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這個詞是一個東方文化獨有且特有的詞彙。由於西方沒有這個詞,所以西方人對於緣並沒有概念,理解起來挺費勁。不過,無論怎麼理解,一提到這個詞,世人更傾向於將其解讀為善意、美好、神秘……
然而,世界上有些緣分是善緣,有些緣是孽緣,有些緣是說不清楚的緣。
這些年來,很多網友都讀過或聽聞過一位上海阿婆撿到黑人棄嬰並撫育成人的故事,這個事情廣為流傳,令人感動。然而在最新的一些網上言論中,卻有人對其背後的真實機理提出質疑。
今天,我們把這件事情的前前後後及其連帶凸顯出的問題好好聊一聊。
1
阿婆的事蹟被廣為傳頌,但很多關鍵點沒人去聊
去掉煽情與修飾的內容,我們先給還不知道此事的朋友簡述一下整個事件:
整整25年前,上海的朱阿婆在買菜的路上發現了一名棄嬰,其身邊留有紙條:“2000年8月1日”。
朱阿婆夫妻並不富裕,但她還是決定把孩子帶回家。到家後,夫妻倆立刻帶小孩去醫院檢查,結果為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孩子為非洲人與亞洲人的混血。
朱阿婆和老伴兒給孩子取名,把這個孩子撫養成人,其間經歷了上戶口難,上學難,親朋不理解等等各種劫難。好在,這一切都一一化解,現在,這個混血孩子已經出落成一名未來一片光明的年輕人了。

由於今年他正好將要25歲了,所以,一眾媒體就又把他和朱阿婆夫婦的故事又翻出來了。
不過,這一次,眾多媒體平臺的評論區裡,一些網友指出這件事“另有隱情”,並且紛紛言之鑿鑿地留言講述這件事情的“本來面目”。
這些網友讓一個本來大仁大義,溫馨感人的故事變成了心地黑暗的懸疑片。這大概也是很多媒體作者發文時始料未及的。
那些號稱內幕人士的網友究竟都說了什麼“陰謀論”?我們就先來看一看。
2
這屆網友“陰謀論”多,有多少謊言等待戳破?
關於這個這些天被舊事重提的“紀念性”新聞,當然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廣泛討論。而但凡是廣大討論,其中就必定有陰謀論。
而陰謀論這種東西最有趣的一點就是,它們通常都被說的“有鼻子有眼”。
我們先貼一些截圖上來:


我們可以看到,有人造謠,也有人闢謠。
很多“編故事”的人,其ip地址根本不在上海。而且,甚至這些故事的版本也都不一樣,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除了編故事的網友,還有“邏輯推理”的網友,他們也篤定這個孩子跟朱阿婆一定有血緣關係。


這些真的是純屬上牙床子一碰下嘴唇做出來的“定論”。
當然,也有細節豐富的內容,我們不一一贅述。
在這裡我們想說的是:
不是說言之鑿鑿的東西就一定是可信的,所有虛構的小說和電影也都能展示每一個細節,但那當然不代表真實。
這些“小道訊息”的共同特點自始至終,從古至今,從中至外其實無外乎就是四個字:道聽途說!
可越是道聽途說,就越有戲劇張力,越是流傳甚廣。
聽眾們只會覺得這是茶餘飯後的故事,但是對於當事人朱阿婆夫婦,朱軍龍來說都將形成巨大的困擾。正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可人們為什麼即便跑斷腿也要闢謠?
因為謠言真的會給當事人及大眾帶來困擾和傷害。
說完謠言的部分,我們再說說部分網友的“聯想”,比如下面這個:

這就屬於此類話題裡非常典型的評論了。
別人想嫁/娶任何鄉村,城市,省份,國家,種族的人,跟你又有什麼關係?
你是哪位?輪得到你來指指點點嗎?
這種典型的奇怪評論一齣口,其實就證明了發帖人本人對現代社會並無任何基本認知,對於其他人也沒有最起碼的尊重。說白了,你管得著別人嫁誰娶誰嗎?只要是個受過教育的人,嫁誰也不會嫁你這號人的。
另外,“崇誰媚誰”這個詞本身就是一箇舊時代文化自卑語境下的奇怪詞彙。現在是2025年了,中國在很多方面已經領先於世界上其他國家(有些方面甚至遙遙領先),暢談中國文化的國際交流也越來越多,所以麻煩這些資訊常年沒有更新的“文化老人”不要再使用“”崇誰媚誰”這個早已過時的詞彙了,新一代中國人已經相當自信了,不需要崇誰媚誰。
在歐美這麼多年,目睹過無數喜歡吃中餐,用筷子,參加中國節日慶典活動,甚至努力學中文的外國人(白人,黑人都有),可我沒見過任何國家有個詞語叫“崇中媚華”。

所以,開放與平等的交流不才是人間正道嗎?為什麼非要崇與媚呢?
好了,聊完網友們的評論,我們再來說說朱軍龍成長中那些難關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3
少數族裔在全世界都容易被欺負?
在混血孩子成長過程的描述中,很多媒體都道出了一個事情:
由於他的膚色,他幼年上學時曾受到其他小孩子排擠,甚至欺負。
他是如何解決的呢?
這些媒體用“他利用自己身體發達的種族優勢在體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從而融入了孩子們的群體”而一筆帶過。
然而,但凡有點生活閱歷的人都會知道,事情絕不可能那麼簡單。
很多小孩在歐美上學的華人家長對於這樣的事情是深有體會的。華人無論在北美還是歐洲,都是少數族裔,長相迥異於他人。一個華人小孩無論是到白人為主的幼兒園/小學,還是到黑人為主的幼兒園/小學,有一定的機率是會被周圍的小朋友們排擠的。
在這方面,很多華人的家長都是在一些社交媒體平臺上講述過的。這樣的問題,其實解決起來並不容易。
它需要勇氣,智慧和毅力。
身邊一位加拿大華裔朋友就曾跟我講述過他小時候在非洲裔為主的社群裡上小學的經歷,他的原話是:“每天都得捱打”……
因此,他從小就學習泰拳(當時綜合格鬥/MMA之風潮尚未興起),在很多次的交鋒後,被欺負的態勢才慢慢放緩。饒是如此,孩子間的暴力事件還是隔三差五,時有發生。
在此,我們也很中肯地對一些孩子受到此方面困擾的華人家長說一句,無論你願不願意,承不承認,只要遇到了白人/黑人小孩欺負你家孩子的情況,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你的孩子強身健體,學好英語,然後打回去!罵回去!
這個問題,沒有辦法繞過的(no way around)。
其實,歐美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太多,對於跨種族孤兒的領養,身份合法化,配備醫保社保和教育等等流程都已經輕車熟路了。
我舉個例子,2020年的法國人口調查顯示,法國該年度登記結婚及同居(PACS)的情侶中,有25%的情侶是跨國結合。而從1950到2021這71年中,法國全部婚姻中有14.7%的比例是跨國夫妻,這才是通常意義上的國際化。

可以說,上海這座城市確實是一座有溫度,有腔調的城市。
最後,我們希望朱同學不要受到外界干擾,踏踏實實地過自己的日子,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希望朱阿婆夫婦能夠有一個美好祥和,換了健康的晚年。
網友們更該關注的應該是朱阿婆一家的心路歷程,未來方向,為這樣的好心人提供幫助,減少障礙,而不是製造流言蜚語,閒言碎語,陰暗故事。後者只能讓更多人覺得這個城市,甚至這個世界並不值得。
宣告:本公眾號文章中的資源源自網路,如果無意中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End——
文:熱帶耿直
英倫大叔(ID:UK07788915668)
轉載請聯絡公眾號後臺
圖片及新聞資訊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英倫大叔”,獲取最新最快的英國資訊。
往期精彩回顧:
英倫大叔,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致力於傳遞最新最快的英國新聞與政策解讀,
為海外華人提供簽證、教育、創業類相關資訊
歡迎關注英倫大叔,及旗下各平臺賬戶

英國內政部移民事務署註冊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