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們常常會低估長期重倉持有一個股票的難度。很多人說,自己選對了公司,但沒有拿住。
段永平:學會選對和拿住這兩門課,再加上一點小小的運氣,在股市上賺錢就沒有那麼難了。
不過,人性確實讓第二條更難一些。
因此我以為,你要拿出至少一半精力去搞懂老巴講的第二門課程(注:巴菲特說,投資需要掌握兩門課 , 一是如何對企業估值 , 二是如何應對市場波動 )。搞懂了,拿住,就不難了。
個人體會,能“拿住”的幾個要素:
1.沒有過高的期望回報。
2.對股市執行規律有一定了解,這點非常重要。不然,為啥你總能逆向思考?並且大部分都對呢?
3.盯住比賽,而不是記分牌,但絕大部分人不是如此。
4.儘量讓自己遠離市場,不要天天看K線。
5.將評估投資回報的時間調整為5年以上。
6.並不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聰明。
2、有人開玩笑說,選對公司、買完之後,乾脆就封倉10年不看了?
段永平:封倉10年是個很好的思路,選股時就該這麼想。但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持有蘋果10年或以上。
實際上,我買股票時還真沒有想過要拿多少年。我一般會給我買的股票定個大概價錢,比如買GE時我就認為GE至少值20塊,但我確實沒想過要多少年才會到。
價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買不可。我的觀點是隻有價格不太合理的時候才是機會。有時候可能會等得很難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時候。Buffett說過,最難的事是什麼都不做。他都覺得難,我們覺得難也就很正常了。
3、你做的每筆投資,都會設定預期回報?
段永平:第一,其實我從來不預設回報預期,因為投資回報本來就和預期無關。
我對投資的認識是,過程比結果重要,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過程對了,結果自然會好。
第二,長期而言,跑過銀行存款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然就是啥忙了。
第三,從保值角度看,長期投資回報至少要做到能保住購買力不變才叫不虧,無論如何,不該選跑不過國債利率的,但能跑過黃金的(大約10%上下)就非常理想了。
經常看到人們對平均每年15%+的回報非常不屑,我不是很理解,似乎他們一齣手就應該是5倍10倍的。
市場裡經常說平常年景應該怎麼樣,這個說法很有趣,對我而言,每年都是平常年景。
4、預期回報率跟資金規模大小有關係嗎?
段永平:人們很喜歡用一年的回報率來衡量,但大資金的年回報率是沒機會特別高的,比如巴菲特的伯克希爾。
但小資金卻往往有機會有高比例回報,比如,周圍朋友中經常會有某個人當年回報據說有40%、50%甚至更高的。
就像一起去賭場的朋友中,第一天出來時,總有個別人是興高采烈的一樣,千萬別以為這些人已經比巴菲特厲害了。
5、你在投資時覺得困難的是什麼時候?
段永平:滿倉的時候我知道怎麼辦,但是我不知道空倉的時候該怎麼辦。我後來研究巴菲特,發現巴菲特也說過,最難的時候,是手上有很多錢,但是沒有可投的專案。
實際上,巴菲特長期都處於這樣的狀態,沒有發現可投的專案,就等待。這是做投資最困難的時候。
6、如果手頭有閒置現金又找不到合適股票買入,又擔心錢會貶值,你會怎麼辦?
段永平:我會著急,但是,著急時儘量不要決策。決策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對所謂價值投資者而言,沒有合適的東西就不買了,有合適的再買,就和一般人逛商場一樣。我想,每個人逛商場時,一定不會把花光身上所有錢作為目標吧。我的建議就是慢慢來。慢就是快。
7、巴菲特總會留有現金,我們平時手中是否要一直留有現金,給自己留有餘地?
段永平:老巴經常有現金,原因和他的生意模式有關。僅就投資而言,如果有好公司好價錢,你為什麼要留現金?
當我看到想買的公司在合適價錢時,想不出留現金的理由。
做投資,光整天看是不夠的,要實踐。投資開始的越早越好,不要想著馬上賺大錢,一定要記得老巴那句話:“慢慢地變富”。
偶爾會聽到有人說某隻股票至少會漲10倍,所以計劃放10%進去等等。如果他真相信這隻股票會漲10倍,什麼理由他讓只放10%呢?要麼就是你覺得這是投機,所以只放5-10%?
8、要集中在少數能看懂的公司上。
段永平:我從頭到尾真正投資過的公司最多五六家,賣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絕對的集中。
巴菲特的哈撒韋一千多億美元市值,也才投十來家。
巴菲特說過,他一生當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達到100%。碰上一個是一個,反正賺錢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標,巴菲特講,一年一個主意就夠了。
我知道的東西少的可憐,我就知道巴菲特這條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羅馬,老是有一堆朋友問我索羅斯那條怎麼樣,還不許我說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
總的來講,看準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難下手狠。耐心等待總是有機會的。
9、什麼時候該賣出股票?
段永平:我也不知道啥時候賣好。
當我買一隻股票時,一定會有個買的理由,同時也要看到負面的東西。當買的理由消失了,或重要的負面東西增加到我不能接受的時候,我就會離場。
理性面對市場波動,仔細地檢查每一個自己的投資理由及其變化是非常重要的。買的時候認為至少值得價錢,到了以後應該很認真地再研究一下。
太貴了,有時也會成為離場的理由。一般來講,“市場形勢”很好時,大概就是賣股票的時候了。
不過,如果真是特別好的公司,稍微貴一點未必應該賣,不然往往買不回來,機會成本大。
我賣的都是因為對公司還不夠了解。創維我們賺到不錯利潤,是因為不太好賣,漲的還挺快。
我們買創維時,創維的市值好像還不到20億,也可能20億多一點,不太記得了,我怎麼想都覺得便宜,就買了。我們是買到差一萬股到5%的時候停的。
因為再買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黃宏生溝通一下,怕人家以為我要去搶人家那一畝三分地。結果當時由於不太方便,我們就沒有再買。後來才和黃老闆通了個電話,道個謝,問個好。
對創維而言,我並沒有一個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錢的概念,對他們現在的業務情況瞭解的也不細,所以漲上來以後就一直在陸陸續續減持。
當達到基本目標價以後,對其價值的判斷還是挺重要的。
比如,我對網易後來的發展花了很多時間,不然,沒可能大部分拿到120-140倍才賣,0.8美元買網易股票的不單是我一個人,但堅持持有到100美元的就不多。
10、持有還是賣出,是否還要考慮時間成本?
段永平:股票或公司是有時間價值的,這就是“折現”的魅力。
比如我覺得蘋果早晚是1000塊的股票,但可能需要3年,如果今天有人願意800塊買,我可能就願意賣了。
但如果當年我覺得,網易在10年以內是個50塊以上甚至100塊的股票,如果有人出10塊錢買,即便當時市值是5塊,我也是不肯賣的。
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你把“折現”兩字忽略掉那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我告訴你蘋果有一天會到每股10萬塊,但要一萬年,你買不?
我的判斷標準就是價值。我最早買網易大概平均價在1塊左右,大部分賣的價錢大約在30-35左右。
以前網易每一次到目標後,我都認真重新評估一次。在持有的這8年到9年當中,我可能每天都會被賣價所誘惑,我就是用這個道理抵抗住誘惑的。
其實中間也買賣過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賣的理由是需要換GE和Yahoo。我會一直保留一些網易的股票的。
萬科到了基本價以後,沒有重新評估就賣了,少賺了很多。
股票掉的時候,也是一個動力去重新評估自己持有的股票,看看買的理由是不是有變化,比如買過UNG,認真看過後發現買錯了,就斬倉了,不然的話,留到今天要多虧幾千萬。
11、投資人經常說,賣比買更難,會賣的是師傅。
段永平:所謂價值投資者的買賣,都是和價值有關,和成本是無關的。無論什麼時候,賣都不要和買的成本聯絡起來。
該賣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該用的就是“我已經賺錢了”。不然,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價錢就賣了,也會在虧錢時,該賣的不賣。
買也一樣,買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這隻股票曾經到過什麼價位,最好不要作為你買的理由。
會賣的是師傅,骨子裡實際上考慮的是市場價和成本之間的關係,想這麼做的人,關注的是市場對這個股票的態度,而不是專注在企業的生意上。
真正理解的公司,買和賣的決定,其實是差不多難度的。
比如,我曾賺過鬆下股票的錢,7塊錢買的,漲到20多塊賣了,放了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
因為我是做這行,我做企業的很多理念來自於松下,我也拜訪過他們公司,也知道他們的缺點和優點,覺得這個公司不可能再低於7塊了,而20塊讓我覺得可買可不買、可賣可不賣。
所以,你做的投資,都跟你過去的經歷有很大關係,跟你能搞懂的東西有很大關係。
你的判斷跟市場主流判斷沒有關係,兩者可能有很大的時間差。我判斷的是它的未來,而市場是要等企業情況好了才會把價格體現出來。
12、 巴菲特說,永遠不用考慮賣出一家真正偉大的公司。
段永平:他確實說過,可他老人家到現在為止,沒賣過的公司也是極少的。
我覺得巴菲特說這話的潛臺詞是,對於偉大的公司,市場往往不會給一個瘋狂的價錢,如果你僅僅是因為有一點點高估就賣出,可能會失去買回來的機會。而且,在美國,賣出要交很高的稅,不合算。
掃碼進群
共同成長
■
感恩
相逢與成長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
三杯以後
不悔
我的微信: yangbuhui100
中國產業觀察者參與者見證者
深度關注出海/出生率/大健康/變美變年輕的事情

我個人微信


看好大健康方向,我們團隊在幾年前就成立了單獨的團隊在做大健康這個事情,感興趣的我們一起長跑,可以關注這裡:營養品情報,最新趨勢資料案例都在,還有大量的對接資源。我因看見大健康產業重構的時代到來而心潮澎湃。
也在研究出海,對海外市場感興趣的朋友推薦大家關注下出海產業筆記,我後面的很多實地考察的感受經驗可能也會分享到這裡……
廣播找人:
做中國產業的觀察者參與者見證者
深扎產業深耕自己,2025我們一起遠行

(上面是我們HR負責人的微信掃碼直接聊)
實名推薦
2024更多時間在大健康這邊,可能是自己年紀到了,很關注很看好大健康抗衰變美變年輕的產業發展,掃碼關注我們一起
推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