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國股市正迎來“史上最強開局”,這一次不一樣!

作者:李笑寅
來源: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
開年以來,中國股市迎來“史詩級”上漲,投資者聚焦,此次反彈較此前有何不同?後續能否延續高歌猛進?
在9日釋出的研報中,高盛表示,中國股市正迎來“史上最強開局”,MSCI中國指數年初至今上漲19%,跑贏發達市場18%和新興市場14%的漲幅。
並且,自近期低點以來,MSCI中國指數的這波漲幅已高達29%,創下2009年金融危機後第三大反彈,僅次於新冠疫情後的復甦反彈。
高盛表示,AI熱潮和中國科技敘事的積極轉變、全國兩會確立的促增長政策基調等,這些因素不僅提升了市場估值,也改善了盈利預期,共同推動了市場上漲。

01

這次不一樣!反彈能否持續?

中國股市開年來的強勁表現,引發不少投資者發問:最近的反彈與9月下旬強勁但短暫的飆升有何異同?
高盛認為,兩次反彈存在根本性不同:9月的政策轉向消除了左尾風險,導致了對風險定價的實質性重估;最近的反彈則更多地由技術突破和創新驅動,對企業的盈利和估值有實質性提升,可能比純粹由流動性和政策預期驅動的反彈更具持久力。
報告補充稱,從各項指標看,對沖基金目前正在以更謹慎的速度重建倉位,而長線基金經理的倉位總體上仍然較輕,南向投資者正以創紀錄的速度購買香港上市股票,指數估值在任何指標上都沒有被拉伸——這些跡象均表明,如果政策實施和利潤增長逐步實現,還有進一步上漲的潛力。

02

“兩會”定調:穩增長是硬道理

備受矚目的2025年全國“兩會”於3月4日拉開帷幕。研報稱,政府工作報告中“5%左右”的官方GDP增長目標和創紀錄的4%的預算內財政赤字佔GDP比重,與投資者預期和經濟學家的基準觀點基本一致。
高盛認為,雖然一些投資者認為缺乏超預期的政策刺激可能導致“見光死”,但促增長的明確訊號、對系統性風險的低容忍度、寬鬆承諾的兌現以及對股市的具體支援措施,都對錨定增長預期和控制政策風險溢價至關重要,有利於股市回報。
會議宣佈的財政支援消費(3000億元人民幣用於消費品以舊換新)和銀行資本重組(5000億元人民幣)相對於市場預期可能看起來較弱,但高盛表示,政策寬鬆的反應函式應該是動態的,取決於外部貿易壓力的嚴重程度和其他國內經濟挑戰。

03

AI推動中國科技股迎來“第二春”?

高盛指出,DeepSeek-R1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科技行業的敘事,包括近期推出的其他中國AI模型和應用在內,提升了投資者對AI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樂觀預期。
高盛預計,廣泛採用AI技術可能使中國企業每股收益(EPS)在未來十年每年提高2.5%,並使中國股市的公允估值提高15-20%,可能帶來超過2000億美元的投資組合流入。
到目前為止,市場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自R1模型釋出以來,MSCI中國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自R1模型釋出以來分別上漲了21%和31%;離岸科技股2025年和2026年的共識盈利預測在過去一個月均上調了2%;春節後,海內外投資者的基金倉位和投資組合流量明顯改善。
報告同時指出,美國和中國科技股之間的估值溢價已從年初的152%縮小到目前的71%,這表明,目前中國對建設性的AI故事的定價更為合理,盈利能力的提高可能是推動AI科技領域進一步增長的必要條件。

04

海外“長錢”有望迴歸,

300億美元的增量需求“在路上”

高盛還表示,本輪中國牛市的持續時間,也取決於全球共同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8000億美元)在多大程度上重新燃起對中國股票的興趣和支援。這些基金在過去幾次反彈中缺席,並在過去三年中大幅減少了對中國的敞口。
高盛觀察到,在跟蹤MSCI ACWI基準的資料庫中,49%的全球共同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為4000億美元)目前沒有對中國的敞口,而37%的基金對中國的配置不足,平均低配330個基點。
也就是說,全球長期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配置仍接近歷史低位,有進一步增持的空間。據高盛估算,全球共同基金對中國股票的配置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帶來80億美元的淨買入;如果配置達到中性水平,則可能帶來300億美元的增量需求。

05

A股、民企有望迎來反轉

行情顯示,在本輪AI驅動的上漲中,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之間3個月的相對回報差距目前為15個百分點,A股表現明顯落後於H股。
報告稱,根據經驗,這種極端的回報差異幾乎總是會導致均值迴歸。高盛的A-H市場輪動模型預測,由於國內政策更具支援性以及AH溢價受到壓縮,未來三個月A股有望跑贏H股。
此外,報告還援引民營企業(POE)監管代理指標顯示,當前對民營企業的監管環境處於2017年以來最寬鬆的水平,這有利於民營上市公司重新獲得相對於國企的領先地位。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