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國內經濟執行承壓的複雜嚴峻環境,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總體上,這是在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是區域性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是能夠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問題,更要堅定發展信心,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來。
四大優勢
中國經濟發展,具備強勁的內生動力、韌性、潛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顯著的制度優勢以及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豐富人力人才資源等諸多優勢條件,加之有長遠規劃、科學調控、上下協同的有效治理機制,有需求升級、結構最佳化、動能轉換的廣闊增量空間,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體制優勢為創新定航引路。日前,DeepSeek(深度求索)憑藉強大的效能與突出的成本優勢驚豔全球。有國際投行將其稱之為中國的所謂“斯普特尼克時刻”,並引發海外投資人對中國科技乃至中國企業的價值重估。對中國經濟來說,DeepSeek不是偶然間放出的一顆衛星,而是一系列中國優勢躍遷過程中釋放出的璀璨光芒。
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既可以充分利用後發優勢,也能夠形成先發優勢;既有利於提升政府作用的有效性,也有利於拓寬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範圍。體制優勢定航引路,疊加不同地區的稟賦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叢集、創新生態。
需求優勢創造豐富運用場景。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更多創新場景、更低創新成本和更高創新收益。這不僅提升了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了商品議價能力,也推動了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比如,資訊科技和移動網際網路深度融入居民生活,移動支付、線上教育、網路購物、網約車等日益普及,積累了海量的資料資源,為人工智慧成長提供了充足養料。同時,諸多知識的積累與複用,有助於避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學習曲線效應”縮短了更新迭代週期、提高了研發效率,與龐大的經濟、人口基數一起分擔和降低了單位成本。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以大海為喻縱論中國經濟,是對中國大市場的生動詮釋。放眼世界,隨著“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基於投資帶動貿易,出海企業在幫助相關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產業和產品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自2022年起,中國上市公司的境外業務毛利率開始超過境內業務;在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械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等,海外業務營收都已佔到了25%以上的比例。這與日本2020年前後製造業海外業務的營收比例基本相當。
供給優勢為應用奠定基礎。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擁有全球最大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2023年,中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的35%,超過西方七國(G7)之總和。同時,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更重要的是,在對外開放中所形成的大規模開放製造優勢,已不知不覺地進化躍遷為更為複雜的“生態系統”優勢。這種優勢可以透過“實踐出真知”帶來自我加強的進一步創新,變“中國製造”為“中國智造”。舉個例子,從1995年到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從無到有,產量突破1000萬輛,歷時27年;從2022年2月到2023年7月,第二個1000萬輛,只用了17個月。伴隨智慧手機產業鏈與傳統汽車產業鏈耦合,新能源電動車蓬勃發展;隨著需求引領智慧駕駛,機器人又應運而生。一個自我加強的萬物互聯時代,正在徐徐拉開帷幕……
人才優勢為研發引來活水。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有超1.8億戶經營主體,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超過1.7億。同時,持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科研經費支配權、資源排程權,讓科研人員聚精會神做研究。僅在人工智慧領域,來自中國的人才佔全球的比例已從2019年的29%提升至2022年的47%。其中,在中國國內工作的佔比已從11%提升到了28%。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巨大市場和改革紅利形成對人才的巨大引力場。
三個舉措
根據高德納公司的分析報告,一項超級技術從萌芽到應用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創新啟動期、非理性繁榮期、退潮期、價值攀升期、平臺期。
第一階段是創新啟動期,此時市場對新技術價值的預期高漲,創業公司與風險投資湧現,出現了一些早期產品和“嚐鮮者”,但早期產品可能價格較高、需要定製化,因而不夠大眾化。
第二階段是非理性繁榮期,媒體的渲染使市場情緒高度樂觀,對新技術的預期價值達到頂峰。
第三階段是退潮期,面對新技術推廣中可能出現的挑戰,市場開始修正前期的樂觀預期,一些創業公司的併購或破產可能出現,但更多輪風險投資仍在努力搶佔灘頭。
第四階段是價值攀升期,新技術的市場價值逐漸顯現,市場信心得到修復,對新技術的價值預期穩步上升。
第五階段是平臺期,新技術的普及度較高,技術的價值得到較為充分挖掘。
有研究進一步顯示,重要的技術進步週期平均跨度約為22年。最近可比的週期,就是網際網路興起與普及。在網際網路技術進步與普及的過程中,市場對網際網路的定價也在發生變化:技術價值週期上半程,股價上漲主要靠估值驅動,領漲巨頭往往是基礎軟硬體的供應商;後期上漲更多靠盈利驅動,領漲巨頭往往是網際網路平臺和應用供應商。
美國在此前網際網路引領的技術週期中處於領先地位,其秘訣就在於早期的積極介入為技術進步和普及創造了良好環境。當前,我們處於人工智慧引領新一輪技術週期的早期階段,鞏固創新優勢、發掘技術價值是中國優勢躍遷與重估的關鍵舉措。
一是建場景。
技術創新對基礎硬體的要求較高,早期應用場景相對較少,需運用政策力量為新技術推廣打好基礎,使新技術能夠更快獲得更多的應用場景。當前,應加大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降低使用人工智慧成本。一方面,最佳化佈局算力基礎設施,引導智慧計算中心、超算中心和大資料中心在樞紐節點部署,支援資料中心叢集與新能源基地協同建設,並最佳化升級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低延遲、高可靠的通訊資料傳輸網路,推動基礎通訊網路向高效能算力網路轉變。另一方面,大力提升人工智慧在政務、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場景中的應用,充分利用政務資訊資源,圍繞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重點領域,推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智慧化。
二是促應用。
充分的市場競爭,有助於技術創新和應用。跨國研究表明,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的數量,對網際網路擴散速度具有顯著影響。引領人工智慧發展,需要深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發揮民間資本的創造力,支援更多企業參與算力供應、晶片設計與製造、垂直大模型開發、智慧裝置製造等,並鼓勵優勝劣汰。
三是共合作。
為確保美國的網際網路領先地位,克林頓政府曾出面協調,以保證美國公司擁有均等機會向海外使用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並協調美國和國際標準不相容造成的貿易障礙。實證研究表明,傳統貿易往來以及社會文化共性,對國際技術傳播具有重要影響。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應有意識地加強與貿易往來密切、社會文化相似的經濟體的合作,共享技術創新成果,爭取在人工智慧領域成為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制定者。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學術評審委員會主席 魯政委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