”一樣寵愛。
嬌縱女兒的脾氣、放縱女兒的慾望,無條件滿足女兒的所有要求。
最終導致女兒自私、任性,與同學相處時也是高高在上、難以融入集體。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
“父母對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卻會使子女遭受毀滅。”
深以為然。
過度的溺愛,永遠養不出獨立、有擔當的孩子。
看過演員張洪傑的一段採訪。
早已年過七十的他,卻還是不斷接戲、拍戲。
因為他要養活的,不僅是癱瘓的老伴,還有三個已婚的子女和他們的家屬。
面對孩子的需求,張洪傑一直都是有求必應,只要孩子健康,他便什麼都順著孩子。
也正是因為這種為孩子無底線付出的教育理念,讓三個孩子長成了“巨嬰”。
兩個女兒已經嫁人,卻還要讓他出錢買房;
兒子成家找不到工作,就去領他的退休金……
本是孩子獨立撐起一片天的年紀,卻事事都離不開父母的操心和幫襯。
要知道,父母不會跟隨孩子一輩子,也不會給孩子兜底一輩子。
真正的愛孩子,不是一直給他“糖”,而是培養其獨立成熟的心智。
很多時候,我們會拿“孩子小,他不懂”來當藉口。
可實際上,孩子在兩三歲時便開始有獨立的意識。
他們不僅會觀察父母的臉色,還能根據外界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
若這時,我們還在過度包辦或者掌控孩子的生活,便會讓其獨立的心智慢慢閉合,滋生依賴的思想。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曾說:
“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立。無論在精神上、物質上都不依賴父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因此,孩子該做的事,父母就不要去擔了;孩子該吃的苦,父母也不要去扛了。
當孩子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長大後才能擁有獨立生活的底氣。
▽
《菜根譚》有言:
“人品做到極致,只是恰好。”
反觀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亦是如此。
付出有度,才能恰到好處;按需給予,才能長久升溫。
人情來往,不過度、不逾矩,關係便能和諧;
婚姻愛情,別給太多、別愛太滿,感情才能長久;
教育子女,不管太嚴、不放太寬,孩子才能獨立成熟。
而當我們把握住了相處中的“食鹽效應”,自然也能在生活的洪流中,張弛有度、愜意人生。

渴望創富的你是否有這些困擾?
勞碌半生還在賺辛苦錢~
想做副業但缺乏科學指導~
限時1元體驗:5天創富思維修煉課
有書首席戰略官高管親授
開啟創富FLAG助力模式



關鍵詞
員外
孩子
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