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曾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里程碑產品,在這兩年興起的 AI 浪潮中,微信很少會被納入討論,但微信也在悄悄進行一些嘗試,在接入 DeepSeek 之前,微信已經嘗試將 AI 智慧摺疊在搜尋框裡。張小龍曾在 2019 年的微信公開課上表示,希望透過產品分析他的價值觀。雖然近年張小龍已經幾乎沒有公開發聲,但據 APPSO 和多位微信員工交流中得知,即便是微信很小的功能改動,張小龍依然會親自稽核。因此我們相信,這次微信接入 DeepSeek 一定程度上依然能反映微信和張小龍的產品價值觀。這背後有不少問題值得聊聊。用社交重塑 AI,而非 AI 改造社交業界一直在尋找大模型的 PMF 「Product Market Fit,產品和市場達到最佳的契合點),以至於湧現各種 AI +xx,所有事情似乎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次。這未必是唯一正確的路徑,微信告訴 APPSO ,搜尋場景接入大模型,是為了提升搜尋的智慧化和精準度,如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搜尋意圖,分析和處理複雜的查詢內容等,根據使用者需求在搜尋場景中接入了包括混元、DeepSeek在內的大模型。我們認為擁有中國最大關係鏈條的微信,是在用社交重塑 AI 的落地場景。APPSO 在實測提到,使用者無需跳出微信,即可完成「提問-獲取答案-社交分享」全流程,滿足即時性需求(如旅行攻略、工作資料查詢後直接分享給好友)。這對微信內容生態是一個很大利好,可以大大啟用歷史內容,2000 多萬公眾號的舊文可以透過 AI 搜尋推薦重新在社交鏈中流通,甚至開啟公眾號生態的第二春。公眾號這個中文網際網路生態優質內容最為集中的平臺,對近 14 億使用者來說無需學習就能享受 AI 的紅利,這可能覆蓋面最大的科技普惠。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是微信需要 DeepSeek,而是 DeepSeek 需要微信。
沒有 DeepSeek,微信還是國民級應用。微信接入 DeepSeek後,DeepSeek 就產生了質變,真就可以暢想國運級 AI 的藍圖。
張小龍把微信的源動力總結為兩點:
1. 做成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性產品。
2. 幫助創造者體現價值。
沒有過時。
AI 時代的連線一切目前微信接入 DeepSeek 的合作其實還比較淺層,未來如果實現檢索增強生成(RAG)與微信內容的結合,AI 搜尋將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連線使用者與生態的「神經中樞」。微信可能進化成「場景化 AGI」,例如搜尋「季度財報模板」直接跳轉騰訊文件智慧生成,基於小程式、影片號、微信小店等模組還能孕育出大量的可能。微信獨有的「資料-服務-社交」閉環能力,讓 AI 有可能同時呼叫:公眾號專業內容(文獻檢索)小程式服務介面(酒店預訂)影片號場景化展示(產品測評)社群關係鏈(裂變傳播)這與張小龍的「系統思維」很相似,技術必須服務於生態整體,而非割裂為獨立功能。微信目標是做一個連線世界的工具,從而自發生長出一個系統。這是微信「連線一切」願景在 AI 時代的延續 。AI 殺手級應用可能不是 AI native去年包括 AI 六小龍在內的大模型公司創始人,但凡接受採訪都有極大機率被問到同一個問題:AI 時代的殺手級應用什麼時候來?因為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一家公司或一個產品驗證了在 C 端的商業模式,哪怕是 DeepSeek 豆包 kimi 月活也只是幾千萬,智譜 、零一萬物、百川智慧有很多一部分營收還是來自 B 端。但「超級入口+超強模型」的王炸組合,可能開闢一種新的模式。當價格戰從單純讓利轉向系統性成本最佳化,更低的推理成本和億級的使用者群,能讓更多個體和企業低成本入場快速試錯,一人公司或許會變得更加普遍。
以前 AI 是工具箱裡的錘子,現在它變成了建造整座房子的腳手架。這大量 C 端場景的功能被 AI 產品化後,AI 殺手級應用可能就會誕生,這些應用可能不是因為 AI 而誕生,並非 AI native,但卻能創造一個全新的應用生態,但那時應用的概念也不存在。AI 分身在灰測的討論中,一些使用者提到微信是否會用朋友圈和聊天記錄作為 AI 語料,甚至用 DS 做一個 AI 好友放在聊天列表裡。雖然微信回應明確,AI 搜尋僅整合公眾號及網際網路其他公開資訊,不會使用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和相關隱私資訊,但我卻萌生出一個念頭——我們或許能擁有一個 AI 分身賬號。現在數字主播已經能零失誤播新聞,但這還不是真正的數字分身。尼葛洛龐帝曾說,「資訊 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微信事實上已經形成一個線上的中國社會。拋開資料隱私等合規問題,微信是最有可能塑造一個 AI 數字分身的,畢竟這裡匯聚了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大量數字資產。如果微信推出一個 AI 分身 ID,微信不再只是社交工具,而會進化為「意識工具」,成為使用者數字人格的載體,這也是「讓產品成為器官延伸」更終極的形態。「ID 即人」是微信的底層邏輯,但將 ID 從符號系統升級為意識系統。AI 分身或將重新定義社交的本質——從資訊傳遞升維為意識共振。
對六小龍們的影響從春節前夕至今,中國AI領域六小龍(智譜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慧、階躍星辰、零一萬物)受到的影響可能是最直接的。今天 MiniMax 和階躍星辰已經開始陸續接入 DeepSeek ,其他家可能也正在準備或內部討論中。除了 DeepSeek 崛起,六小龍還必須應對大廠的夾擊。除了騰訊微信意外的快速跟進,位元組 CEO 梁汝波在內部大會中反思要快速跟進,提出 2025 年三大發展重點:追求 「智慧」 上限。探索新的互動。加強規模效應。不過這幾家大模型公司背後多少都有大廠的身影,說不定下一個王炸組合就會在他們之中誕生。今年這些大模型創業公司,很有可能會加快放棄通用賽道,轉向「垂直場景深挖、技術長板極致化、生態位卡位」的生存策略。2025 年最劇烈的洗牌將發生在兩個行業, AI 和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