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BetterRead記錄了老大在小學期間自學數學以及初中自學物理的經歷,也曾經介紹過老二鬧鬧自學數學的經歷。
在過去七年裡,我家經歷了讓孩子上錄播影片課到直接看教材學習和做題,從家長輔導到單純陪伴的過程。
我們家兩娃現在屬於比較純粹的自學了——既不報課外班,父母也較少直接輔導。
但是當別人問起讓孩子自學這件事,我還是勸他們三思。
因為自學的開頭階段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省事、省心。你和孩子要付出的努力很大,但是獲得的短期收益可能很小
報班就像在公司打工。也許不和心意,但是你知道要做什麼,而且每個月穩穩地拿工資。
自學則像創業,你比較自由,但會遇到各種想象不到的挑戰,而且有失敗的風險。
那麼怎樣做才能儘量減少自學的風險呢?
一、確保孩子和家長都有自學的動力
相比報班,自學特別需要主動性,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
課外班有明確的學習環境和流程:專業的老師講授和答疑,同學一起聽講和交流,有明確的課程表和學習資料,從上課、作業、測試和講評等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種固定的環境和流程讓人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也比較讓人安心。
但是自學就不同了。
對孩子而言,就像從安全的教室轉移到了大森林,身邊還跟著不太專業但是非常焦慮的爸媽。
對家長而言,則從客人變成了服務員:你不僅要給孩子找各種教學資源,還要做規劃、輔導、督學等等各項事務。
總之,該老師管的你要管,老師不管的你也要管。
自學這麼麻煩,動力何來?
我家老大朵拉的動力首先來自日益增長的自主需求。
我之前在BetterRead的文章《另類的物理學習》中介紹過,她自學物理,就是希望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
這個學期,朵拉又零零碎碎地學了一點高中數學,因為在自學物理的過程中她發現數學還是挺有用的。至於難不難,反正物理也自學了,數學也是可以學的。
這個學習動力可能就是好奇心和勝任感吧。
再說老二鬧鬧,他的學習動力來自同齡夥伴,也就是姐姐。既然姐姐學過,他也可以學起來。
那麼我的動力來自哪裡呢?
不上線下班就不需要接送。不上線上班可以保護孩子的視力。
但更重要的是,我家兩娃是在小學低年級開始嘗試自學的。那時候考試提分並不重要。
短期是否有很強烈的提分需求,是決定要不要嘗試讓孩子自學的前提。因為自學的效果並不一定比報班強,可能還會事倍功半。
當然自學能力培養起來了,會比報班要有效率。但這個能力是在付出很大的成本以後才獲得的。
到了初中,家長往往短期有強烈的提分需求,就很難付出太大的試錯成本。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的成績只升不降;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在三個月內把考試成績提高10分;還有的想抓住1+3、0.5+3等各種升學機會,每個學期的期中和期末成績都非常關鍵。
那麼,如果平時報班、暑假讓孩子嘗試自學,或者只選擇一門課讓孩子自學,其他重要的課去報班,行不行呢?
如果只是暑假期間自己預習或者圍繞一些重難點做專項練習,較容易開展。不過這種自學只是輔助性的,主要還是靠上課。
如果你希望嘗試純粹的自學,一個假期可能不夠。
以我家老大朵拉為例,她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自學數學,到小學六年級才算真正開啟獨立學習。期間反覆折騰,總共花了七年時間。
老二鬧鬧因為吸取了姐姐的教訓,從小學二到三年級上網課,四年級可以自己看書學習,也可以透過自學來備考。但也整整花了三年時間。
如果單選一門課來嘗試自學也可以。但前提是,我們對於這門課沒有短期提分的強烈需求,卻願意為這門課的自學花費大量的心思。
總之,自學的動力首先來自孩子——比如很想自己當家作主,或者朋友是自學能力強的人;其次來自家長——沒有短期提分的剛需,對培養長期自學能力有很大的決心,或者自己就具備很強的輔導能力或者規劃能力。
二、找到合適的教學資源
首先就是講課影片。講課需要清楚有邏輯以及短小精悍。
清楚有邏輯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為什麼必須短一點呢?因為現在大家流行把市面上的線上課影片拿過來直接讓孩子自學。但是這些線上課往往長達1到2個小時,這對孩子是很大的考驗。
線下有封閉的場所和同學,學習氛圍促使你能專心聽講。即便是線上課,老師也可以靠教學活動以及提問來推動學生思考。
但是自學是看獨自看錄播影片,缺乏互動。一位在英語線上平臺工作做老師的朋友告訴我,他們的研究發現,即便是成人,線上最多隻能專注15分鐘。15分鐘之後就走神了。
我家兩娃初嘗自學時候用的是可汗學院,每個影片短則1分鐘,長則3-4分鐘,這種時長更適合孩子。可汗學院的網速不太好,大家也可以選擇網易或者B站平臺裡的可汗教學影片。
如果你選擇了其他老師的長影片,我建議不要一次性讓讓孩子看完
為了讓孩子學得更輕鬆,我們也可以規定每次學多長時間,而不是學多少知識點。
比如我們可以設定每次自學的時間為半小時,比在學校或者培訓機構上課時間更短,孩子就更願意自學了。
教學資源還包括課本、課後作業或者測試卷,這主要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掌握程度,也方便日後和學校銜接。
選擇什麼樣的教學資源,也和我們的目標有關。
比如我選擇可汗學院的課程,主要是為了一魚兩吃,讓孩子同時學英語和數學。如果聽不懂英文講解,看不明白英文題目,就做不出數學題。
也有家長目標的是讓孩子會做壓軸題。因為學校老師不講難題,只能在家利用教輔和錄播影片讓孩子自學。
為此,我很推薦採用知名經典教輔。因為現在很多知名教輔往往自帶解題影片,孩子遇到問題也可以得到解答。就算教輔沒有影片,我們也可以去B站等網路平臺上找。
至於課本,一般會選擇學校用的教材,以便日後和校內學習銜接。
不過選擇一本孩子能夠看得下去的教材也很不錯,這樣後期可以讓孩子脫離影片,直接看教材來自學。
在短影片時代,如果孩子能夠坐下來耐心讀完一整本書,尤其是非虛構類讀物或者教材這類有難度的讀物,是極為珍貴的能力。
這意味著你就掌握了一種價效比很高的學習武器。
選擇學校課本會存在一個問題:孩子提前學過了,上課就不認真聽講。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提前幾個月或者一個學期的孩子身上。
我選擇可汗學院的課程,也是為了避免和校內課程重複。所以在選擇課本和練習題的時候,也選擇了英文的。
國內外的教材和教輔肯定不匹配,而且國內的題目更難。但正因此孩子開學後覺得校內課程很新鮮,很有挑戰。
三、多種方法應對學不會或者做不出題目的情況
缺乏老師專業且即時的指導,是自學的一大挑戰。
有能力的家長可以自己輔導。不過也有家長可能和我差不多,已經把學過的知識都還給了學校。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A 做不出題目,就讓孩子看解答。解答看不懂,再去回看知識點相關的影片和書。然後再去看題目的答案解析。
這個時候選擇經典的教輔就非常關鍵了。因為你可以去B站找到大量的經典教輔習題講解。
B 如果回看了課程影片、教材和答案解析,還是不懂,就讓孩子去問豆包等AI。這並不是因為AI的數學解題能力比人強,而是AI可以作為學伴,充滿耐心地提供大量解題思路促進孩子思考。
如果AI講的也不理解怎麼辦?
有的家長會選擇搜題軟體。
我的辦法是放下。過段日子,重新從A到B把整件事做一遍。你可能突然就搞懂了。
這個辦法聽上去奇怪,但是其實是有理論根據的,我家孩子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具體可以看BetterRead的文章《打破那些關於學習的老生常談》。
C 測試以後發現薄弱點或者難點,而且這個難點單靠原來的影片講課解決不了。
我通常讓孩子直接去B站選擇一個看得懂的知識點影片講解。
比如我孩子在做練習冊的時候遇到“裂項”問題。這個解題方式可汗學院裡並沒有涉及。所以他就直接去B站找有關的影片來學習。
四、瞭解掌握程度,並放低期待
在學了一個階段後,我們要做一套測試卷來檢驗結果。
在學校和培訓機構,測試卷是老師提供的,而且測試卷通常和課程、作業是一套體系,以便老師來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
如果是自學,一般你能找到的錄播課影片和教材也會自帶測試卷。但是為了方便日後和校內學習銜接,我比較推薦用本地的過往真題卷。
我一般會選擇區統考的卷子,因為卷子出錯較少,難度適宜,答案解析完善,方便孩子自行復盤。
也有的家長以孩子會做難題為目標,那麼可以選擇經典的高難度教輔。
做測試卷有助於把握學習的進度。很多家長熱愛談進度而不是掌握度。因為進度更容易觀察到也更容易帶來獲得感。但是實際上掌握度才是最重要的。
我家老大朵拉自學數學時候,對於進度的把握就不夠科學,導致前後學了三遍,才算初步掌握了相關知識。
到了老二鬧鬧自學時,我們在進度把控上有所進步,但是依然不算理想。
我感到提前一個學期預習最合適。比如假期學習下個學期的知識。這樣孩子不容易忘記,而且開學後可以迅速理解老師的課堂講授,更加自信。
做測試最重要的就是管理預期。
第一輪自學後孩子也就大概瞭解了知識,所以預期不能太高。比如我的預期是,選擇和填空題答對80%。問答題則沒有要求。
如果你孩子的自學是為了提高壓軸題的成功率,那麼測試難度和預期就會高一點。
無論是哪一種目標,都有可能出現測試情況不如人意的時候。但也不用太擔心。一般來說,孩子學一段日子或者覆盤錯題後,解題能力會有所提升。
以我家老二鬧鬧為例,他最近做了一套卷子。第一次做的時候是78分,很多題目都不會做或者做錯。覆盤錯題並且間隔一兩個月再重新去做錯題,只有部分問答題得不到解決。
小學生到初一家長最大的疑問是,孩子學習的時候為什麼老出錯?家長們總是歸結於孩子學習不認真,或者教學資源不夠好。
其實,相比小學,中學的知識掌握本來就更慢。孩子會經常出現有的題型反覆出錯,甚至有些題目怎麼也做不出來。
小學提前自學的好處,就是讓我和孩子提前看到未來的新常態:人生就是敗多勝少;人生就是緩緩爬坡又掉下去,然後再努力爬上去的過程。
成功只是無數個陰影中的一道閃電。
五、看到自學和補課的各自優勢
那麼,到底該自學還是報班呢?
這主要取決於你手頭的資源、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很多家庭選擇自學,往往是因為沒有更好的辦法。
比如孩子不懂的地方比較多,父母也幫不上忙,學校不講難題,或者線下找不到培訓班或者課外班實在太貴。
如果短期內有強烈的提分需求或者可以找到很好的老師,價格也很合適,自然是該出手時就出手,能節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升學的迫切性也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北京出臺了2+4、1+3和0.5+3等初升高各種政策,導致每個學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試都對於升學更加關鍵。短期提分更重要,自學的試錯成本也更高了。
就算從長期來看,自學也不是最佳的提分辦法。
我家兩個孩子在數學和英語上的自學的時間都比較長,但是他們的考試成績也不能常常得高分,更不能得到滿分。
自學的價值主要是在於建立自信和掌握一種靈活的學習方式。
只要自學成功了,甭管中間有多少折騰,最後都會成為孩子自信和學習的養分。
孩子在反覆嘗試各種學習方法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並且取得成績,在這個過程裡產生的勝任感是誰也奪不走的。
以我家兩個孩子為例。在自學數年後,他們學習新知識和難題就沒有畏難情緒了,也不會把補習班當作唯一的出路。相反,他們會嘗試多種方法,比如請教老師、同學、看書、查網站和AI等等。
他們不僅更加獨立,也拓寬了學習渠道,不會對任何單個路徑產生依賴。
對家長而言,孩子如果真的可以自學,不僅現在省錢省事省心,也會對孩子的未來更放心。
在AI時代,我們的孩子很難像我們當年一樣走上好大學、得好工作、過好生活這樣比較確定的路徑。專業可能被砍掉,工種可能會消失,形勢千變萬化。
一個人必須要掌握能夠遷移的能力,或者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快速靈活的自學方法。
是否要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取決於你打算如何支援孩子的人生髮展。
是更關注進入好學校或者拿到好工作的一張門票,還是孩子在學校或者工作中的適應能力?
哪種選擇都是因時因人而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