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華爾街 下班
我最早聽說《我從達爾文那裡學到的投資知識》是在2023年的春天,當時,我和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傳奇編輯邁爾斯·湯普森先生,探討《制勝投資:微米革財富密碼》的英文版事宜,他向我推薦了這本書,並表示這是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在伯克希爾股東會期間重點推薦的價值投資新書。
眾所周知,巴菲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他的老師、價值投資奠基人格雷厄姆則在此創立並長期教授價值投資課程,能受到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隆重推薦,此書自然不同凡響。
起初,我更多地被該書書名所吸引。一年多之後,有幸被邀請為其中文版作序,才得以通讀全書,搞明白此書是出自一個熱衷於進化論與生物學的明星基金經理之手,他在新興市場國家印度進行價值投資,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書中,他以生物學的理論與現象為引子,分析投資與生物界驚人一致的規律,並總結長期投資制勝的經驗。
這本書每一章以《物種起源》和巴菲特股東信中的一句話為引,行文交叉於生物學與投資學之間,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並在每章結尾配有精闢的總結。
我雖不是生物學家,但也是央視紀錄頻道的忠實粉絲,近年則痴迷於各種動物的小影片,素來秉信企業界與動物界的本質是相通的,自然對此書愛不釋手。
我吃驚的是,這本書除了好玩之外,其投資學角度也十分經典,令我這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畢業,工作始於波士頓諮詢公司,後進入華爾街,長期做伯克希爾股東,在中國從事10年價值投資的金融人士頗有感觸。
本書確是一部教授讀者,尤其是喜歡生物和價值投資的讀者,如何在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踐行價值投資,實現超額收益的上乘之作。
究其緣由,西方經典的價投作品,均以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為背景,即使偶有涉及中國,也是研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對A股價投的指導意義有限。
因此,這本書是國內少有的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講述價值投資的經典之作。

首先,讓我們稍停片刻,梳理一下這本書的來龍去脈。
本書作者普拉克·普拉薩德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在攻讀工商管理碩士之後,他於1992年加入麥肯錫公司,6年後又加入美國知名投資機構華平投資,並擔任該公司的印度聯席主管。
2007年,普拉薩德創立了一家名叫那爛陀資本的投資公司(又是一個有趣的名字!)。在15年多的時間裡,那爛陀的首隻基金即實現了年化複利收益率20.3%(扣除費用後),比孟買敏感30指數和中型股票指數年均高出 10.3%。
顯然,作者不僅僅是跟著印度市場大盤乘勢上揚,而是自己“有貨”,並經歷了兩輪經濟週期的考驗(一般週期7~9年),15年間的投資回報倍數高達15。
那爛陀主要為美國大學捐贈基金、美國與歐洲的家族辦公室等管理投資在印度證券市場的基金,規模達50多億美元,是印度大型股權基金之一。
於本書而言,更重要的是,普拉薩德喜歡在每年的致股東信中,引用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內容與進化論、生物學的例子,這也是本書的起源。
其次,印度股市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與A股相比是什麼關係?
先給大家做一下科普,介紹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第二大經濟體的印度,其資本市場發展程度、經濟規模,與中國相比的情況。
截至2024年11月,以美元計,美國資本市場總市值大約是60萬億,中國大陸約是10萬億,中國香港是5.6萬億,印度則是4.7萬億,因此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的市值約是印度的兩倍。
就GDP而言,2023年印度的名義GDP,大約是中國的五分之一。因此,印度的資本化率(資本市場市值與名義GDP之比)是中國的2.5倍,資本市場發展水平與證券化程度較高。
在過去20年裡,孟買敏感30指數從2003年12月的約5100點,漲到2024年12月的82000多點,年化收益率達到14.9%,其間除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疫情之外,沒有巨幅波動,基本實現了國內目前所期望見到的“慢牛”股市。而同期上證指數從1470多點漲到3400多點,年化收益率僅為4.3%,其間每隔3~4年就會有一次重大的“股災”。
因此,儘管印度的GDP規模與實體經濟較中國仍有很大差距,但在資本市場的發展上,印度對中國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此外,印度股市在不少方面與中國類同,呈現了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的典型特徵。
普拉薩德在書中寫道:“在自然界中,訊號的‘傳送者’總是試圖影響訊號‘接收者’的行為。”例如,小體形雄性綠蛙模仿大體形雄性同類的低沉叫聲,來吸引雌性同類。
書中記述了在英國實現了長達28年的年化收益率19.5%的投資明星安東尼·博爾頓,在中國投資卻慘遭滑鐵盧,原因是他相信了一些“不誠實”資訊。
普拉薩德客觀地指出:“印度在這方面與中國沒有什麼不同。”與此關聯的一個共同點,是上市公司質量與管理層職業素養堪憂。他強調,小心提防三類企業:罪犯、騙子和大忽悠。
對於A股投資者,想必大家看到這幾個字眼兒頗有共鳴。他明確表示,“印度資本市場充斥著各種偷奸耍滑的‘企業的推薦人’(印度對最大股東或控股股東的常用說法)”,絕對不能投資他們的企業。

最後,這本書是價值投資的經典作品,還是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一本“小兒科”炒股聖經?
答案顯然是前者。此書每一章的小結言簡意賅、鞭闢入理,基本上彙集了每一章的要義。
其他部分則是沉浸在幾千萬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生物進化與經典投資故事,以及措辭幽默,甚至有些辛辣的分析。
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我不得不認同作者的絕大多數觀點。
例如,他說那爛陀投資的第一步,就是規避較大的風險,學會拒絕投資,確保不虧錢。在生物界,就是“始終把生存放在第一位”,這是一條鐵律。
用大白話,就是“先比誰活得長,再比誰活得好”。
難道這不是絕大部分所謂“投資聖經”所忽視的嗎?本書的第一章,也是整個第一部分,就是講述如何避免和拒絕這些投資“陷阱”,包括但不限於騙子企業家、轉型風口中“飛起來的豬”、高負債企業、併購狂人,以及不能公平對待所有利益相關方的企業所有者(就這點我曾專門撰文《為什麼投資A股,實控人至關重要》)。
而且,投資不正需要一個最關鍵、簡單且易於衡量的標準嗎?就像西伯利亞的生物學家,對野生銀狐的單一家養馴化特徵進行長期跟蹤比較一樣。在那爛陀,這個指標是已動用資本回報率(ROCE),而且是比較分析歷史10年,甚至20年的實際ROCE。
我很欽佩普拉薩德披露了那爛陀選擇、考評投資企業的這項單一指標,雖然不少領先基金都有自己的最重要指標,但往往對其語焉不詳。
又例如,有機生命體雖然高度複雜,但並不脆弱,儘管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產生了持續的內部突變,卻得以存活幾億年。這得益於生命多個層次的“穩定性”,就像企業持續的高ROCE、低負債或零債務、穩定的管理層、“僅經過精心算計”的收購、多元化的客戶、緩慢變化的行業等等。
而這一切是不夠的,它只是描述了企業標的特徵,缺的就是千載難逢的折價入股的機遇。因此,那爛陀只在價格極具吸引力的時候才會投資,這一點與經典的價值投資理論如出一轍。
那爛陀不僅業績出色,更重要的是,他們做“企業的永久所有者”的標籤,令人將其與長期持有投資的巴菲特歸為一類,甚至相提並論。
達爾文認為,一個生物如果比同類有一點點優勢,例如跑得快,只要假以時日,這種優勢特徵,會最終傳遍整個種群,這也是進化論的基礎。
這就是生物界的“複利”,最終透過“微進化”,實現“宏進化”。(就這一點而言,難道不與拙見“微小的米粒,可以實現財富的革命”異曲同工嗎?)
但是,那爛陀則更為激進,強調了“永不退出”,即如果企業的經營一直良好,無論在什麼價位,他們都不會退出(當然,當發現投資錯誤,他們也會退出),其基本的依據是,1955年的財富500強企業中,有40%~45% 在60年後依然經營良好。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都是那些“不亂賣”的人,巴菲特的“永久持有優秀的股票”,就是有力的證明。
永久持有優秀的公司所獲得的成倍增長的複利收益,可以抵減那些投資犯錯而造成的損失。那爛陀只關心企業的終極因素,例如企業的ROCE是否因為競爭優勢的喪失而惡化,而絲毫不關心暫時性因素,例如當下股價的波動與貨幣財政政策的變化。
我想,說到這兒,你已經明白了。這不僅是一部有趣、充滿生物學故事、貼近中國現實的書,更是一部經典的價值投資之作。
/// END ///
作者 戚克栴|作者簡介:望華資本董事長、總裁。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