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種平臺充斥著失業、降薪、裁員的資訊,搞得人心惶惶。確實中國2025年的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外部的貿易壁壘和內部的消費降級等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搞得我們老百姓人人自危,擔心明天會失業!擔心養不起一家老小,因此在消費上表現得謹小慎微,能省則省。
所以我們的消費降級並非消費者主動選擇,其背後是高房價、低工資、政策扭曲等結構性矛盾的必然結果。我告訴你,我們的消費降級本質是失衡,而失衡的源頭是高房價!
我們的高房價怎麼來的?
這些年我們的企業家面臨的投資經營環境惡化和嚴重產能過剩,所以他們就不想投資實體經濟,因此從實體經濟拿出大量的錢投到地產,這是其一。另外,銀行信貸天量增長,大量逃避通貨膨脹的避險資金進入樓市。其三就是地產開發商和政府的聯合壟斷,所以地產開發是我們企業家最喜歡做的行業,因為當時是最暴利、最輕鬆的。其四、中國是全世界非常少數沒有大面積的經濟適用房的國家。新加坡85%的經濟適用房,香港超過半數的老百姓住在政府提供的經濟適用房或者廉租屋當中,我們是90%的商品房,10%的廉租屋。地方政府沒有意願做廉租屋,因此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就變成了非常稀少,所以我們的高房價是政策失衡導致的必然結果。
這一路下來的結果是什麼?
我們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2023年做了如下總結,簡稱“456”理論。
一、40%:銀行信貸的房地產依賴。截至 2023 年,中國銀行業 40% 的貸款投向房地產領域,包括開發貸、按揭貸、城投債等。這一比例遠超國際警戒線(如美國次貸危機前約 25%),意味著房地產市場波動直接影響金融系統穩定。例如,2024 年房企債務違約導致商業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率升至 3.5%,部分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承壓。
二、50%:地方財政的土地財政困局。地方政府綜合財力中,土地出讓收入佔比約 40%,疊加房地產相關稅收(如契稅、土地增值稅),合計佔比達 50%。這種依賴導致 “土地財政” 模式長期固化,例如 2023 年土地出讓收入下降 23%,迫使地方政府透過城投債融資填補缺口,進一步推高債務風險。
三、60%:居民財富的房產 “虹吸效應”。中國城市家庭 60% 的財富集中於住房,遠超美國(35%)、日本(50%)等發達國家。這種財富結構導致居民消費能力被房產擠壓,2024 年居民儲蓄率高達 44.28%,預防性儲蓄抑制消費升級。同時,房價下跌直接引發 “財富縮水 – 消費萎縮” 的惡性迴圈,如 2024 年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價跌幅超 15%,居民消費支出同比下降 8%。
我再舉個例子,各位曉得香港的房地產為什麼會在1997年崩盤嗎?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香港的供樓負擔水平在1997年金融海嘯之前已經很高了,在1994年、1995年的時候是90%,1995年跌到70%,然後1996年又上來了,在金融海嘯之前最高達到110%,都成了負資產了,這太可怕了,因為這是崩盤的前兆。想想看,香港的老百姓把收入的90%、70%、110%,都拿去還房貸了,甚至都透支了,還怎麼消費?老百姓沒有錢消費的結果,就是香港經濟的猛然下滑,這種狀況持續下來,香港樓市怎麼可能不崩盤?索羅斯的狙擊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而且,透過中國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可以看出來,199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並不是最差的,之後香港經濟還經歷了兩次衰退,等到2003年“非典”爆發的時候,香港的旅遊業和酒店業幾乎停業。這整個過程中,樓價一直下跌,經濟萎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月供太高了,透支了香港人的錢包,一直到這個比例下降到30%以下,香港經濟才開始好轉。
所以說,30%是一個很神奇的數字。如果說老百姓用30%的收入拿來還房貸的話,就能用剩下的70%的錢去消費,透過消費可以拉動經濟,經濟就可以穩定地增長。那我問你,如果房貸的負擔是70%呢?那是不是就只剩下30%可以消費了?你知道老百姓消費能力大幅下降的後果有多可怕嗎?想想看,如果老百姓不消費的話,那麼多企業生產的產品賣給誰?產品賣不出去,庫存就增加了,怎麼辦呢?只有裁員。然後呢?倒閉。這是不是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這太可怕了。所以,作為一個國家來講,一定要保證讓老百姓的收入中,最多30%是用來還房貸的,70%可以用於其他支出,這樣經濟才不會走下坡路,才不會出現蕭條。我們不要把房價的漲和跌當作判斷房地產是否陷入危機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了,不是說房價漲了,它就一定有危機,房價跌了,就沒有危機,問題不是這麼簡單的,最可靠的指標是老百姓的負擔能力。
可怕的失衡還在繼續!
比如國企跟民企之間的失衡。央行資料顯示,2023 年國企貸款佔比達 68.7%。國有大行對國企貸款不良率容忍度是民企的 3 倍,地方政府隱性擔保使國企獲得 1.2-1.5 倍的融資槓桿。這種制度性傾斜導致 "殭屍國企" 佔用 23% 的信貸資源,而急需資金的中小微企業面臨 18% 的平均融資成本。民營企業負擔中國80%的僱傭量,但是目前情況來看,這些做民企的越來越困難,企業大量倒閉,更多人失業,結果是更不敢花錢。因此我們現在應該投入大量資源幫助民營企業融資,讓餐廳做得好,讓做衣服、皮鞋、襪子的企業做得更好,然後大家搶著聘用更多的員工,這才是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高科技和傳統行業的失衡,2023 年傳統制造業投資增速僅 3.2%,新興產業投資佔比達 18.7%,某中部省份將 80% 的技改資金投向晶片專案。如果我們繼續用大量資金來做高科技的話,我們就完了,因為只有製造業才能真正創造財富,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佔GDP最多最佔7%都不到,他們的聘用人數還不到1%,整個社會99%的人都在傳統行業工作,如果說傳統的製造業崩潰了,老百姓就沒有薪水了,那我們就一定走入中等收入陷阱,永遠出不來。
政策失衡導致資源錯配,除了造成房地產價格暴漲,居民負債率居高的情況之外,還加劇惡化了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使得不少民營企業破產裁員,進而導致失業人口增加,消費減少,形成了惡性迴圈。如果說政策失衡導致了房地產暴漲,居民高負債,那麼,資源錯配就造成了消費力下降!
如果所有的人拼命工作,拼命掙錢之後既沒有投到實業上,也沒有拿去消費,基本都買房子了,這是很病態的做法,也是最可怕的。想想看,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收入基本都拿去還月供了,那實質消費就減少了。對於那些手裡有不少閒錢的人來說,本來想投資做點什麼,可是,考察一圈下來發現,製造業也好,服務業也好,基本沒有什麼錢可賺的,那幹嘛還要辛辛苦苦地做呢?我還是拿去炒房吧。這真的很可怕,因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整個創造力的下降其實才是最大的危機。面對危機,作為企業應當削減過剩產能,準備好適當現金,以便經濟好轉的時候可以及時投資生產。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要有一個重新的分配,使得地方政府有意願建經濟適用房和廉租屋,大力減輕老百姓的還貸壓力。另外,我們政府對貨幣政策應該檢討,對過渡偏向國有企業的現象給予糾正。最重要的是要從制度層面重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與產業結構,而非依賴短期刺激政策。因為目前的消費下降是經濟病症的表象,所以根治需從病灶入手。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6%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