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Journal|在地創想CreatorsinUtopia

當我們對千篇一律的日常感到厭倦,
渴望擺脫既定框架的束縛時,
總會思考如何在現實與夢想間架起橋樑,
以抵達心中那片理想的樂土。
我們在“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2024”上看到新的藝術實踐,構想並實踐著一個既根植於本土又面向未來的共同生活願景,讓烏托邦的理想在南海的大地上生根發芽。
沈烈毅作品《魚躍鳶飛》
想象一下,當我們深入西樵巡禮南海之際,突然被一艘色彩斑斕、充滿廣東風情的龍舟所吸引,這便是藝術家陳粉丸為本屆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創作的作品《坐埋同一條船》。作品的名字源自當地的俚語,讓人聯想到“同舟共濟”的古老智慧。這種表達既體現了命運共同體的緊密聯絡,又暗示了未來的不確定性。江河帶來的既有自然災害的挑戰,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共同構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地區文化的基石。船,這個象徵性的符號,在南海的碧波中搖曳,既承載著自然的挑戰,也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寶藏。

陳粉丸作品《坐埋同一條船》

在得知藝術節以“水”為主題,邀請人們踏上一場水上之旅時,陳粉丸的思緒自然而然地飄向了龍舟。在當地,龍舟不僅是競技的象徵,更是民俗文化的靈魂,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坐埋同一條船”這一表達,結合龍舟的意象,呈現出強烈的符號性和口號式意義。對於懂粵語的人來說,這句帶有幽默感和市井氣息的話語,既可能用於分享秘密或八卦時的調侃與諷刺,也可能在更多場景中展現其實用性與廣泛性。將其置於龍舟這一典型符號之上,更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反差與獨特的藝術效果。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更像是一種對烏托邦式共同體的嚮往——一個無論風雨,都能攜手前行的理想世界。
在創作中,陳粉丸展現了她對傳統與現代的獨特理解,不僅保留了龍舟的傳統美感,更融入了個人風格,從色彩到設計,多維度的創新手法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剪紙風格的船帆,手繪塗鴉與傳統紋樣的碰撞,剪紙文字的通透與鏤空,都讓人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與無限可能。
作為一個廣州女孩,陳粉丸的身份特徵讓她在創作中更加獨特。她深入挖掘自己的經歷,用作品講述這個時代裡微小個體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正是我們心中那片烏托邦的縮影——一個充滿愛、理解與包容的世界。
在繪造社的世界裡,建築不僅是磚石堆砌的居所,更是藝術與夢想的溫床。他們穿梭於建築、藝術、設計與城市研究的夢幻交織中,卻謙遜地稱自己為建築的延伸者,而非藝術的入侵者。他們的創作,就像是在日常的每一寸空間裡,悄悄種下烏托邦的種子。在《樣板房》中,他們從民間自建房汲取靈感,巧用展覽地戶外樓梯,以普通雕花板為媒介,再創作成獨特藝術品。在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中,繪造社希望未來能夠在保持連續性的同時,展現出明顯的變化和進步。

繪造社作品《樣板房》

在馬巖松的眼中,城市建築不應只是冰冷的居住機器,而應成為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夢幻之地,《無憂屋》便是他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它並非一座尋常的建築,它如同一個神秘的亭子,輕盈地“降落”在古村之中,又似一艘飛碟,靜靜懸浮於地面之上。獨特的屋頂設計,抬高的地面,讓人彷彿感受到一種超現實的降臨,彷彿是從另一個時空穿越而來。

馬巖松作品《無憂屋》

馬巖松賦予《無憂屋》以可移動的靈魂,使它不再受限於固定的土地,而是可以隨心所欲地遷徙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種設計,不僅是對建築命運的重新思考,更是對古村興衰變遷的深刻洞察。他設想,當展覽結束,《無憂屋》便能繼續它的旅程,成為一處充滿美好情緒的空間,持續地為人們帶來驚喜與感動。
在材料選擇上,馬巖松巧妙地將木頭與鋼結構結合,創造出既堅固又易於拆卸的結構。這種設計,不僅賦予了作品飛船般的視覺效果,更確保了它在需要時能夠輕鬆遷移,如同一個流浪的藝術烏托邦,永遠在尋找著新的棲息地。
一直以來,王子耕所遵循的核心理念是完全因地制宜的,在今年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中,王子耕團隊負責策展人的耕小舍——湖邊的微美術館在西樵山下圍水而建,他們邀請了六組建築師進行場地改造,每位建築師再邀請一位藝術家合作,利用場地已有的基礎設施和自然資源,形成新的文化脈絡,共同將環湖區域改造成一個微型美術館群空間。每個小房子內都展出了一件藝術作品,共同構成了關於水的敘事,這種共生關係不僅體現在藝術作品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上,更體現在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中。
對孫玥來說,服裝剪裁設計和陶藝的關係像是某種互文。其中的關聯是在回溯反觀作品的過程中意識到的。與其說是將兩種大相徑庭的語言進行結合,不如說是以“手”的經驗為原點。學習造型藝術初期的懵懂經驗就是運用柔軟的織物轉化為身體空間,對於柔軟材料的感知與對身體尺度的辯證認識延續到泥土的創作中。服裝剪裁與陶藝創作的過程都是時時體察內外的中間地帶與永恆轉化的萬物距離。

王欣、孫玥作品《山海禪燈》

《山海禪燈》,正是她這一理念的完美詮釋。在這個作品中,孫玥將視角、光線和聲音等抽象元素具象化,創造出一個既廣闊又微小的烏托邦世界。山海的廣袤與禪燈的微小形成鮮明對比,但光的力量卻超越了尺度的限制,如同烏托邦中的希望之光,照亮每一個角落。而當人置身於這盞“禪燈”之中,光線的變化又帶來無限的可能,營造出一種超越現實的視覺與心靈體驗。此次與建築師王欣協同創作的經歷讓孫玥有機會從多重角度反觀作品,不僅在塑造形態時沉浸其中,感受著泥土的流動與具體形態的逐漸呈現,同時也時刻銳化著自己的自體意識。
作為一位總能在實驗與探索中捕捉靈感的藝術家,馮瑞的每一次創作都彷彿是一次心靈的冒險。在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上,她帶來了最新作品《垂直自然》,這部作品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展示,更是她對生命與世界深刻理解的結晶。作品的靈感源自段義孚的書籍《我是誰》,書中描述的南方熱帶雨林景象給予了她重新思考生命與世界的啟示。

徐浪、馮瑞作品《垂直的自然》

在馮瑞的解讀中,南方熱帶雨林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展現了一種所有生命體交織的共生狀態。這裡的植物、微生物等生命形態繁茂至極,它們快速出現又快速消失,輪換地存在著。同時,南方的建築也與周圍的植物、微生物緊密相連,它們共同構成了這個複雜的生態系統。馮瑞從中聯想到人在社會中所面臨的困境,她想象著一個理想的世界,一個充滿愛與和諧的世界,人們能夠在這個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與周圍的生命體共同編織出美好的未來。《垂直自然》正是馮瑞對這一夢想的詮釋,這件作品讓人感受到了熱帶雨林的神秘與美麗,也思考人類在自然中的角色與責任。
我們特別邀請大地藝術節中國專案發起人、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總策劃孫倩來為我們分享本次藝術節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第二屆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的主題為“水係南海”,這是一句既有粵語方言味道,又帶著少許古文風格的表述。從西樵鎮拓展延伸到九江鎮,不僅是地域範圍的增加,在觀覽動線交通的便捷性、展區場景與文化面貌的差異性,以及遊客體驗的節奏和細節上,我們也做了仔細的推敲和選擇。來自全球的藝術家透過他們的創作,在藝術、自然與人類之間建立深度對話,他們的獨特創意與南海自身的地域文化相結合,也將提供新的視角,展現地域魅力,啟用、震撼觀者的五感。作品與作品之間都要步行一段距離,需要按圖索驥,根據藝術節的地圖,一個一個去尋找,這個過程中也許會走錯路,但也可能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看到不同的風景,這個過程也是加深與當地接觸的過程。我們希望觀覽者能夠慢下來,慢慢欣賞散佈在大地上的藝術,享受“尋找”的樂趣。藝術節既是藝術家的藝術節、藝術節組織者的藝術節、外來遊客的藝術節,更是屬於本地人的藝術節。

郭達麟《雲躲躲 伏匿匿》

策劃、統籌/dooli
   採訪、撰文/栩栩   
助理/王泳欽
圖片提供/張靜、田方方、朱雨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