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中國時尚圈,你可能會先想到那些光芒四射的設計師或者T臺上的超模。但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個不太喜歡拋頭露面的人,卻在中國時尚史舉足輕重的人。
他是中國第一批職業造型師之一,也是無數明星和模特背後的“造型魔法師”。從章子怡、呂燕再到劉雯,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像在時尚這張白紙上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要在中國時尚圈裡找到一個見證時代變遷的造型師,李東田一定是繞不開的名字。
他不僅是中國最早一批職業造型師之一,更是無數明星、模特、設計師背後的塑造者。從電影到時尚,從鏡頭前的驚鴻一瞥到舞臺上的定格瞬間,他的作品構建了中國時尚的視覺體系,也在時代的美學變遷中,留下了自己的筆觸。

我們的對話,回到了20世紀90年代,回到了那片還未開墾的時尚荒土。當時的中國,時尚行業剛剛冒出星星之火,遠沒有形成如今完整的產業鏈。沒有時裝週,沒有社交媒體,甚至連“造型師”這個職業都沒人聽說過。想捕捉流行,只能靠海外雜誌的隻言片語,或是電影海報上的模糊影子。李東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帶著好奇和勇氣,踏進了這片未知。
“90年代初的中國,造型師這個職業幾乎沒有被提及。”李東田回憶起自己的起點,聲音裡藏著些許感慨。那是個資源匱乏的年代,沒有網路,沒有即時更新的趨勢參考。“今天你可以開啟手機,看全球的時尚趨勢,但在當時,我們只能依靠有限的雜誌、電影海報,甚至是憑空想象。”

回溯李東田時尚生涯的起點,依然有跡可循。他沒走尋常路,一上來就從電影造型入手。電影片場狹窄的化妝間裡,空氣中混雜著髮膠和粉底的氣味,導演的喊聲穿過薄薄的牆板。
那時候,李東田為片中的角色設計造型,從髮型到妝容,再到服裝搭配,每一處細節都要貼合人物的靈魂。“電影的造型,最重要的是符合角色的需求,而不是迎合潮流。”

在《紅粉》《雷雨》等作品中,他學會了如何讓光影賦予髮型層次,如何用妝容傳遞情緒。這種對人物的深刻洞察,後來也成為他走進時尚圈的底氣。


這種從片場淬鍊出的敏銳直覺,並未因舞臺轉換而褪色,反而化作他創作的火種。正是這種從人物出發的創作思維,讓他在一片千篇一律的“流行”喧囂中,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時尚不只是穿衣打扮的表面功夫,它是一種態度,一種對身份的詮釋。造型師的責任,不僅僅停留在打造一張好看的臉,而是要為人們點亮一種表達自我、對映時代精神的可能。”他說,那是一個潮流更迭如潮的年代,而他早在那時就明白,真正的造型師,不是複製潮流,而是創造符號。

“從電影到時尚,最大的區別是,時尚造型更加即時、短暫,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塑造完全不同的形象,而電影造型則更強調連貫性和可複製性。”他說,電影讓他懂得如何賦予形象生命力,而時尚則是將這份生命力濃縮為剎那的光芒。


時間來到21世紀初,街頭霓虹初亮,雜誌攤上多了幾本光鮮的封面,中國時尚圈像一顆含苞待放的花蕾,迎來了第一場屬於自己的風暴。
那會兒,大家還覺得“美”就得是大眼睛、高鼻樑、瓜子臉,跟西方審美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可呂燕的出現,像一記重錘,把這套標準砸了個粉碎。
高顴骨、單眼皮、厚嘴唇——呂燕的長相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可偏偏就是這種“非主流”的臉,成了國際T臺上的爆款。

李東田至今記得初見呂燕時的震撼。“當我第一次看到呂燕,我就知道,她不一樣,她能代表一種新的可能。”他說,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力量——亞洲面孔的美,不必迎合外界的定義,也可以驚豔世界。“她的出現,讓我們正視了亞洲面孔的多元性,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另一種美。”

呂燕的閃耀不是曇花一現,而是中國時尚美學破繭成蝶的縮影。那時的城市夜晚,霓虹漸亮,T臺的腳步聲開始響起,本土設計師和造型師像春芽般冒出頭,中國逐漸織出了屬於自己的美學圖景。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時尚圈依然深受經典美學風潮的影響,那是一個張揚與優雅交融的時代。從劉曉慶、潘虹的濃眉紅唇,到鞏俐、王菲的獨特氣質,女性形象既鮮明大膽,又承載著特定時代的審美印記。然而,這些風格仍帶著西方美學的影子。可到了 21 世紀,覺醒的風吹過,這片土地開始卸下外來的定義,用自己的筆觸勾勒風格。

包括現在大家常常稱呼髮型師為 “Tony老師”,殊不知,這個“Tony”正是李東田的英文名,他的名字早已融入行業血脈。
從那以後,他在鎂光燈的邊緣,揮灑才華,為周迅、章子怡等大咖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經典瞬間——比如2011年章子怡《時尚芭莎》封面那抹復古驚豔,柔美中透著攻氣,也帶著“東田造型”,把中國造型的水準推向亞洲的巔峰。

“我們從沒有‘秀場文化’,到建立自己的時裝週,再到本土品牌影響全球,造型師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造型師不只是“化妝”的匠人,而是用一剪一刷,為時代刻下符號的造夢者——以杜鵑為主角的《祖國萬歲》系列,紅透一時,就是他與攝影師陳漫聯手打造的經典。

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懵懂,那新世紀就像一扇窗被推開,微風拂過,中國時尚行業終於敢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城市的夜色裡,秀場的燈光亮起,這場變革不只流淌在設計的線條中,更深深刻進了審美的靈魂。
而這一切,離不開李東田和“東田造型”在後檯燈光下的默默耕耘。“我們所堅持的結構性、立體感、質感表達,使得中國造型行業在亞洲地區的專業性超越了日韓,成為引領者。”他眼裡閃著光,堅信造型不只是美的點綴,而是中國文化站上世界舞臺的底氣。

從模仿到自立門戶,中國美學在這片土地上迎來了蛻變的曙光。“東田造型”像一所時尚界的“黃埔軍校”,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時尚新血——從李宇春到周冬雨,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都有它的影子。


如今,巴黎的T臺上、紐約的鏡頭前,中國造型師、設計師、攝影師的身影越發清晰。他們腳下的路,正是李東田多年前,在那片尚未開墾的時尚荒野裡,用汗水和信念種下的種子。

如今,科技的風暴席捲而來,勢不可擋,螢幕的光影交錯間,整個行業被推入一個全新的舞臺。社交媒體的熱潮、短影片的快閃、AI繪出的幻影、虛擬模特的步伐、沉浸式秀場的夢境……這些新興的浪潮,像無數雙手,重塑著美的傳播路徑。
造型不再只是T臺上的驚鴻一瞥,或雜誌封面的定格瞬間,它如水般滲入數字世界的每個角落,重新勾勒“風格”的邊緣。

資訊時代像一扇敞開的窗,機會如風撲面而來,可流行卻也像煙花,轉瞬即散。今天的世界,螢幕每重新整理一次,就有新趨勢破土而出,審美的輪盤轉得比任何時候都要快。
昨夜還席捲網路的風格,今晨可能已悄然退場,下一秒就被新鮮的潮流覆蓋。但李東田站在這喧囂中,眼裡透著沉靜。“迎合趨勢,會讓個性消失,而真正的造型師,應該創造趨勢。”他說,面對AI技術的冰冷挑戰,他依然相信人類的那抹溫度無可替代。“AI可以生成影像,但它無法理解個性。真正的美,是關於人的,是關於情感的。”
技術像一把鋒利的剪刀,裁出造型的新模樣,卻剪不斷它的靈魂。行業的腳步從未停歇,跑道上風聲呼嘯,可有些東西始終如磐石般屹立——造型師的敏銳直覺,美學的獨特光芒,還有對人物氣質的精準雕琢。




從電影造型到時尚ICON,從行業先行者到時尚界導師,李東田的每一次出手,都在中國時尚造型史上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美沒有邊界,但總有人要畫下第一筆。而李東田,正是那個執筆的人。
出品人/沙小荔
監製/寧李Sherry
責編/Cici
採訪、文字/申
圖片提供/李東田
設計/JLdesign溫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