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貨訂單飆升?商家被逼急了!這些人卻靠薅運費險年入百萬

編者按
運費險,原是一項為消費者提供退貨保障的服務,卻在某些人的手中變成了一種可以巧妙利用的“資源”。他們透過虛構交易、頻繁退貨等手段,一次次地發起看似合法的運費險理賠,甚至將薅運費險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而他們的操作往往高度隱秘,不需要透露真實的個人資訊,就能完成一系列複雜的交易流程。有人靠此能輕鬆年賺數百萬元,但其實這背後也隱藏著更大的風險。
來源|鳳凰網《風暴眼》
01
快遞倉庫也參與薅運費險
看著那一串串相似的收穫地址,王銘的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他萬萬沒想到,倉庫裡堆積如山的一千多件快遞,竟然全都是薅運費險的產物。
在電商平臺上賣寵物用品的王銘於今年4月注意到一個不尋常的現象:店鋪的退貨率正在悄然上升。原先,他的店鋪每賣出一百單可能只有一單會退貨,但突然間,退貨的訂單飆升到了十幾單。
當他檢視退貨地址時,卻發現它們都位於廣州均禾街道新石路崗埔大道附近,只是後面的具體位置略有不同。而當他嘗試著給這些退貨人打電話時,要麼是無人接聽,要麼是空號,王銘這時才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那些專門薅運費險的人盯上了。
運費險本是為了解決網購過程中因退換貨而產生的運費糾紛,以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然而,這卻成了不少人眼中的“肥肉”。
由於 “退貨運費險”基本沒有實質性的核保、核賠環節,因此,是否理賠全憑買家意願,有人便利用運費險的規則漏洞,透過下單再退貨的方式賺取退貨快遞費與運費險賠償之間的差價,甚至發展出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
“如果是省內退貨,運費險會賠付8塊,但假如買家和快遞長期合作且單量比較大,那麼實際運費可能僅僅支付2塊就夠了,這樣薅一單羊毛就能賺到6塊錢,”王銘解釋道。
但這對於商家來說,隨著退貨訂單增多,不僅會白白搭上運費、包裝費、購買運費險的費用,更為關鍵的是,購買運費險的成本也會隨之上漲。以王銘的店鋪為例,運費險的購買成本已經從過去每單三四毛錢上漲到了七八毛錢。
一些商家的情況甚至更糟。拿賣日用百貨的商家劉俊來說,從上個月開始,每月疑似薅運費險的訂單就有200多單,這導致他的運費險價格已經由每單0.4元漲到了每單1.3元。按照他店鋪每個月1.5萬的訂單量來計算,僅這一項成本就增加了13500元。
王銘決定採取行動,他和劉俊按照地址去找“薅羊毛”的人討個說法。但當趕到現場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讓兩人大吃一驚。這裡居然是一個快遞中轉倉庫。
只見快遞員成麻袋地送來快遞,倉庫的工作人員則一件件地掏出貨物。他們對著退貨單,再將退貨地址一一貼在原本的包裹上。整個過程如同機械般重複,甚至連看都不看一眼包裹裡的物品。
但面對王銘的質詢,倉庫老闆卻顯得異常鎮定,彷彿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面。他堅稱自己只是幫人代收發貨,對於背後的合作人,他不知情。“老闆解釋說,他只是在線上與合作人溝通,從未見過面,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
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倉庫老闆同意賠償兩人三千元。但在溝透過程中,王銘瞥見該老闆在一個十幾個人的溝通群裡,提醒成員注意防範可能被找上門的風險,這讓他更加確信,薅運費險已經成了一個遍佈全國的產業鏈。
02
年收入輕鬆過百萬
王銘的懷疑並非空穴來風,所謂的倉庫老闆也只是整個薅羊毛產業鏈其中的一環。在這條隱秘而複雜的鏈條背後,還隱藏著“料商”、“指令碼開發方”、“代幣公司”等眾多角色,他們如同影子一般,在電商的世界裡悄無聲息地編織著一張巨大的網,企圖將更多的人網羅其中,共同打造這個灰色的利益網路。
鳳凰網《風暴眼》拿到的一份“招商”資料顯示,“薅運費險”被包裝成一個新興專案、新風口,以此吸引合作伙伴的加入。“商機往往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誕生,瘋狂退貨也能賺錢”,招商方宣稱。
而這個在宣傳資料裡連名字都沒有透露的招商公司,自稱是申通、韻達的代理,實力雄厚。“我們在全國各地都有合作的快遞或者物流網點”,該公司工作人員表示。
這也讓薅運費險的羊毛有了可能——通常情況下,個人退貨寄快遞的費用在8-15元之間,保險公司在賠付買家運費的時候也會參考這一標準。然而,假如由倉庫和快遞驛站來大批次操作退貨的話,寄快遞的費用可以大幅降低,而薅羊毛的利潤就來源於運費險賠付金額與實際快遞費用之間的差價。
招商方公司在招募合作物件時無門檻限制,“會用電腦就行”,而且也只需負責拍貨和退貨,而那些煩瑣的收貨、回寄等環節,則全部由公司負責處理。
招商方表示,一個人一天幾小時能操作400單,可24小時操作,且公司在雲南、貴州、四川、廣州、安徽、河北等地已經建立了多個工作室,正大規模地開展這一業務。對於想考察、學習、模仿的合作商,甚至可以安排實地考察。
但當鳳凰網《風暴眼》提出上門考察時,卻被拒絕了。“不可能一上來就讓你實地考察,還要你自己先操作一段時間,後面等你真想擴大規模做工作室了,可以來參觀”。
這條產業鏈中的技術支柱便是可以批次化的下單指令碼。招商方提供了一個名為“晶鑫科技”的軟體,但想要進入這個平臺進行操作,並不能繫結銀行卡支付,而是需要先將資金轉賬到一個名為“合肥城聯物流有限公司”的公司賬戶。大約十分鐘之後,使用者的賬戶裡會出現與轉賬金額等額的代幣。
有了代幣便可向“料商”購買token號,所謂token號簡單來說就是電商平臺的使用者資訊,匯入軟體後,便可以開始下單。根據設定,軟體會自動抓取符合條件的商品。
“晶鑫科技”指令碼第一個月免費,但從第二個月開始,每月需要支付500元的費用。而每成功一單,上述招商公司會從中扣取5元的快遞費,“如果訂單量多,可以給予一定的扶持優惠”,該公司工作人員表示。而這只是成本之一,向“料商”購買token號,每個成本為3元,每個賬號可以用來下兩單。除此之外,每單代幣公司還會額外扣除大約1元的手續費。
這也意味著,每薅一單運費險的成本就在7.5元,但招商方聲稱,即便扣除這些成本,每成功薅一單所能獲得的利潤仍然在3-5元之間。“有工作室每天能薅3000單”,以此來計算,年收入輕鬆超過300萬元。
如果要提現,對方提供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提現到銀行卡,另一種是提現到數字貨幣錢包,“如果後期金額比較多的話,資金往來最好用數字貨幣錢包,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風險”。
這條見不得光的產業鏈,看似已經構建得相當穩固與安全,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如同精密的齒輪般咬合運作,順暢無阻。但其實背後可能潛藏著更為複雜的風險。
03
背後可能是更大的資金盤
“薅羊毛”,這一行為,表面上只是利用了平臺的規則漏洞,實則在法律與道德的模糊界限間徘徊,每一步都暗藏著法律風險。
在光鮮亮麗的宣傳背後,連對方也在招商資料中承認,薅運費險套利行為,從嚴格意義上解讀,就是一種騙保行為。但他們將這些行為包裝成灰色產業,聲稱只要掌握了規避風險的技巧,就能在法律的邊緣遊刃有餘。
在他們的操作模式下,整個套利過程被設計得極為隱秘。不需要透露任何個人資訊即可完成下單、退貨等一系列操作。即便是和對方以及“料商”進行溝通,他們也要求不要使用微信,而是選擇了一款名為“泡泡”的軟體進行聯絡,理由是“那裡更安全”。
鳳凰網《風暴眼》在上述公司人員的指導下一共下了四單,商品價格都在20元左右,目前物流資訊尚未更新,但根據軟體顯示,其中三單的每單預計賠付金額為11元,而另外一單則預計賠付13元。而系統上顯示的收件人、手機號都是完全陌生的,收貨的地址也遠在甘肅省金塔縣的某個偏僻角落。
但這並不能完全規避法律上的風險。
北京嘉濰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向鳳凰網《風暴眼》表示,透過虛構交易並頻繁退貨騙取運費險理賠的行為屬於違法行為,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針對單位進行保險詐騙,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構成保險詐騙罪。
但面對這種行為,商家們卻顯得束手無策,他們缺乏有效的手段來解決這種騙保行為,只能被動去應對。有的商家選擇直接禁止特定區域的購物,如王銘就禁止了新石路崗埔大道(地名核實一下)附近的使用者下單;有的商家如劉俊所做的那樣則選擇關閉了運費險,儘管他們知道這可能會對訂單量產生一定的影響。
這些措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商家透露,即便是王銘和劉俊找上門的那家中轉倉庫,依然在替羊毛黨收發快遞。“一家薅不了,再換另一家,能額外賺一筆錢,他們怎會不樂意?”
而那些隱身幕後,組建起龐大“薅運費險”產業鏈的神秘公司,其目標可能遠不止於簡單地收割商家。冰山之下,隱藏著更為龐大和複雜的資金盤。
孟濤曾在去年踏入了“薅運費險”的陷阱。當時對方聲稱是在幫助電商平臺刷資料,但整個流程與“薅運費險”如出一轍,孟濤初時以為這是一個能夠輕鬆獲利的機會,然而,事實卻遠比他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從2023年6月入局,孟濤的“薅運費險”之旅一度很順利,每天可以處理幾十到數百單不等,每月輕鬆能賺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他沉浸在這種輕鬆獲利的喜悅中,但當年的11月26日,一個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這一切的平靜——用於下單的指令碼突然無法打開了,而曾經向他推廣的工作人員也聯絡不上了。
這意味著,他還有近半個月累計的10萬多元訂單無法提取,據他了解,有的人損失了數百萬元。而他加入了一個維權群,群裡的受害者們加起來損失的金額達到了數億元之巨。
這讓孟濤意識到,這背後很可能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資金盤。他們先以小額利潤為誘餌,讓人嚐到甜頭並投入更多資金,然後便開始瘋狂收割。“就像殺豬盤一樣,前期要把豬養肥,然後再殺”,他苦澀地形容自己的遭遇。
左手薅商家羊毛,右手割合作伙伴韭菜,這些神秘公司利用人們的貪婪心理和對輕鬆獲利的渴望,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的陷阱。而當這些陷阱被揭開時,留下的往往是一地雞毛和無數受害者的血淚。
(文中王銘、劉俊、孟濤為化名)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