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02/06
朋友們,電影你們都看了嗎?
2月4日,今年春節檔票房已經破百億,達到去年總票房的1/4。
原本被賦予極大期待的《封神2》上映後褒貶不一,票房不及預期,但唯一讓人欣慰的事,飾演鄧嬋玉的那爾那茜火了。
丹鳳眼、吊梢眉,一身盔甲,馳騁沙場。
預告片中,她作為女將軍帶領大軍,英姿颯爽,意氣風發。
坦白說,那爾那茜並不屬於傳統的美女長相,甚至還有些“男相”。
但無論男性女性,都被那爾那茜深深吸引。
慶幸的是,近幾年,隨著大眾審美的多元化,越來越多不同特點的美女嶄露頭腳。
代表著傳統美的“白幼瘦”,開始走下神壇。

“白幼瘦”困局
很多年間,“白幼瘦”一直佔據主流審美。
白得發光的皮膚,80、90斤的身材,大長腿、螞蟻腰,彷彿成了女生的畢生追求。
很多當紅女明星,也因為這些特點而被。
比如迪麗熱巴、楊冪、金晨。



165cm以上的身高,常年保持著90斤左右的身材。
走紅毯時,一個個都白得反光。
還有很多女主播,隨便翻一個,都是膚白貌美大長腿。


購物直播間的模特,基本沒有超過100斤的。
殊不知,“白幼瘦”的風,並不是近幾年才形成的,是一種歷史傳承。
在古代,人們就偏愛白皙皮膚。
從《詩經》中“膚如凝脂,手如柔荑”的優雅描繪,到古文中“洗盡鉛華不著妝,一般真色自生香”的自然讚美,無不體現了對膚白的推崇。
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只要皮膚白,就不會“面朝白土背朝天”,生活不會過得那麼辛苦。
另外,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是柔弱的,依賴的,而“瘦”恰恰能滿足這個形象定位。
在這樣的審美框架下,很多媒體、廣告開始將“白幼瘦”作為完美女性的形象去推廣。
比如很多偶像劇的女主角,都是這樣的模板。
《杉杉來了》的杉杉。


《何以笙簫默》的趙默笙。


似乎只有這個模樣,才能得到“白馬王子”的青睞。
還有前幾年熱門選秀綜藝中的人氣選手,像虞書欣、楊超越、吳宣儀,也都是有著白淨的皮膚和纖瘦的身材。



這些流量明星龐大的粉絲群體,代表著大部分年輕人關於審美的喜好。
追求美本沒有錯,可是當這種追求變得極端,“白幼瘦”就變成一種暴力審美。
只要有一點不符合標準,女生就被嘲“醜、胖”。
比如以小碼女裝出名的“BM”,引發很多美女去拍照打卡。


能穿進這個品牌的,才能算得上“辣妹”身材。
甚至網上還曬出了“BM”女生身高體重對照表。


專家稱,這個身高體重,根本就不符合健康體重的BMI標準。
這樣的例子只是鳳毛麟角,在“一白遮百醜,一讓毀所有”這樣的聲音中,越來越多的女生陷入容貌焦慮。
她們開始過度減肥,一次次地去嘗試“3日瘦10斤”“液斷減肥”這種極端的方式。


結果很多因此患上了“進食障礙”或者“厭食症”。
很多女孩還跑去整容,結果原本靈動自然的臉變得僵硬奇怪。
無論普通人還是明星,彷彿都陷入這種焦慮中,明星更明顯。
比如張檬,沒整容前清純靈動,《美人心計》一個鏡頭就在網上爆火。


卻因為被男友pua,一時接受不了而去整容,最終導致自己無戲可拍。
還有趙露思,本來很陽光活潑的姑娘,因為網友的惡評,去瘋狂減肥、整容。身體和精神備受折磨,患上抑鬱症。


好在,隨著人們意識覺醒,“白幼瘦”不再是美的唯一標準。
越來越多不同風格的女性湧入大眾視野中,為“女性之美”帶來多元色彩。

其他審美的崛起
比如,以花木蘭為代表的“英氣風”。
近段時間,越來越多的英氣臉出現在熒幕上。
《狂飆》中大嫂的飾演者高葉。


《玫瑰的故事》的萬茜。


大表姐劉雯。


今年賀歲檔影片,除了鄧嬋玉,也不乏“帥氣能打”的女生角色。
《射鵰英雄傳》中莊達菲飾演的黃蓉。


張文昕飾演的華箏公主。


《蛟龍行動》中的蔣璐霞。


她們凌厲的眼神、強大的氣場,散發著女性獨具一格的力量。
還有,“肌肉風”。
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全國上下開啟健身時代。
很多女性開始健身擼鐵,掌控自己的身體。
近十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催生了一批網際網路教練,像帕梅拉、Jojo、週六野……


她們自信地展示著自己的馬甲線和肱二頭肌,渾身上下散發著健康和活力之美。
2024年巴黎奧運會,鄭欽文、張雨霏、拜爾斯等運動員的出圈,再次重新整理了美的定義。



充滿力量感的手部線條、移動時跳動的腿部肌肉、行雲流水般的動作……
那些溢位螢幕的速度與力量,自信和堅韌,都給人以美的震撼。
還有,“美黑風”。
韓國女團Mamamoo成員華莎,小麥色皮膚+蜜大腿,性感火辣,辨識感十足。


《浪姐2》中出圈的吉克雋逸,黑皮膚+高馬尾+大耳環,每每出現都有一種“野性”的氣質。


除了以上三種類型,還有很多非典型美女。



她們用自身向我們證明,大眼睛、高鼻樑、體型苗條是美,小眼睛、塌鼻樑、體態豐腴也是美。
美,本就應該是多元的。
如果每個女生都按“白幼瘦”去塑造自我,那和流水線工廠有什麼區別?
“不被定義”才應該是女性美的底色。

審美的背後是認知和觀念
美是從來都沒有標準的。
只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接收到太多被定義的美。
某書上各種“顯臉小”“縮減中庭”的妝教。
美顏相機“磨皮”“美白”“瘦身”功能的逐漸強大。
“面部評分系統”開始量化美貌,越來越多的女性淪為審美霸權下的受害者。
但真正的美,從來都不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上面提到的華莎和吉克雋逸,她們在出道初期,都曾因皮膚黑而受到質疑。
但她們都堅持自我,並用歌曲回懟惡評。
“如果自己不符合現存的審美標準,那我就變成新的標準。”


“還好我皮膚很黑,堅持我color color,誰定義無所謂。”多麼慶幸又獨立的發言。


還有大表姐劉雯,剛出道時被嘲諷“單眼皮不夠高階”。
所有同行都在割雙眼皮時,她堅持保留標誌性的丹鳳眼。
這個曾經被行業否定的特徵,最終成為她在維密秀場的獨特標識。
美,要美得有個性,更要美得健康。
清代女子為三寸金蓮折斷腿骨,現代女孩為A4腰節食暈厥。
悲劇總是在歷史不同的階段重演。
近幾年,因為“減肥”“整容”而引發的悲劇事件屢見不鮮。
2020年,廣西一女子2天內做六項整形手術,導致術後肺動脈栓塞導致呼吸衰竭,搶救無效身亡。
2023年,一名15歲女孩“為愛減肥”,連續50天只喝水,最後不幸離世。離開時體重只有48斤。
2024年,25歲女生因做腹部抽脂手術導致卵巢萎縮,永久失去生育能力。


沒有健康的身體,何來美麗可言。
你的身體,從來不該用來取悅鍵盤俠,而是用來好好對待你跳動的心臟。
真正的美,無需藉助外力去修飾,而是骨子裡散發出的自信。
57歲的詠梅要求在影視劇中保留所有皺紋。


“這可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看似有些瑕疵的臉,恰恰是對時間最真實的一種致敬。
48歲的舒淇,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超近距離自拍。


照片中,她的皺紋和毛孔都清晰可見,但她都沒有刻意掩飾。
相反,她笑著面對鏡頭,眼神中透露出從容和自信。
61的葉童登上春晚,白髮的她,依舊少年感滿滿。觀眾們大呼“被硬控10秒。”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而恰恰是那些缺陷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你。
就像斷臂維納斯,正是那殘缺的手臂,才營造出無限的想象空間,成為跨越千年的美學震撼。
此刻,請你離開鏡子,關掉美顏相機,對自己默唸:“我就是最美的!”
畢竟千篇一律的模板臉再精緻,也比不過大笑時皺起的鼻翼裡,散發出的靈動與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