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殘忍變態的飢餓實驗:36名健康人被活活餓24周,再恢復正常飲食,結果令人瞠目…

在這個追求健康生活的年代,“減肥”成為大眾最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如何減肥更健康?節食瘦身可取嗎?
相信不少曾經有過減肥經歷的人都聽說過,
當我們透過長期節食來減肥時,身體的新陳代謝會變慢,而且會導致減肥者暴飲暴食,最終體重甚至會迅速反彈、超過減肥前的重量。
這個答案最早來源於很多人都聽說過的一個故事——二戰末期一個喪心病狂的實驗“明尼蘇達飢餓實驗”。
1944年,二戰進入尾聲。戰爭的硝煙尚未散去,歐洲卻已陷入另一場危機——饑荒。在戰火肆虐的土地上,數百萬民眾因長期糧食短缺而瀕臨死亡。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活著卻陷入深淵。
一群美國科學家開始思考:當人類陷入極端飢餓時,身體和大腦會發生什麼變化?如果一個人被餓到極限,他還會是原來的自己嗎?最重要的是——當食物重新回到餐桌,他們還能迴歸正常嗎?

帶著這些疑問,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安塞爾·凱斯(Ancel Keys)博士說服美國政府,開展了人類歷史上最瘋狂、最殘忍、也是唯一一次的系統性飢餓實驗。
他們找來36名志願者進行為期一年的實驗,讓志願者忍受長達半年的飢餓狀態,直到與那些瘦弱的平民相似;
之後再重新給予定量的食物,以此瞭解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下的身體以及心理影響,以及如何進行營養恢復,怎麼給、吃多少量是合適的。

這場實驗,讓36名志願者陷入長達一年的地獄。
整個實驗過程中,受試者體重都減輕了25%以上,經歷了疲勞、極度虛弱、易怒、神經功能障礙、崩潰、暴飲暴食、自殘等等。
在這個實驗中,你或許可以窺見極端節食瘦身帶來的嚴重後果,希望可以對大家理解機體健康產生一些啟示……

  試驗開始:

歡迎來到“人間煉獄”

當時,凱斯博士在全美範圍內招募了36名健康的年輕男性他們是身體健碩、意志堅定的“精英”——最年輕的20歲,最年長的33歲,平均智商高達130(普通人均值100)。
他們大多是拒絕參戰的和平主義者;他們信奉“為科學獻身”,以為這不過是一次普通的醫學研究。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可能將是他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

聽說,最初尋找志願者非常困難,大部分健康的年輕人都在海外服役。
而在美國存在一些出於良心、內心道德因素、不願意殺害他人而拒服兵役的青年人,於是凱斯決定在他們之間尋找“小白鼠”。
他打著“你只要餓6個月,就能幫助專家找到如何處理在大規模饑荒的辦法”的說辭,在幾個月內收到了超過400人的報名。
最終挑選了其中100人進行體檢,並從中選定了36個“優秀的人”。

1944年的11月,實驗正式開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 12周正常飲食期(身體資料基準測量)


    24周飢餓試驗期(極端節食+高強度勞動)


    12周營養恢復期(觀察恢復情況)

  第一階段:

正常飲食期

最初的三個月,志願者們過得比較安逸,甚至可以說是“享受”。
他們被安排住進明尼蘇達大學體育館地下的集體宿舍,每天吃著精心安排的食物,每天攝入3200大卡的熱量,包括牛排、羊肉、蔬菜沙拉、冰淇淋等,以確保他們的身體達到並處於最佳狀態與體重。
他們的日常活動包括學習、工作、做家務、參與大學活動,同時每週還需要步行至少35公里,以保證足夠的運動量。

跑步機上的志願者
實驗期間,他們也被允許參加大學的課程。等到實驗結束的時候,他們中的 18 人完成了大學課程,少部分人甚至開始了研究生的課程。
那時的他們笑著、開著玩笑,對未來充滿期待,他們以為這場實驗只是稍微控制飲食,或許會讓他們有點餓,但絕不會想到,他們正在走向一個黑暗深淵。

  第二階段:

24周的飢餓試驗期

前三個月的“幸福時光”戛然而止:1945年2月,最煎熬的階段“半飢餓期”開始了。
志願者們的食物驟減,每天的熱量攝入直接從3200大卡砍到1570大卡,幾乎減半!
每天仍然只有兩頓飯,每週一至週六會在8點和18點僅提供兩餐,週日則會在中午提供一頓量稍大的飯菜。
食物主要是土豆、捲心菜、通心粉和全麥麵包,偶爾才能吃到一點點肉或乳製品。這種飲食模式是模擬二戰期間歐洲戰區平民的飲食——高碳水、低蛋白、極低脂肪,營養單一而匱乏。
根據實驗的目標,志願者需要每週減掉約1.1公斤,以確保在半年的時間減掉25%的體重。所以每個人得到的食物份量會根據實際進展而調整,主要透過增減麵包的形式進行。

為了控制卡路里的攝入,每週一至週六會在8點和18點僅提供兩餐,週日則會在中午提供一頓量稍大的飯菜。
與此同時,他們的運動量卻絲毫沒有減少!依舊要進行長時間的步行(每週35km)和體力活動
從這一刻起,飢餓開始吞噬他們的身體,折磨他們的精神。
他們開始消瘦、頭暈、乏力,甚至連站立都感到困難。當他們在街上經過麵包店時,常常會定定地盯著櫥窗裡的食物,久久無法挪動腳步,目光裡充滿了渴望和絕望。
最終,36名志願者中,有3人受不了折磨,提前退出試驗。但是留下來的志願者,所經歷的痛苦,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

身體的崩潰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身體開始出現可怕的變化:
他們的皮膚變得乾燥粗糙,頭髮大把脫落,牙齦潰爛,手腳浮腫;他們開始極度怕冷,就算在溫暖的房間裡,也會因為寒冷而顫抖。
此外,他們都經歷了頭暈、極度疲倦、肌肉痠痛、脫髮、協調性下降和耳鳴等症狀。
他們中的一些人被迫退出大學課程,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更多的精力和動力去參加以及集中注意力。
他們的靜息心率從55次/分鐘下降到35次/分鐘,血容量減少了10%;他們的基礎代謝率降低了40%以上,這幾乎是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拼命實施的“保命機制”,只為了維持最基本的生存。

心理的崩潰

然而,比起身體的衰弱,心理上的變化才是最可怕的。他們變得極端抑鬱、焦躁、憤怒。
有的志願者整天情緒低落,甚至無法正常交流。有的人徹夜失眠,甚至出現了幻覺。
食物成了他們的全部,他們開始對食物產生近乎瘋狂的執念。
他們會用水稀釋食物,慢慢地、一點一點地舔食,試圖讓食物的味道停留更久。他們開始收集菜譜和食物照片,甚至有人盯著一張食物圖片看兩個小時,就像在凝視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有的志願者開始自殘。其中一位志願者,在一次情緒崩潰後,竟然用斧頭砍斷了自己三根手指!
他事後解釋說:“我不知道自己當時是怎麼想的,我只是覺得,一定要做點什麼。”
還有一位志願者做了一個噩夢,夢到自己吃人肉。夢醒後,他徹底崩潰,衝出實驗室,瘋狂地吞食冰淇淋和奶昔,直到被發現送回。

有的人甚至會花很長的時間去品嚐一小口的食物,也有人“畫餅充飢”——不斷收集食譜。
在“半飢餓”階段快結束的時候,這些受試者已經與剛開始大不相同,面部和腹部凹陷、肋骨突出、腿,腳踝和麵部腫脹。

  12周營養恢復期:

飢餓的陰影仍未散去

1945年7月底,喪心病狂的“半飢餓”階段終於結束,志願者正式進入為期12周的“康復期”。
飢餓的折磨已經過去,志願者的情緒開始趨於穩定,他們的社交能力也逐漸恢復,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事實並非如此——儘管他們已經可以自由進食,但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卻遠未真正康復。
在康復期間,受試者被隨機分成四組,分別允許額外攝入400、800、1200或1600 千卡的食物。在8周限制結束之後,便可以“肆無忌憚”無限制地攝入。
令人吃驚的是,在放開限制後的前兩週,一些人每天可以攝入7,000-10,000大卡,有時甚至可以達到11,500大卡!
他們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吃飽了”,卻發現飢餓感依舊如影隨形。“我吃了一大頓飯,可我還是好餓!” 幾乎所有志願者都這樣描述自己恢復期的經歷。

有人每天三頓正餐之外,還要在上午、下午、晚上不斷加餐卻仍然感覺不到滿足。
他們不停地進食,食物彷彿成了唯一能帶來安慰的東西。更有甚者,有人因為暴食過度導致嘔吐,不得不被送入急診室。
凱斯博士最初希望他們能按照“正常”的卡路里攝入恢復體重,但他很快發現,這些志願者的身體已經無法靠普通飲食恢復,他們必須攝入至少4000大卡,才能讓身體慢慢恢復正常的運作。
然而,即便他們的體重增長了,身體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凱斯博士發現,志願者們重新恢復進食後身體會優先增加脂肪。恢復到原始體重的時候,體脂率是當時的140%。
實驗前的肌肉和脂肪比例被徹底打破,恢復期的體重雖然增加,但他們的身體更傾向於囤積脂肪,而不是重建肌肉。
實驗結束8個月後,大多數志願者表示自己的飲食習慣終於趨於正常,但仍有一部分人深陷暴食的困擾。有的人花了大約3年的時間才完全治癒他與食物的關係。
實驗到這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非人道的實驗也在之後被禁止。
在結束近60年後,研究人員又採訪了其中部分受試者,他們依然能夠準確地回憶起實驗過程中的許多身體和心理狀況。

部分志願者老年時代重聚合影

不過幸運的是,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得益於持續且充足的營養補充,最終沒有留下任何永久性的傷害。

  試驗結論: 

節食的嚴重後果

明尼蘇達飢餓試驗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對長期節食影響的系統研究,揭示了極端飲食控制對身體和心理的深遠傷害。
試驗最終得出了以下結論:
1、節食確實會減輕體重,但同時也會導致肌肉和脂肪的大量流失。志願者的平均體重下降25%,其中體脂減少70%,肌肉減少40%。
2、節食後的反彈不可避免,甚至比試驗前更重。在恢復期的前三個月,志願者的體重迅速增加,比試驗前還重了10%。
3、節食後的“新體重”主要由脂肪組成,而非肌肉。這意味著節食後暴食,身體補償的往往是脂肪,而不是肌肉,這正是“越減越肥”的真正原因。
4、即使體重恢復正常,體脂含量仍高於試驗前。試驗結束8個月後,志願者的體重大致迴歸正常,但他們的體脂比例卻達到了試驗前的1.4倍,這意味著他們變得更容易囤積脂肪。
5、身體擁有“體重記憶錨點”,會努力迴歸原始體重。試驗表明,短期節食或暴食不會永久改變體重,但會極大地改變身體的脂肪儲存機制,讓減肥變得更加困難。
這場試驗不僅改變了志願者們的身體,也永久改變了他們的心理。他們對食物的執念沒有因為試驗的結束而消失,反而持續了數年之久。
他們仍然會囤積食物,害怕再度捱餓。有些人甚至會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仍然感受到深深的焦慮,生怕哪一天食物會再次消失。
一位志願者說:“我無法透過填飽肚子來滿足對食物的渴望。”
另一位則形容道:“那是一種深不見底的空洞,我只能不斷地往裡面填東西,試圖填滿一整年的飢餓。”

  節食不是解法,  

身體比你想象得更聰明

明尼蘇達飢餓試驗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極端節食不僅難以維持,還會帶來難以逆轉的後果。
當你刻意壓制自己的食慾,身體會反擊。
當你限制熱量攝入時,身體會降低基礎代謝、減少能量消耗,讓你進入“節能模式”。而一旦你恢復正常飲食,身體會優先儲存脂肪,以防未來再次經歷饑荒。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減肥後反而比以前更胖,甚至更難控制自己的食慾。
你的身體比你想象的更聰明,它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而極端節食,只是在和自己的生物本能做一場註定失敗的對抗。
減肥不是讓自己“餓”,而是找到一種健康、可持續的飲食方式。
最後問問大家:你對節食減肥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好文推薦

圖片及資訊來源非註明原創均來自網路,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絡留言,會立即刪除。
宣告:本公眾號釋出的文章和圖片等出於為公眾傳播有益資訊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完全真實性,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其他媒體、網路或個人非獲授權不可使用本公眾號的內容,違者需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本公眾號不對文中出現的所有第三方廣告,以及釋出的所有廣告負有任何責任。
Sources of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All non-watermarked or specified are from the Internet
Disclaimer: The articles and pictures published on this official account are for the purpose of disseminating beneficial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and do not mean agreeing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ing the complet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 and do not make any guarantees about their scientificity and seriousness. Other media, networks or individuals are not allowed to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official account without authorisation, and those who violate it shall bear legal responsibilities such as copyright. This official account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ll third-party advertisements appearing in the article, as well as all advertisements publish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