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店中店的“寄生”式擴張,到開便利店與全家、羅森搶生意,庫迪咖啡就差把店開到瑞幸裡了。
乍一看,這像是庫迪創始人陸正耀的“復仇”劇本,但最後被收割的,可能是前赴後繼的加盟商們。

庫迪“便利店“模式之困
近日,小紅書上出現不少庫迪咖啡便利店的招商軟文,聲稱招商政策超誘人,錯過就是血虧。
這源於2月13日,庫迪宣佈全面升級“觸手可及”計劃,正式殺向便利店賽道。
一時間,便利店業態被視為庫迪衝刺年底5萬家門店的“獨門秘籍”,可拳打瑞幸咖啡,腳踢全家、羅森。尤其是瑞幸,成為了爽文劇中隨時可能被逆襲的苦主。
然而,庫迪要完成開店目標,目前來看簡直是天方夜譚——現存門店數約1萬家,這意味著需要在接下來的10個月時間裡拓店4萬家,將直接反超便利店龍頭美宜佳(約3.7萬家)。
據瞭解,庫迪升級後的店型包括咖啡店(標準店、快取店)、便利店和店中店三種形態。店中店一度暫停招商,現在重啟後只與連鎖品牌合作,比如華萊士餐廳。
這次新推出的便利店,主要透過低價咖啡等熱銷品類引流,然後推銷包子、午餐盒飯和熱滷小吃等熱食產品,全時段覆蓋高頻剛需場景。
定價上,主打價效比和便利性。例如,北京一些試水的門店推出13.9元的獅子頭套餐,直接對標沙縣小吃;2.5元的鮮肉包更是碾壓便利店均價。
庫迪的邏輯很簡單:獨立咖啡店市場接近飽和,投資大、回報少,但透過“輕模式”滲透到各種下沉場景,還有機會。
庫迪首席策略官李穎波表示,庫迪將憑藉品牌、品類和數字化管理優勢,賦能便利店行業,提升單店收入。言語之外,透露出網際網路品牌顛覆傳統行業的自信。
或許庫迪的底氣來自於,便利店採用聯營模式,而非傳統的加盟模式。這種模式不收取任何加盟費或者品牌使用費,而是在門店有了一定的利潤之後,按階梯比例收取服務費。
與此同時,庫迪計劃透過 “翻牌” 非品牌便利店、夫妻店實現快速擴張,直接複用便利店貨架模式與業務構成。
在李穎波看來,中國便利店市場呈現出頭部品牌集中,但整體分散的狀態。全國30餘萬家便利店中,連鎖品牌只有十幾萬家,這意味著還有10萬家到20萬家的便利店屬於沒有品牌的便利店,為庫迪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不過,庫迪忽略了不少便利店早就在做咖啡、賣小吃的事實,並且這些便利店的咖啡價格在活動期間也能做到10元以下。比如,全家的“湃客咖啡”,羅森的“LC咖啡”以及711的現磨咖啡品牌“7cafe”。庫迪如何搶生意,還待時間檢驗。
再者,“10到20萬家沒有品牌的便利店”往往位置較偏,消費主力並非寫字樓裡愛喝咖啡的白領。就算買店,庫迪又該如何進行精細化管理,保證品質?
儘管庫迪便利店模式有別於傳統的加盟模式,即該模式下的費用應該更低,那對於此前花了大價錢,已經開店的加盟商來說,是否意味著“背刺”。如果消費者以後直接去便利店買庫迪咖啡,庫迪咖啡店的客群勢必會進一步被分流。
面對難解之題,想必庫迪的加盟商們已經哭暈在廁所了。

傳新加坡第一家庫迪倒閉
令人興奮的KPI目標背後,究竟是庫迪會把瑞幸逼得越來越緊,完成逆襲敘事?還是在虛張聲勢,吸引聯營商開店補充現金流?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比加盟商看得更真切了。
庫迪最早在2024年10月啟動“觸手可及”計劃,喊出開店5萬家的口號,但實際開店速度,反而被瑞幸遠遠甩在了身後。
窄門餐眼資料顯示,2023年,庫迪開店數達到6518家,2024年,開店數降至4153家。另據財報與窄門餐眼資料,2023年、2024年,瑞幸新開門店數量分別為8034家與接近7000家。
過去一年,庫迪還出現了“閉店潮”,部分城市門店收縮。與之伴隨的是,庫迪聯營商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庫迪咖啡“強迫賣酒”“現金流緊張”等,已有很多聯營商退場。
出海方面,繼去年底傳出“關閉在韓國兩家門店”後,近日有網友爆料,新加坡第一家庫迪、馬來西亞第一家庫迪疑似都倒閉了。
虧損,是加盟商們關店的重要原因。
庫迪透過9.9元低價策略和低門檻擴張來與頭部品牌貼身肉搏,但快速擴張導致門店密度過高,部分割槽域出現300米內多店競爭,攤薄單店收益。此外,供應鏈管理問題頻發,如原材料突然斷供,加劇加盟商經營壓力。
根據庫迪聯營商的經驗,日均出杯量低於200杯的門店很難盈利,但實際許多門店日銷量不足100杯。部分聯營商反饋,投入50萬元後無法回本,最終選擇翻牌為瑞幸。
據瞭解,庫迪的便利店加盟政策,依舊延續低門檻擴張策略,每個門店的投入預算在22萬元左右,其中包括5萬元的保證金和5萬元分期首付款,首付門檻低至10萬元。
但是,相比優惠政策,盈利能力才是加盟商考慮的核心。過往加盟商們“流血陪跑”,未來潛在聯營商們還能否一鼓作氣?
相比庫迪繼續劍走偏鋒,瑞幸熬過疲憊期後,不再盲目跟牌,每一招都在加強內功,庫迪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小。
去年,瑞幸為了減緩新店對老店的分流影響,主動降低開店速度、提升單店運營效率,同時收縮9.9補貼活動,不斷推出新品。
根據調研資訊,當前,瑞幸單店日均杯量爬坡後穩定在430杯左右,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杯單價接近14元。2024年,其單店營業利潤率已恢復至價格戰前約19.6%的平均水平,公司實現核心經營利潤10億,大超市場預期。
同時,瑞幸透過長期堅持大規模產地直採和自建烘焙工廠,使得原材料成本顯著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也低於庫迪,從而能夠為加盟商壓帶來採購成本優勢。
例如,2024年咖啡豆期價全年飆升了70%以上,而瑞幸卻宣佈 2025 年 1 月開始,加盟商從瑞幸採購的咖啡豆價格下調16.8%。這個扶持政策有利於加盟商壓降成本,縮短回本週期,鞏固競爭優勢。
品牌力塑造上,瑞幸也是完勝。透過高頻聯名營銷(如《黑神話·悟空》)、穩定的產品創新,瑞幸的核心客戶群體表現出對價格敏感度降低,對品牌粘性增強。
儘管庫迪也簽約阿根廷國家隊,請肖戰代言,但是像外掛一樣的店中店,長期低價一級模仿瑞幸爆款產品,讓品牌形象變得模糊。

庫迪到底缺不缺錢?
庫迪成立時間不長,卻早已習慣冒險——無論是發起的9.9元價格戰還是瘋狂卷規模,始終以挑戰者的身份攪局咖啡行業。
當下,庫迪和瑞幸這對咖啡雙子星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
然而,闖入便利店賽道的庫迪,正在挑戰比咖啡更兇險的戰場。要知道,便利店早已是一片紅海,能夠存活下來的品牌都不是“紙老虎”。
除了模式之困外,庫迪在便利商品上面臨的競爭也將是十分激烈的。
目前,與7-11、全家等日系便利店相比,庫迪的SKU管理有些“業餘”,其熱食僅20餘款;而全家便當品類超50種,更透過自建鮮食工廠和每週新品迭代機制,實現了商品年更新率70%。
據悉,庫迪已經開始搭建專門的便利店供應鏈體系,但其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完全建成,導致鮮食損耗率超過行業5%的平均水平。
庫迪選擇“翻牌非品牌便利店”的擴張捷徑,但中國現存20萬家夫妻店中,多數已與美宜佳、芙蓉興盛等區域龍頭繫結,庫迪的“零加盟費”誘惑,在成熟的鮮食供應鏈壁壘前,尚需檢驗。
庫迪推出便利店後,作為潛在對手的美宜佳們,是否還願意與其合作“店中店”模式,也是一個問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庫迪便利店的盈利模式、運營邏輯尚未跑通,如果倉促擴張,無疑為未來埋下一個隱患。
這方面已有先例:2024年試水的“店中店”模式因選址混亂,畫風 “潦草”,導致品牌形象崩塌,最終草草收場;2025年初推出的早餐麵點雖短暫拉昇客單價,卻因配送時效問題引發顧客投訴。
押注便利店,與其說是跨界挑戰業內巨頭,更像是庫迪在資本壓力下表現出來的一場豪賭。
近日,李穎波表示,從2024年5月開始至今,公司已經實現正向現金流即盈利,整體收入一直在穩定增加。但是,他透露,“營收來源的核心還是在服務費部分”。
2023年初,庫迪被曝獲得數億美元融資,但官方並無證實。在庫迪加盟商的盈利比例遠低於瑞幸的情況下,庫迪的現金流可能已因長期價格戰補貼而緊繃,如2024年被曝拖欠供應商貨款,內部更經歷多輪裁員。當現金流壓力越大,招商動機就越強。
庫迪不同於瑞幸“直營+聯營”的雙軌模式,而是主要採用聯營模式,這更依賴於透過向加盟商收取開店“人頭費”盈利,最終形成了揮之不去的規模擴張情節。

結語
面對瑞幸的“穩紮穩打”,庫迪的“大躍進”顯得更像一場資本遊戲,背後是想複製瑞幸、超越瑞幸的執念。
庫迪創始人陸正耀曾是瑞幸創始人,因財務造假事件飲恨出局,從創立庫迪的第一天起,與瑞幸的戰爭就開始了。
從模仿生椰拿鐵、厚乳拿鐵,到“貼臉”開店,庫迪的每一步都在“碰瓷”瑞幸。甚至曾有員工透露,庫迪內部判斷好門店的標準是:“人流量大,不算,租金低,不算,附近有瑞幸,好點位。”
但當這場戰爭從咖啡品類延伸到便利店生態時,庫迪的短板已無處遁形,正如網友所言,“你永遠不知道庫迪要怎麼折騰自己”。
商業史上從未有品牌能靠“流血擴張”建立護城河。庫迪如果不能儘快在速度與質量之間找到平衡,當資本耐心耗盡、加盟商信心崩塌之時,其5萬店的狂想,或許終將化為五彩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