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研究背景
抗原交叉呈遞在樹突狀細胞的內質網中進行,是蛋白質疫苗誘導CD8 T細胞反應的關鍵步驟。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和細胞水平上的抗原遞送,亞細胞水平的遞送則較少涉及,尤其是從胞質到內質網的“最後一公里”遞送。現有的內質網靶向分子往往體積較大,親和力有限,限制了其臨床應用。為此,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STING激動劑的內質網靶向分子(SABER),能夠有效將抗原遞送至內質網,並透過摺疊內質網膜形成微反應器,顯著增強CD8 T細胞對腫瘤新抗原和病毒表位的免疫反應。
樹突狀細胞是啟動CD8 T細胞反應的關鍵抗原呈遞細胞,透過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MHC-I)呈遞抗原並提供共刺激訊號。儘管在增強共刺激訊號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改善抗原呈遞仍然是最佳化CD8 T細胞反應的關鍵。胞質途徑是交叉呈遞的主要途徑,涉及抗原遞送到胞質並隨後轉運至內質網。然而,內質網靶向的“最後一公里”仍未被充分探索。研究團隊透過篩選內質網外表面蛋白,發現STING蛋白是少數具有高親和力小分子激動劑的候選者之一。透過合成一系列化合物,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SABER分子,能夠顯著增強抗原的交叉呈遞能力,並在體內外實驗中展示了其增強CD8 T細胞免疫反應的潛力。
02

研究發現
研究表明,SABER透過精確的亞細胞遞送,尤其是針對交叉呈遞的“最後一公里”遞送,能夠實現質的飛躍。SABER不僅增強了抗原在ER中的呈遞效率,還透過聚集關鍵的交叉呈遞機制形成微反應器,從而加速抗原肽的剪下和運輸。這一發現為高親和力ER靶向遞送系統和疫苗佐劑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表明透過精確的亞細胞遞送可以顯著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SABER分子能夠有效地將抗原遞送到ER,並透過STING蛋白的聚集形成微反應器,顯著增強抗原的交叉呈遞能力。 SABER裝飾的抗原在體內外均表現出顯著增強的CD8 T細胞免疫反應,尤其是在腫瘤和病毒模型中,顯示出優於傳統佐劑的效果。 SABER的作用機制主要依賴於其ER靶向能力,透過STING的結合和ER膜的摺疊,形成了一個富集交叉呈遞關鍵機制的微反應器,從而提高了抗原的呈遞效率。 研究還發現,SABER不僅在增強細胞免疫方面表現出色,還能夠作為佐劑增強體液免疫,顯示出其在疫苗開發中的廣泛應用潛力。
03

臨床意義
提高T細胞應答的效率:SABER透過增強內質網上的抗原呈遞,提高了T細胞應答的效率。這種機制尤其在腫瘤免疫治療中顯示出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因為增強的CD8 T細胞應答能夠更有效地識別和清除癌細胞。 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與傳統的抗原遞送方法相比,SABER展示了更高的遞送效率和更低的毒副作用,這對於疫苗的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新型疫苗的開發:透過SABER技術,研究者能夠開發出對快速進化的病原體(如SARS-CoV-2)的新型疫苗,這對於應對未來的傳染病挑戰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SABER技術不僅為疫苗開發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策略,還為增強免疫治療的臨床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04

實驗策略
1. SABER的設計與合成: 研究人員首先尋找存在高親和力抑制劑或激動劑的內質網蛋白,最終選擇STING蛋白作為目標。 透過化學分析和晶體結構研究,選擇diABZI系列中的化合物2作為基礎,進行最佳化和修飾,合成了一系列SABER分子。 這些分子透過質譜和核磁共振進行驗證。
2. SABER的功能驗證: 使用骨髓來源的樹突狀細胞(BMDCs)進行體外實驗,評估SABER分子的STING啟用能力。 透過流式細胞術分析SABER裝飾的抗原在BMDCs中的交叉呈遞效率。
3. 體內實驗與免疫應答評估: 製備LNP(脂質奈米顆粒)封裝的SABER-抗原偶聯物,並在小鼠模型中進行免疫接種實驗。 使用OT-I細胞擴增實驗評估CD8 T細胞的免疫應答。 透過腫瘤模型驗證SABER在抗腫瘤免疫中的效果。
4. 機制研究: 使用免疫熒光和電子顯微鏡觀察SABER在細胞內的定位及其對內質網的靶向送遞。 研究SABER與STING結合後對抗原呈遞機制的影響,包括內質網相關的蛋白質聚集和微反應器的形成。
5. 對比與驗證: 將SABER與傳統的STING激動劑、其他佐劑(如poly-I:C、ODN1018)進行對比,證明其在增強CD8 T細胞免疫應答方面的優越性。
05

資料解讀
圖1:SABER修飾增強樹突狀細胞中的抗原交叉呈遞
Figure 1 旨在探討SABER家族化合物在樹突狀細胞(DCs)中對抗原交叉呈遞的影響。 a. 為了研究SABER家族化合物和diABZI的化學結構及其對IFNβ的影響,作者透過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測定了骨髓來源的樹突狀細胞(BMDCs)在24小時內的IFNβ水平,計算出EC50值。 b. 為了探討SABERs和diABZI對Ifnb1表達的影響,作者將野生型(WT)或STING缺失(STING−/−)小鼠的BMDCs與1 μM SABERs或diABZI共同孵育4小時,透過即時定量PCR(RT-qPCR)測定Ifnb1的表達。結果顯示,SABERs和diABZI均能誘導Ifnb1表達。 c. 為了分析ABM5–OVA或SR717–OVA對IFNβ的影響,作者將BMDCs與不同劑量的ABM5–OVA或SR717–OVA共同孵育24小時,測定IFNβ水平。結果表明,ABM5–OVA和SR717–OVA均能誘導IFNβ產生。 d. 為了驗證ABM5–OVA對Ifnb1表達的影響,作者將WT或STING−/− BMDCs與1 μM ABM5–OVA共同孵育4小時,透過RT-qPCR測定Ifnb1的表達。結果顯示,ABM5–OVA能誘導Ifnb1表達。 e. 為了研究不同處理對抗原呈遞的影響,作者將WT或STING−/− BMDCs與0.5 μM OVA250–264肽、diABZI與OVA肽的混合物(diABZI + OVA)或ABM5–OVA共同孵育8小時。 f-h. 為了分析抗原呈遞的具體指標,作者透過流式細胞術分析了H2-Kb(SIINFEKL)複合物(f)、CD86(g)和總H2-Kb(h)的表達。結果顯示,ABM5–OVA處理組在這些指標上表現出顯著的增強。 i-j. 為了動態監測交叉呈遞和CD86的變化,作者在BMDCs與0.5 μM diABZI + OVA或ABM5–OVA處理後2、4和8小時分別進行監測。結果顯示,ABM5–OVA處理組在交叉呈遞和CD86表達上表現出時間依賴性的增強。 k-l. 為了研究抗原呈遞對T細胞擴增的影響,作者將WT或STING−/− BMDCs與50 nM OVA肽、diABZI + OVA或ABM5–OVA共同孵育8小時,然後與CFSE標記的OT-I細胞共培養72小時,透過流式細胞術測定OT-I細胞的擴增。結果顯示,ABM5–OVA處理組的OT-I細胞擴增顯著增加。 m-n. 為了進一步驗證抗原呈遞對T細胞擴增的影響,作者在BMDCs接收50 nM OVA-i肽、diABZI + OVA-i或ABM5–OVA-i的情況下,類似地測定OT-I細胞的擴增。結果顯示,ABM5–OVA-i處理組的OT-I細胞擴增顯著增加。 結論:SABER修飾能夠顯著增強樹突狀細胞中的抗原交叉呈遞和T細胞擴增。

圖2:SABER介導的內質網靶向
Figure 2 研究了SABER技術在內質網靶向中的應用,重點分析了STING與OVA肽的共定位以及OVA肽在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中的分佈。 A-B. 為了研究STING與OVA肽的共定位,作者在STING缺失的HeLa細胞和表達STING-Flag的HeLa細胞中加入2.5 μM的Cy5.5標記的OVA250–264肽(OVA–Cy5.5)、diABZI + OVA–Cy5.5或ABM5–OVA–Cy5.5,孵育2小時後進行染色,並透過共聚焦顯微鏡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TING與OVA肽的共定位情況被計算並總結。 C-D. 為了進一步分析OVA肽在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分佈,作者對細胞進行了與A相似的處理,並對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分別進行鈣網蛋白和GM130的染色。結果顯示,OVA肽與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共定位情況被總結。 E-F. 為了研究OVA肽在內質網中的分佈,作者在表達STING-Flag的HeLa細胞中加入0.5 μM的OVA–biotin肽、diABZI + OVA–biotin、ABD–S–OVA–biotin或ABM5–OVA-biotin,孵育2小時後透過密度梯度超速離心法分離內質網。然後透過免疫點印法分析內質網分級中的OVA–biotin和鈣網蛋白。結果顯示,OVA–biotin和鈣網蛋白的相對密度被總結。 G-H. 為了測量H2-Kb(SIINFEKL)複合物和CD86的平均熒光強度(MFI),作者在骨髓來源的樹突狀細胞(BMDCs)中加入0.5 μM的ABD–S–OVA或ABM5–OVA。結果顯示,H2-Kb(SIINFEKL)複合物和CD86的MFI被測量。 I-J. 為了研究OT-I細胞的擴增情況,作者將BMDCs用50 nM的ABD–S–OVA或ABM5–OVA處理8小時,然後與OT-I細胞共培養72小時。結果顯示,擴增的OT-I細胞的總數和百分比被總結。 K. 為了分析交叉呈遞,作者將FLT3L培養的BMDCs用0.5 μM的OVA肽、ABD–S–OVA、diABZI + OVA或ABM5–OVA處理8小時,並在cDC1(CD11cB220+−CD24CD172α+−)和cDC2(CD11cB220+−CD24−CD172α)中進行分析。 結論:SABER技術能夠有效地介導OVA肽在內質網中的靶向,並影響其在細胞內的分佈和功能,尤其是在STING與OVA肽的共定位和交叉呈遞中發揮重要作用。

圖3:SABER修飾的抗原誘導強效的CD8 T細胞免疫反應
Figure 3 研究了SABER修飾的抗原在誘導CD8 T細胞免疫反應中的效果。 A. 為了研究不同處理對骨髓來源的樹突狀細胞(BMDCs)的影響,作者將BMDCs與100 nM OVA肽、diABZI + OVA或ABM5–OVA(無載體或包裹在脂質奈米顆粒(LNPs)中)孵育4小時。結果顯示,SABER修飾的抗原在BMDCs中具有顯著的免疫啟用效果。 B-C. 為了評估ABM5–OVA對OT-I細胞的影響,作者將BMDCs與50 nM OVA肽、ABM5–OVA或LNP包裹的ABM5–OVA孵育4小時,然後與OT-I細胞共培養72小時。結果表明,ABM5–OVA能夠有效促進OT-I細胞的活化。 D. 為了評估免疫反應,作者在第0天和第14天用diABZI + OVA或ABM5–OVA免疫小鼠,並在第21天分析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s)中的OVA-四聚體CD8 T細胞。結果顯示,ABM5–OVA誘導了顯著的CD8 T細胞反應。 E. 為了研究STING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作者對野生型和STING−/−小鼠進行與D相同的免疫和分析。結果表明,STING缺失小鼠的免疫反應減弱。 F-G. 為了比較不同佐劑的效果,作者在第0天、第14天(F)和第28天(G)用ABM5–OVA或OVA肽(有無10 μg ODN1018、ISCOMs或poly-I:C)免疫小鼠。結果顯示,ABM5–OVA與佐劑結合能夠增強免疫反應。 H. 為了評估不同抗原的免疫效果,作者用ABM5–OVA、diABZI + OVA或ABD–S–OVA進行三次免疫。結果顯示,ABM5–OVA誘導了最強的免疫反應。 I. 為了研究Batf3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作者對野生型和Batf3−/−小鼠進行與D相同的免疫。結果顯示,Batf3缺失小鼠的免疫反應減弱。 J-K. 為了評估抗腫瘤效果,作者在第28天用2 × 10^5 B16-OVA挑戰小鼠。結果顯示,ABM5–OVA顯著抑制了腫瘤生長。 L-O. 為了評估對不同腫瘤模型的效果,作者用2 × 10^5 B16-OVA或5 × 10^5 E.G7-OVA接種小鼠,並在第4、11和18天給予diABZI + OVA或ABM5–OVA。結果顯示,ABM5–OVA在兩種腫瘤模型中均表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效果。 P. 為了評估對轉移性腫瘤的抑制效果,作者在第28天靜脈注射2 × 10^5 B16-OVA挑戰小鼠,並在第46天計數肺部轉移灶。結果顯示,ABM5–OVA顯著減少了轉移灶的數量。 結論:SABER修飾的抗原能夠有效誘導CD8 T細胞免疫反應,並在多種小鼠模型中表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效果。

圖4:SABER增強抗腫瘤和抗病毒免疫反應
Figure 4 探討了SABER(特定的免疫治療策略)在增強抗腫瘤和抗病毒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A. 為了評估SABER對CD8 T細胞的影響,作者對小鼠進行了ABM5–Adpgk或diABZI + Adpgk的三次給藥處理,並測量了Adpgk-tetramer CD8 T細胞的數量。結果顯示,接受SABER處理的小鼠中CD8 T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 B-C. 為了研究SABER對腫瘤生長的影響,作者將小鼠接種1 × 10^5個MC38細胞,並在第4、11和18天給予10 nmol的ABM5–Adpgk或diABZI + Adpgk。結果表明,SABER處理組的小鼠腫瘤生長受到抑制,生存率提高。 D. 為了評估SABER的長期免疫記憶效應,作者在第90天對存活的小鼠進行重新挑戰。結果顯示,SABER處理組的小鼠對重新挑戰表現出更強的免疫反應。 E. 為了檢測SABER的長期免疫效應,作者在重新挑戰60天后分析了脾臟中的四聚體CD8 T細胞。結果顯示,SABER處理組的小鼠中CD8 T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 F-G. 為了評估SABER在不同腫瘤模型中的效果,作者將小鼠接種1.5 × 10^5個B16F10細胞,並在第6、13和20天給予10 nmol的ABN2–M27、diABZI + M27和poly-I:C + M27,部分小鼠還接受了200 μg的抗PD1治療。結果顯示,SABER處理組的小鼠腫瘤生長受到顯著抑制。 H-I. 為了分析SABER對抗病毒免疫反應的影響,作者對小鼠給予30 nmol的ABM5–SNT或diABZI + SNT兩次,並透過ELISpot和細胞內細胞因子染色測量了經SNT再刺激的IFNγ表達細胞。結果顯示,SABER處理組的小鼠中IFNγ表達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 J-K. 為了評估SABER在抗SARS-CoV-2中的效果,作者對hACE2-Tg小鼠進行類似免疫處理,並在第21天用SARS-CoV-2 BA.5.2進行挑戰,分析病毒載量。結果顯示,SABER處理組的小鼠病毒載量顯著降低。 L. 為了研究SABER對抗原特異性抗體產生的影響,作者在第0和14天給予小鼠100 μg的OVA蛋白單獨或與10 nmol的diABZI、ABM5–SNT、poly-I:C或ISCOMs聯合使用,並在第21天測量OVA特異性IgG。結果顯示,SABER處理組的小鼠中OVA特異性IgG的水平顯著提高。 M-N. 為了評估SABER對RBD-Fc抗體產生的影響,作者在第0和14天給予小鼠10 μg的RBD-Fc與10 nmol的diABZI + SNT或ABM–SNT,並在第14和21天測量WT RBD特異性IgGs。結果顯示,SABER處理組的小鼠中RBD特異性IgG的水平顯著增加。 結論:SABER能夠顯著增強抗腫瘤和抗病毒的免疫反應,提高CD8 T細胞的數量,抑制腫瘤生長,增強免疫記憶效應,並促進特異性抗體的產生。

06

主要結論
這篇論文由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和遼寧大學的聯合科研團隊發表,研究了基於STING激動劑的內質網(ER)靶向分子(SABER)在抗原交叉呈遞中的作用。研究發現,透過將抗原精確傳遞至內質網,SABER能夠顯著增強CD8 T細胞的免疫反應。這種方法在腫瘤新抗原和保守病毒表位的免疫應答中表現出色,遠超傳統佐劑的效果。SABER還保留了強效佐劑作用,顯著提高了SARS-CoV-2亞單位疫苗誘導廣泛中和抗體的能力。研究表明,SABER在抗原交叉呈遞的“最後一英里”中提供了高親和力的ER靶向傳遞系統和疫苗佐劑,展示了精準的亞細胞傳遞如何能帶來質的飛躍。
07

討論總結
論文討論了現有的抗原傳遞策略主要集中在組織和細胞層面,而針對內質網的“最後一英里”傳遞仍然是未被充分探索的領域。SABER透過結合STING,能夠將抗原有效地靶向傳遞至內質網,形成交叉呈遞所需的微反應器,顯著加速抗原肽的切割和轉運,提升CD8 T細胞免疫應答。SABER不僅在腫瘤和病毒疫苗中表現出增強效果,還能在個性化腫瘤疫苗中發揮作用,展示了其在廣泛的疫苗開發中的潛力。研究結論強調,透過精確的亞細胞級傳遞和啟用共刺激訊號,SABER實現了比傳統佐劑更高效的免疫增強效果,為疫苗和免疫治療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新的方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