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至關重要的《決定》出爐,涉及此次重要會議透過的具體措施。為了配合《決定》的出臺,給市場情緒再加點溫,央行也懂事地適當降低7天政策利率、LPR利率,幅度雖然不大,但是降息這個動作確實是超預期的。萬事俱備,就期待市場給個開門紅。
可惜大A向來是幹啥啥不行,拆臺第一名,稀里嘩啦地跌,一點面子也不給。在上週國家隊全力保障的前提下,大盤才勉強護住,如今保護期剛過,國家隊力度稍減,股市就立馬拉給你看,說明這種向下的衝動簡直拉都拉不住。
該給的政策都給了,該放的水也放了,為啥就這麼不給面子呢?搞不懂。
實際上本次《決定》政策已經給的相當足,在檔案中把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到了排第二的位置,已經是相當重視。
所謂新質生產力,就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的發展方式,重點透過發展高科技產業來帶動經濟。
理論上經濟學總結髮展經濟主要依靠3大要素,勞動、資本和技術(也就是全要素生產率)。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主要是依靠勞動這個要素,透過低廉的人力成本來換髮展。當時1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就是這種模式的體現。
08年之後我們的第一種發展模式遇到了瓶頸,於是切換引擎,開始依靠資本這個要素。透過舉債、印鈔、投資等方式,大幹快上一些能上“規模”的產業。長期以來,各行各業追求總量比追求質量被擺在了更優先的位置。
直到現在,這第二種模式的潛力也被髮掘殆盡,如今放眼望去,所見之症盡是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景象。
如何破局?經過全會的會議商討,上面給出的藥方是“高質量發展“,也就是要轉而依靠“技術”這第三種要素,透過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高科技而求發展。
透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生產力得到質的飛躍。矛盾永遠存在,但是能消滅舊矛盾的一定是降維打擊。類似工業革命一旦成功,舊時代的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百萬漕工的河運、海運之爭,在高鐵飛機的時代將變得毫無意義。
這種思路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發展中的問題只能依靠發展來解決。
那麼問題來了,把大象裝進冰箱最難的是第二步,該如何提高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上面給開的處方是“創新”,以及圍繞創新的“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安排。
上面的想法是,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要錢給錢、要資源給資源、要人給人,總之一句話,錢我有的是,你趕緊給我創新啊!
需要錢?金融體系不要老想著盈利,趕緊去融資。需要科技?各家高校趕緊去研究。需要人才?教育體系趕緊去量產人才。
錢、資源、人都有了,我就不信創新搞不起來!理論上,似乎該有的要素全都有了,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只需靜等創新出現即可。
我們發現以上三板斧,會發現以上涉及到的部門,主要資源基本上都集中在體制內,能把金融、高校、教育三者力量統籌起來發揮舉國體制的,只有祝福的力量。
這可能是為什麼這次公告要淡化“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強調彌補市場失靈,強調市場要“管得住”吧。
有形之手的重要性已經明確了,那麼市場的位置在哪裡呢?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確實是在美國軍方資助的大學中被髮明瞭出來,真空管計算機雖然傻大黑粗,但是用來計算彈道已經足夠使用了。那為什麼幾個發明電晶體的科學家還要跳出體制外,成立公司致力於將計算機小型化並投入民用市場呢?
因為他們想賺錢。
在馬斯克以前,一次性火箭發射已經十分成熟且在NASA體系內執行多年,為什麼馬斯克非要冒著風險,去搞火箭回收呢?
因為他們想賺錢。
在沒有AI之前,世界不照樣執行得好好的,也不見得AI短期內就能代替人工,為什麼open AI還要孜孜不倦的研究人工智慧,並取得顛覆式創新呢?
因為他們想賺錢。
這可能就是市場的意義。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與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極其巨大的關係。金錢、資源的堆積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顛覆式創新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主觀能動性只能從市場機制中獲得。
別人給你錢讓你幹,和自己主動想要幹,其工作源動力是完全不同的。我想工作過的朋友對此一定深有體會。
這又涉及到不但要讓人們想賺錢,還要允許人們賺錢,才是符合創新需要的理想土壤。
而這又要求我們提供一個怎樣的市場機制呢?需要把市場擺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上呢?
大家心裡想必是有數的。這也是今天市場非要跟對著幹的心理寫照。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 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援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 攻關任務。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 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 後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這也是之所以《決定》中要對企業在創新中主體地位作出重點部署的原因。有了對企業創新的各種機制安排,相信企業創新自主性的問題,會得到很好解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未來我們的發展邏輯將從“資本”驅動轉向“新質生產力”驅動,由粗放式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基礎要變了,依託於舊基礎的一系列制度機制安排都要跟著發生變化。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適應這種變化,如何向新一輪資源投入的地方去集中,成為了擺在新時代我們每個人面前的必須問題。
我是財經圈少講點真話的鵝少,這期內容用心寫了很多,也是冒了風險的,能不能給鵝少點個免費的“贊”,支援一下少說點真話的鵝少!謝謝各位朋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