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里根活著,會怎麼對付康奈爾的罷工?

今天(2024年8月19日)是康奈爾大學新生進校的日子,可是學校與工會的談判破裂,工人罷工。工會是UAW, 字面上看是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但是勢力強大,也代表其他工人和工種。康奈爾罷工的很多屬服務工人,包括餐廳工人等。
從學校發給學生和家長的郵件看,學校上個禮拜四提出了一項“歷史性工資增長提議”,並在談判中引入了生活成本調整的因素,“除了普通工資增長外,還保護所有談判單位成員免受未來高通脹的影響。大學向UAW員工提出了四年內工資複合增長17.5%的提議,並改變了晉升時間,使工資最低的員工立即獲得10.3%的工資增長。此外,還有上週五資訊中提到的關於健康和個人假期、休假以及健康與安全方面的改善。”
工會趁著學生開學需要吃飯的時候來罷工,無非是多一點談判籌碼。不過,再怎麼緊要的工作人員,都可以被取代。這事最典型的例子,是80年代裡根的做法。那時候,美國的航空管制工作人員發動罷工。空管人員都屬聯邦僱員,他們入職要求就是不可以透過罷工這種手段要挾政府。任何機場沒有空管人員,飛機都無法起飛。他們罷工,會使得整個航空系統停擺,這是何等大的籌碼,換誰不怕三分?換了個軟弱的總統,估計改變法律也不會得罪這麼強大的工會。該工會過去還是支援里根上臺的。不過里根毫不畏懼,押上了自己的前途和他們豪賭。
1981年8月3日上午7點,工會宣佈罷工。上午10點55分,里根在一份宣告中稱:“讓我讀一下每位僱員在接受工作時都會宣誓的莊嚴誓言:‘我不參加任何針對美國政府或其任何機構的罷工,並且在我擔任美國政府或其任何機構的僱員期間不會參加此類罷工。’“然後他要求其餘仍在罷工的人在48小時內返回工作,否則將被解僱。 在工會不服從聯邦法院關於結束罷工和返回工作的禁令後,一名聯邦法官裁定包括空管工會(PATCO)主席羅伯特·波利在內的工會領導人藐視法庭,並命令工會支付10萬美元的罰款,並命令某些指定成員因其成員罷工而每天支付1000美元的罰款。8月5日,在工人拒絕返回工作後,里根政府真的解僱了無視命令的11,345名正在罷工的空中交通管制員,並終身禁止他們擔任聯邦公務員。這是大手筆。此後,聯邦航空管理部門面臨著艱鉅的任務,僱用和培訓新管制員。最終,空管人員工會於1981年10月22日被取消認證。工會輸得很慘。
一個手頭有籌碼的人,也不要過於依仗。這事有點像拔河,大家都面紅脖子粗,如果一方突然決定放手,另一方興許會人仰馬翻。
如果有里根這樣的人活著,在任,康奈爾食堂工人罷工,估計眼睛都不眨都全部給解僱了,要知道。在一個機會缺乏的大學城,找人還不輕而易舉?經過疫情的折騰,所有大學都學會了如何適應員工突然減少,卻能保持服務的做法。那時候很多“緊要工人”(essential worker)無法來上班,學校也頂過來了。

不過事情沒這麼簡單。說到這裡,需要插入一個分割線了。如果問題到此結束,那咱就是用吃麵粉的命,給賣白粉的操心。


康奈爾罷工,一開始讓我想到里根的全部炒掉的做法。我想這個或許是好辦法。重新來過還可能有開源節流的機會。但我細看了一下康奈爾的信件之後,看法又有了點調整。
為什麼康奈爾和工會談不攏?康奈爾給學生的來信中稱:工會總在提康奈爾坐擁100億美元的捐贈基金,卻剝削工人,不加薪。康奈爾辯稱,絕大多數捐贈基金受捐贈者協議的限制,只能用於禮物協議中指定的用途。大學每年從捐贈基金中提取的金額也受紐約州法律限制,用於如經濟援助和其他學生支援、設施維護和升級、學術專案和研究活動等支出。在2023財年,捐贈基金為這些型別的支出提供了3.86億美元。此時學校話鋒一轉,就是這話讓我態度來了個大轉彎:
“否則這些資金將不得不來自學費和住宿餐飲費用等來源。 康奈爾在招生中採用‘需盲政策’,並承諾滿足所有選擇就讀康奈爾的學生的全部需求。隨著我們繼續努力讓康奈爾教育對紐約州及全國更多學生和家庭更具可負擔性,我們不能簡單地透過大幅提高學費來覆蓋成本。
喂,等一等,你在員工頭上省的錢,真給學生減負了嗎?
還有臉暗示如果再給員工加薪就會導致學生學雜費上升。他們的學雜費等已經高達95000美元/年。已經是全美幾乎最高的了。而且他們的獎學金,是所有藤校中最吝嗇的。他們甚至把外部獎學金充作自己的獎學金,做成package 給學生。所謂根據家庭狀況,也是各種荒謬操作。
我對工會沒什麼好感。不過又感覺,發這種信件給學生和家長,是希望藉助家長施壓罷工者,將其釘在恥辱柱上。呵呵,家長怎麼可能相信,學校會把從工人頭上壓榨的錢,省出來給學生?絕對不可能。
你要相信,一個去狠命壓榨學生家庭的學校,怎麼可能對自己的員工多好?反過來也一樣,對員工狠命壓榨的學校,能對學生又多好?就好比一個家庭,對父母對子女都敷衍的人,能對其他人好到哪裡去?
咱們頂多也是一把小韭菜,替你鐮刀著想幹啥。
美國大學裡的效率極為低下。可能大家都知道,美國很多大學比很多國家都富裕。可是據說芝加哥大學這樣的牛校竟然負債累累。怎麼回事?芝加哥大學為了排名,搞了很多花哨但在經濟上不合理的專案。另外美國高校人浮於事,鋪張浪費,效率低下得讓人瞠目結舌。很多大學就是一大鍋飯。
既然是大集體,誰也不想得罪人而自己遭殃,反正都不是哪一個私人的錢。大家都閉著眼睛鬧,互相瞪著,看誰先眨眼睛。
其他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