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有書左柚 · 主播 | 童顏

近日,一則#月薪3000四年存了10萬塊#的影片,引發圍觀熱議。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老一輩人更愛存錢,而當今時代的年輕人,一般是賺多少花多少,妥妥的“月光族”。
但近些年,加入存錢大隊的年輕人似乎越來越多。

後浪研究所釋出的《2025年輕人消費報告》資料顯示:93%的95後開始強制儲蓄,存款超10萬的人數同比暴漲200%。
可能有人不解,賺多少花多少,好好享受當下生活不好嗎?
而這個問題,也許在那些存錢上癮的人身上,能找到答案。

-
王薇薇,27歲,外企管培生:“存多少不是目的,為的是一種‘兜底’的安全感”
月薪5000的王薇薇,曾是個“月光族”,認為趁年輕就要多享受,沒必要存錢。
直到父親突然發病,僅3萬塊的手術費她都拿不出,還是向親友張口才堪堪湊齊。
那一刻,她第一次意識到,有存款“兜底”的重要性。
有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一種所謂的“金錢守恆定律”:
剛存了點錢,就被XX知道了。
很多網友現身說法:
“好不容易存了500塊錢,被嗓子知道了。”“剛存了4千,被我家洗衣機知道了。”“我存了一萬,兒子牙壞了。”
然後大家得出結論:
想花錢的時候就去花,如果你不花,這個錢也存不住,而是會以另外一種方式流失掉。
其實,這種說法的本質,不過是為給自己存不住錢這件事,找一個心安的由頭。
換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一點存款沒有,意外就不會發生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如果沒有存款,意外來臨時,你可能連對抗的勇氣都沒有。
如今王薇薇的錢包裡常年躺著兩張卡,一張用於日常消費,額度嚴格控制在月薪的60%,餘下的40%則存在另一張卡內,以備不時之需。
她說:
“銀行卡里的數字每增加一位,面對生活的底氣便更厚重了幾分。”


-
趙雷,36歲,前大廠職員:“賬戶餘額不是數字,是失業8個月裡的‘生存鎧甲’”
趙雷曾是某大廠職工,接近20w的年薪讓人豔羨不已,老婆則全職在家帶娃。
就在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時,卻突遇公司“斷崖式”裁員,他也赫然在列。
一時間,房貸、孩子學費像兩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
幸好過去十年他堅持每月存3000元,這筆積蓄讓他在失業的8個月裡,依然能按時繳納房貸,給孩子報興趣班,甚至有底氣拒絕不合適的工作邀約。
尤其疫情三年,越來越多人讀懂了作家亦舒的那句:
“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就要很多很多的錢。”
成年人的賬戶餘額裡,藏著最大的安全感。
與其說是數字,不如說是幫助自己對抗世界的底氣。
當我們知道賬戶裡有“兜底錢”,面對職場PUA時更敢說“不”,選擇婚姻時更能遵循本心,甚至在追求夢想時更有孤注一擲的勇氣。
存款不是終點,而是能讓我們能從容選擇生活的起點。


-
小鹿,00後,重度奶茶愛好者:“戒掉存錢羞恥症,比起‘奶茶自由’,我更愛‘存款自由’”
月薪6000的小鹿是個奶茶十級愛好者,過去的她每天必喝一杯奶茶,美其名曰“犒勞自己”。
直到有天,她算了一筆賬:
奶茶20元/杯 × 30天 = 600元/月,香薰、盲盒等“小錢”≈ 800元/月
才驚覺:一年下來,這些“非必要花費”就花掉了自己辛苦3個月的工資!
攢錢的念頭在心底萌生,行動派小鹿也是說幹就幹。
強制儲蓄兩年後,小鹿銀行卡里已經有了小五萬的存款。
小鹿表示:
“以前喝奶茶是‘即時快樂’,現在看著存款數額,是每天都能‘續杯’的快樂。”
《窮查理寶典》的作者查理·芒格曾說:
“存錢的重要性,不在於你有錢時多麼幸福,而在於你沒錢時多麼難堪。”
換句話說,存錢不丟人,沒錢才丟人。
當“想要”的清單無限拉長時,“需要”的底線就會不斷失守。
那些存款上癮的人,並沒有什麼特異功能,不過是學會了在“想要喝網紅奶茶”和“想要攢錢應對風險”二者之間做出了最終抉擇。


-
王阿咪,32歲,自由職業者:“存錢的本質,是用當下的剋制,換取未來的自由”
“從月租6000的市中公寓,搬到3000元的郊區房,2年多存下10.8萬。”
這是博主王阿咪的自述,今年上半年,她毅然從高校裸辭,gap半年,一邊遊歷大半西北部城市,一邊經營自媒體賬號,還攢下不少粉絲。
對此,有人贊她颯爽,有人說她莽撞。
但對博主而言,外界的聲音對她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當下生活。
就像作家李尚龍說的:
“真正的富有,是你不需要靠消費來證明自己。”
她存錢的原因,從不是為做苦行僧,更像是一筆蓄謀已久的“贖身費”:
當攢夠一定數量的存款,便讓自己從快節奏的生活中抽離,稍作停留。
這兩年,她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自由投票,重新分配和定義著自己生活的優先順序。
“正因人生只有短短三萬天,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該思考如何度過。”
於她而言,她攢的不是錢,而是鏡頭裡記錄的詩和遠方,是“說走就走”的勇氣和“想停就停”的從容,更是成年人求而不得的自由。
▽
《小狗錢錢》裡寫道:
“錢的多少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它帶給你的自由。”
深以為然。
或許存錢的緣由千千萬萬,但存錢的終極答案,或許最終都凝聚為一點:
不是囤積數字,而是雕刻人生。
20歲時,學會對慾望說“不要”的理性;
30歲時,擁有對風險說“不怕”的底氣;
40歲時,獲得對生活說“我選”的自由。
這,或許就是那些存錢上癮的年輕人,堅持的理由和希望活成的模樣。
喜歡古典文學的朋友
請立即領取你的“四大名著有聲書”:
《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
《三國演義》
總共超400集精品有聲書資源
每一集30分鐘精彩演繹
現特惠僅69.9元,每集不到2毛錢

全網獨家、專業主播、匠心製作
帶你學習名著中蘊藏的智慧
看透人情世故、學習說話之道
學習洞察人心、通曉成事之理
掃描下方圖片二維碼
立即購買,永久珍藏,隨時收聽
↓↓↓

/ 重要提示 /
微信公眾號改版,沒有星標的賬號,很容易讓大家錯過推送。
喜歡有書君的文章,一定記得給我一個星標★【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