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時代,三種關鍵能力事關企業增長

在過去的30年裡,我們經歷了一個非凡的宏觀穩定週期,其特點是地緣政治基本和平、利率普遍下降、信貸市場不斷擴大以及溫和的通貨膨脹。在此期間,商業領域出現了五大新趨勢:全球化、資本過剩、距離成本下降、勞動力過剩,以及技術創新。勝出的公司根據這些趨勢調整組織結構,奉行“快速行動”和“要麼適應,要麼死亡”等口號,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需要適應新規則的新時代。這是一個後全球化、資本合理化、空間分散、勞動力萎縮和依賴自動化的時代。與此同時,以技術為主導的創新只會加速和加劇。在這種環境下,領導者在過去幾十年中形成的直覺將不再有用,機遇和風險的形態也將完全不同。
如果領導者想在動盪時代繼續創造價值,他們必須繼續關注適應能力,還需要重新制定戰略,加強對另外兩種能力的投資。這兩種能力近年來已不受青睞,它們是:復原能力和預測能力。最終,每家公司都需要一種將時間、資源和精力分配給這三種能力的戰略。
在過去幾年中,我們與世界各地的領先企業進行戰略對話。在對話過程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傳統的戰略制定方式並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時代的顛覆性變化。領導者的靈感來源之一是什麼?全球的金融投資者,他們擺脫了日常管理單個企業的義務,可以從廣闊的視角看待經濟的重大變化,並相應地調整投資組合。
這種視角的出發點,是對當前狀況進行準確評估。你在投資組合中,主要投資的各種風險敞口,即風險和回報潛力是什麼?你在哪些方面做多,押注價值上升;你在哪些方面做空,押注機會有限,價值會減少?這些頭寸是經過深思熟慮並與你對未來的預測相一致,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無意或無重點地積累起來的?要想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游刃有餘,實現可持續增長,企業領導者需要制定既務實又有力的增長戰略。
實現增長三大能力
多變的時代要求企業根據自身情況,以獨特的方式整合預測能力、適應能力和復原能力。讓我們依次考慮每一種能力。
預測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對行業的未來產生足夠準確和堅定的信念,從而為競爭優勢創造機會。例如,領導者可能不知道未來地緣政治格局的全部輪廓,但他們肯定會面臨一個更加分崩離析、競爭加劇的世界,而這一現實將影響部分宏觀經濟。公司必須不斷努力制定各種方案,根據風險和回報潛力對其進行測試,並選擇一種能夠隨著時間推移調整風險敞口的戰略。資產越密集或競爭節奏越快的公司,就越需要良好的預測能力。例如,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需要卓越的預測能力,以生成詳細的投資規劃:當且僅當 A(預測)、B (預測)和 C(預測)全部實現時,某項投資才能產生特定的回報率。
適應能力。適應能力意味著,(本公司)業務的變化速度快於競爭對手的變化速度。最近,大多數公司在宏觀穩定時代開拓了這種能力,但現在它們需要以關鍵方式完善這種能力,以便在動盪時代實現增長。例如,通過了解當前業務的多頭或空頭風險敞口,領導團隊可以追蹤與關鍵賭注相關的訊號,這些訊號可能會引發戰略轉變。令人震驚的是,金融投資者往往比企業更努力地追蹤這些訊號。許多領導者也無法識別和利用來自前線的訊號,而這些訊號只有他們自己才有可能辨別。
對於充滿活力的早期產業來說,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具備適應能力。最靈活的公司有時可以依靠適應性而不是預測來應對環境的變化。大公司應該能夠利用適應能力獲得規模優勢,但往往是它們的規模造成了複雜性,使其難以捕捉到重要訊號。捕捉這些訊號是第一步,它能幫助你確定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倍努力、開始新的創新,或者乾脆減少損失。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決定讓微軟致力於雲服務時,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適應能力。2014年,當納德拉成為CEO時,全力投入雲服務遠非顯而易見的舉措,但他看到了公司需要適應的訊號:亞馬遜的AWS已經在大力轉向以雲服務和底層技術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包括Netflix在內的其他企業正在透過利用自己的服務重塑各自的行業。
納德拉很早就將公司投入到微軟的雲計算平臺Microsoft Azure中,該平臺使公司能夠為服務構建、部署和管理應用程式,併為開發人員提供一系列強大的工具和資源。Office 365是戰略轉移的關鍵部分。儘管公司的桌面和企業業務模式已經發展成熟,擁有龐大的安裝基礎,但納德拉還是選擇轉向雲計算,這需要在複雜的產品工程和架構方面進行大量新投資。這一轉變使公司面臨著殘酷的新競爭對手和新的動力,但搶佔市場先機為微軟帶來了回報:目前,微軟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雲服務和雲產品,而2020年僅為三分之一,2024財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將達到318億美元。與微軟以前的業務模式相比,基於雲的Office 365訂閱服務帶來了更可預測的經常性收入。微軟已經能夠實現多元化,並擴充套件到新的領域,包括醫療保健、金融和製造業,在這些領域,Azure正在承載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物聯網等先進技術。
復原能力。復原能力強的公司比競爭對手更能經受住衝擊。其競爭對手應該準備應對的許多衝擊(甚至可能是大多數衝擊)都是企業已知的,但領導者往往不會對選擇的戰略和商業模式進行壓力測試。在過去30年的宏觀穩定時期,企業免受了衝擊帶來的損害,因此它們很容易強調短期利潤,避免在抗衝擊能力方面進行投資。這是因為抗災能力會對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對冗餘產能、替代供應鏈和關鍵庫存進行投資需要時間和資金,而這些都是抵禦衝擊所必需的。
美國西南航空公司採取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抗風險方法,目標是每年對沖至少50%的燃料成本。該計劃並未改變西南航空的基本風險敞口,但透過使用期貨合約和期權等金融工具鎖定特定時間段的價格,公司降低了噴氣燃料價格飆升對業務造成的風險。據行業分析師稱,2022年,隨著備受打擊的航空業開始恢復盈利,西南航空的套期保值為公司節省了12億美元,使其營業利潤率高於三個主要競爭對手。投資於復原能力需要承諾、著眼於長遠以及經受短期動盪的能力:例如,當油價暴跌時(如2015年至2017年),西南航空的燃油套期保值計劃就會面臨虧損的風險。
千里之行
領導團隊如何為新時代做好準備?這不是一個有利於小測試與學習心態的環境,相反,它要求企業必須採取一種戰略方法,在預測、適應和復原這三種能力方面進行大膽投資。在確定如何最好地在這三種能力之間分配資源時,以下步驟可以提供幫助。
繪製風險敞口地圖。公司可以向對沖基金學習,簡化對風險敞口的理解,以及它們在哪裡有多頭頭寸(它們進行了更大、更具戰略意義的押注)或空頭頭寸(由於機會有限,押注越來越少,甚至根本沒有)。為了更好地確定風險,公司通常會檢查當前業務中收入、直接成本和供應商的集中度。
假設有一家農業裝置公司,我們稱之為AgEquip。從不同地區的核心客戶群和渠道的收入集中度來看,該公司很快就會發現,看多巴西這個關鍵市場。從需求的角度來看,該公司會認識到,鑑於中國市場對巴西農民的重要性,也會看多中國市場,因為巴西農民使用該公司的裝置生產大豆,這些大豆主要出口到中國市場作為豬飼料。
摸清風險敞口還意味著要找出業務的短板,然後有意降低戰略賭注或選擇不參與。例如,AgEquip 公司可能認為,面向農民的資料分析服務創新進展太慢,無法很快成為業務的高增長領域。這種對映的結果將是風險敞口的綜合圖景,明確顯示公司目前如何為股東賺錢,以及未來將如何賺錢。
制定設想方案。最初的摸底工作通常會發現幾十個風險點,但值得進行戰略討論的通常不會超過8到10個,因為這些風險點存在不確定性,而且有可能對財務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企業要確定一組嚴謹、可控的變數,並捫心自問:有哪些極端但可行的方案?(如果你想出的所有方案都不會改變決策,那麼它們就不夠極端)。根據這些情況,公司可以制定三類活動:“無悔”之舉(那些可以在高度自信的情況下做出的、適用於所有情景的舉措);選擇和對沖(減輕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抓住新出現的機遇);大賭注(為公司未來重新定位的舉措)。例如,領先的汽車製造商已經圍繞自動駕駛制定了深入的情景方案,為制定長期的專有戰略奠定了基礎;同時針對自動駕駛汽車比預期更早普及的情況,確定了選擇方案。
分配資金。這一步驟揭示了公司應在適應和復原能力方面進行的投資,並提醒領導者,保持公司復原能力是昂貴的。無悔之舉、選擇和對沖以及大賭注的分類是確定資金分配的基礎。最近,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讓一些公司相信,它們有必要重塑戰略,並大幅增加對可改變內部生產力的特定技術應用的無悔投資。大賭注往往圍繞併購展開,要麼是透過加倍投資一個有吸引力的方向來鞏固市場(如微軟收購動視暴雪),要麼是在一個全新的市場建立規模效應,希望在該市場從短線轉向長線(如亞馬遜決定透過收購全食超市成為零售雜貨業務的主要參與者)。
跟蹤訊號。在動盪加劇的時代,企業發展監測潛在干擾和機遇的能力至關重要。監控潛在干擾和機遇的能力,其中一些將來自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廣泛顛覆性技術或經濟週期的發展。其他則更多地針對特定行業,從新進入者到產品和服務的替代品,還有一些,如勞動力需求,可能是針對特定公司的。捫心自問,我們有什麼能力持續監控這些趨勢?誰是負責人,來自不同來源和支持者的關鍵點是什麼,我們如何確保這些輸入的變化能夠觸發有說服力的快速行動?這也是併購考察的關鍵所在:哪些潛在的併購可以讓貴公司調整業務並平衡整體風險?例如,在2020年疫情期間,送餐需求激增,這促使優步收購Postmates,將其核心業務從乘車擴充套件到送餐。
在我們進入動盪時代的時候,沒有任何一種干預措施可以改變公司的戰略。關鍵在於形成一種意識、實驗和執行的節奏,這將幫助公司對相互衝突的需求進行優先排序,並將資源合理分配給三大關鍵能力——預測能力、適應能力和復原能力。這種方法以行動為導向,每個制勝戰略都必須如此:它能幫助你預測哪些風險敞口最有利可圖,調整投資組合以適應變化的風險敞口,並防範可能使這些風險敞口成為負債的意外情況。這是在動盪的世界中實現增長的新公式。
杜尼根·奧基夫(Dunigan O’Keeffe)卡倫·哈里斯(Karen Harris)奧斯汀·金森(Austin Kimson)| 文  
杜尼根·奧基夫領導貝恩公司的全球戰略實踐,是貝恩公司的合夥人,常駐舊金山。卡倫·哈里斯是貝恩宏觀趨勢部門的董事總經理,也是貝恩公司合夥人,常駐紐約。奧斯汀·金森是貝恩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和副總裁,常駐達拉斯。
常敏瀟 | 譯校   李全偉 | 編輯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閱讀更多精品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