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敲響警鐘!大地震逼近:這些社群尤為脆弱!出現“地震雲”

—————-++++++—————-
溫哥華港灣
(微信ID:bcbaynews)
上週五(2月21日),加拿大B.C.省人口稠密的南海岸發生地震。
這一震動再次提醒人們,大規模地震災難仍然潛伏。
就在本週,大溫上空出現一些奇怪的雲層,也引起一些居民對地震的恐慌。
“大地震”威脅籠罩西海岸
所謂的“大地震(Big One)”指的是可能發生在喀斯喀特斷層(Cascadia Fault)上的9.0級大地震。
該斷層從美國加州北部一直延伸至B.C.,地震發生後還可能引發海嘯,對太平洋西北部造成毀滅性打擊。
然而,另一種規模較小但破壞性更強的地震也在預測範圍內。與“大地震”相比,這種地震規模較小、震源更淺、更靠近溫哥華,因此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壞。
UBC大學結構工程教授佩裡·阿德巴(Dr. Perry Adebar)指出,這種地震的潛在影響往往被人們忽視。
據阿德巴介紹,西海岸發生大地震的機率約為每400年一次,而真正‘大到毀滅性’的地震(震級更小但震源淺、破壞力更強)發生的機率為每2.5萬年一次。
但加拿大地質調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警告稱,未來50年內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高達五分之一。無論是哪種地震,其破壞力都將是天文數字級別的。
城市受災預估
根據溫哥華市政府的估算,如果一場7.2級地震襲擊喬治亞海峽(Strait of Georgia),溫哥華將有1.3萬棟建築受到中等以上程度的損壞,其中6000棟可能倒塌或需拆除。
超過一半的市民可能無家可歸,預計超過4500人受傷,其中1300人可能重傷甚至死亡。
溫哥華上一次經歷類似於預測中的“大地震”級別的地震是在1700年代,而本世紀溫哥華島曾發生7.3級地震(1946年),為迄今為止最強的一次。
從結構角度來看,阿德巴指出,溫哥華尚未經歷過大規模地震,因此無法確定當前的建築能否承受地震的衝擊。
由於溫哥華的建築風格及其地理環境與世界其他地震多發地區不同,參考經驗有限。
他說,“如果有一場地震發生,震塌了一些最脆弱的建築,我們至少能知道哪些建築最危險,並採取措施。但問題是,溫哥華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教訓’,一直很平靜,直到有一天,砰!一場大地震襲來。”
“到那時,我們只能從慘痛的教訓中學習。”
地震高風險社群
儘管溫哥華已經開始進行抗震改造,但阿德巴表示,識別高風險建築是確保城市安全的重要第一步。
據溫哥華市政府稱,預計受地震衝擊最嚴重的社群包括:
  • West End
  • Downtown
  • Downtown Eastside
  • Strathcona
  • Fairview
  • Mount Pleasant
  • Marpole
這些地區擁有大量老舊磚結構、混凝土和木質建築,其中中高層公寓最為常見,抗震能力相對較弱。
私有建築面臨更大風險
阿德巴認為,政府在公立學校和公共建築的抗震改造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對於私人建築的安全防護力度嚴重不足。
“當我們談到溫哥華的天際線時,其實很多建築是私人所有的,而這些業主往往對抗震問題一無所知。”他說。
“只需進行少量干預,這些建築在地震後仍可使用;但如果什麼都不做,它們就可能倒塌,導致大量居民傷亡。”

阿德巴建議,應建立一個建築抗震評級系統,在房屋檢查中加入抗震能力評估。
“令人遺憾的是,大家對這方面的認知幾乎為零。”他說。
“從未有人主動去了解房屋的抗震狀況。許多建築在建造時符合當時的建築規範,但之後就沒人再去問是否仍然安全。”
溫哥華市政府已將私人建築的抗震改造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但政府在宣告中承認,該專案面臨極大挑戰,如:成本負擔,租戶安置問題,監管障礙。
防震意識仍需加強
溫哥華市應急管理局(Vancouver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的米蘭達·邁爾斯(Miranda Myles)表示,防震工作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她鼓勵市民不要感到無所適從,而應逐步提升自身的防震能力。
“我們知道這個話題很讓人頭疼,但請大家一步一步來。防震準備不一定昂貴,也不一定費時。”她說。
邁爾斯建議,首先應與家人和朋友討論地震風險,然後逐步採取一些小措施,如:
  • 準備應急包
  • 練習緊急避險技巧
  • 加固家中易倒塌物品
市政府定期在溫哥華公共圖書館舉辦防震講座,並推出了Hazard & Risk Explorer互動工具,幫助市民獲取防震知識。
“最重要的是,邁出第一步。”
ref:https://www.ctvnews.ca/vancouver/article/bc-earthquake-highlights-vancouvers-vulnerability-should-the-big-one-arriv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