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錢,當代年輕人的最新生活方式。
從知名的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到遍佈社交媒體的存錢賽道博主,大家每天都在變著法兒地研究各類攢錢方案。
入門版的有“30天倒數存錢法”——每個月1號存30元、2號存29元,以此類推,1年能存下5580元。
進階版的有“365存錢法”——以年為單位,1號存1元,2號存2元……一年能存66795元。
高階版的有“36存單法”——每個月存10000元的三年定期,形成36個等額的存款單,等到第四年,每個月就能連續獲得1000+的利息。
除此之外,還有333存錢法、91存錢法、52周存錢法……令人眼花繚亂。
然而,在消費主義的衝擊下,枯燥的數字和時間的尺度,總能輕易磨滅年輕人的攢錢決心,直到一種沉浸式的攢錢大法出現。

劇本攢,一個讓你既能過足消費癮又能無痛式攢錢的花活兒,入口在支付寶小荷包。
五個系列,十幾個劇本,有談個戀愛、模擬生活、拿捏職場、重啟人生……各種題材任君挑選。
超前的玩法,離譜的劇情,正中從小裹床單踩沙發演宮廷戲的年輕人們的喜好。
先來看個題。
和領導打球,你贏了,領導卻說:“看來我真是老咯,不中用了,”你會怎麼回答?

要是囊中羞澀,你就花1塊錢給領導留個面子,要是手裡闊綽,只需21元即可直呼老登。
這個名為《職場心眼子練習》的劇本,吸引了13.2萬人跟蹤,建議找個IP在山東的朋友們來寫劇情,他們日常只活躍在小紅書的高情商練習區實在是太過屈才。
你說你已經厭倦了職場,要走向人生的曠野?行吧,滿足你。咱們就去羅馬的街頭走一走,在許願池邊拋下硬幣,然後開啟環球旅行。
當前已開通2021元國際漫遊套餐,你可以去巴黎音樂節蹦迪,去泰晤士遊船觀光,去和好萊塢女星拍田園寫真,還可以去邦迪海灘觀賞日落,從此再也不怕emo時沒事幹。

如果是個宅女,不愛出門,那也有招兒,要不線上和男大談個戀愛?
推薦這本13.6萬人跟的《和男大的戀愛二三事》,每天一杯奶茶錢,看年下快樂小狗怎麼變著法子來哄你,情緒價值妥妥拉滿。
某些人雖然嘴上抱怨著“和男大走路也要收我1塊錢”的黑心價,但依然口嫌體正直地哐哐為男大砸錢買小禮物,主打一個“錢不錢的無所謂,你肯為姐姐花心思就好。”
誰能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在支付寶玩上乙女遊戲,還是不氪金反而存錢的那種!如果小荷包能去疊紙進修一番,把紙片人霸總全部引入,不敢想象那是如何宏大的場面。

玩劇本哪能少得了最經典的爽劇?
當前,已有3.4萬人醒來變成了豪門繼承人,已有5.6萬人醒來變成商界巨頭林家千金。
不過在這個上流世界,整個物價體系都比較混亂,花10元就能住上市中心頂樓的房子,但要花30元才能吃上豪華中式早餐。
另外,你這個紈絝子弟從此要開啟繼承人的課程,先試豪車到吐,再掌握品酒技巧,還得學習高爾夫這項貴族運動,每天日程爆滿。

還想更玄幻?你也可以選擇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和秦始皇對話你需要攢10塊錢,和李白對話要稍稍貴一點,攢20塊。
不同的劇本對應的集數和金額都不同,比如動個腦筋區的普遍便宜,“每日詩詞”最高可攢600元;“畢業不上班環遊世界”最多可以攢4601元,是目前最貴的一個本;其次要數“和男大的戀愛二三事”,最多可攢2644元,高過“模擬買房”。
內建的劇情,沉浸的體驗,你只需要跟著戲走,在不知不覺中就攢下來錢。
令人好奇的是,打從出生就缺乏內容和社交基因的支付寶,到底是怎麼突然開竅了?


眾所周知,支付寶做社交是個網際網路名梗。
偏偏它還不信邪,隔三岔五就要上線個社交功能,次次被網友逮著機會嘲諷。
“擠不進去的圈子不要強融!”
“不是,誰願意在ATM機上聊天啊?”
“支付寶做社交就像川菜館裡賣漢堡。”

話又說回來,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在支付寶的堅持不懈和屢敗屢戰下,一條小眾的社交賽道還真被它給歪打正著了。
靠著劇本攢出圈的小荷包,其實早已成為攢錢同好們的社交打卡地,社群氛圍熱鬧祥和。
作為一個主打存錢功能的板塊,小荷包原本兢兢業業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它既可以自己攢錢,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存錢、管錢,很適合像情侶、社團,這種有共同開支的人。

僅有的社交屬性,大概就是把它設定成公開可見,荷包資訊就會被顯示在荷包圈裡,所有人都能看到你的存錢進度。
但是,誰會喜歡把自己攢錢進度公開,不怕歹徒順著網線爬過來麼?
這種花裡胡哨的功能到底誰會用?
結果,不僅有人愛用,大家還玩得挺花。

一開啟頁面就看到殷世航,這位哥自從轉型為勵志型學習博主後,走哪都不忘帶著人設。
不愧是天生網紅聖體,連在荷包圈都能收穫39.7W粉。
還有暴燥老哥線上監督老妹學習,制定了堪比楊白勞作風的合作條約。
滿月全勤獎勵才100元,漏打卡一次就要扣一半,不怪妹妹攢了大半個暑假,賬上才130元。

一隻在荷包圈裡寫日記的打工嗎嘍,短短十天存下一筆1612.44元的鉅款。
概因每次吐槽完工作之後,都轉入一筆520狠狠地愛自己一下,隔著螢幕都感受到了怨氣。

更有人把“假裝攢錢”的傳統技能也搬到了荷包圈,用腦洞大開的劇情來“哄”自己存錢。
比如“假裝養娃攢錢法”,幻想自己是圖圖媽,每天要負責圖圖的各種開銷。
牛爺爺的生日,貼心的圖圖要送上保溫杯,轉入25元。
爸爸出差了,和媽媽一起睡的圖圖,需要件新睡衣,轉入25元。

比如“重生之我在古裝劇當家作主攢錢大法”,假想自己重生為17歲的甄嬛,從進宮選秀開始攢每一筆花銷:買耳環、請安陵容喝奶茶、吃核桃補腦……一路攢到大結局。
這部最經典、參與人數最多的《甄嬛存錢傳》,劇情精妙,人設靈動,吊打一眾爛劇,在6月底迎來了200集收官之作,娘娘花88元買了個好枕頭睡了。

意猶未盡的網友,又續上了新作《明蘭花錢我賺錢》,開局就給顧二叔買了個刮鬍刀,還貼心的給工作黨喝學生黨分別標註了不同的金額。

除了腦洞大之外,荷包圈的整體社交氛圍,非常的積極和友愛,大家彼此鼓勵彼此監督。
遇到為愛攢錢的荷包不會吝嗇於鼓勵,遇到放鴿子的人,也會上前督促,以防其亂花錢。
相比於其他的社交媒體,荷包圈的眾生永珍,原始、質樸、真實。


表面看來,劇本攢出圈,是一次成功的營銷,是一個大膽的創新。
它的受歡迎似乎應該歸功於正中使用者喜好的內容。
事實不全然如此,小荷包的使用者四成為00後,它的興起更是因為越來越多年輕人正經攢錢了。
統計顯示,從2020年初到2024年1月,中國家庭大約往銀行賬戶裡淨存58.24億元,且82%為定存。這個數字相當於2009-2019年十年銀行新增存款的總額。
足以見得,攢錢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共識。

至於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熱衷於攢錢?
答案並不複雜。
如果說在這個搖搖晃晃的世界裡,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來對抗不確定性,金錢恐怕是最佳選擇。
任何時候,你都有底氣對一切糟心的世界,



設計/視覺:Lvv

↓體育營銷怎麼做?手握18個G張博恆素材的天貓告訴你↓
↓一天2000塊,00後開始和「紙片人」約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