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年,日本知名綜藝《月曜夜未央》頻頻跑來中國做特輯。在試水了兩期街頭採訪後,節目組敏銳地發現了一個能夠穩定貢獻收視率的選題:在中國的大街上捕捉精力充沛的老年人。
在成都,他們遇到了聲稱每天拍兩百下腦袋就能預防老年痴呆的大爺、自發給路邊違停車輛引擎蓋上寫警告提示的大媽,以及一群退休後每天都在辦時裝秀的嬢嬢模特團。
在廣州,他們雖然沒能留下廣東人吃福建人的珍貴影像資料,但大清早在公園裡練習“龜行蛇步”的老年爬行團,以及在器械區隨機展示核心力量的80歲阿婆,讓日本人見識了“黃昏諸神”的真容。

“只要是國家給我錢”,月曜夜未央
在熱心中國觀眾的指點下,節目組前往天津。在這個交警需要提醒市民駕車禁止說笑的地方,老年人們為節目組貢獻素材的能力之強,完美適配“Make Tianjin Great Again”的城市精神。
用脖子掄槓鈴的無氧仙人、卡襠表演單槓後空翻的摩根仙人、在腳底綁了500kg鐵塊練習負重前行的散步仙人、3℃冬天裡混在冬泳軍團裡的洗澡仙人……出沒在天津大大小小的公園和廣場上。
節目組試圖弄明白老年人為何如此熱衷運動,一位天津阿姨嗓門洪亮地說道:只要是國家給我錢,繼續跟她們玩,玩一輩子!

“只要是國家給我錢”,月曜夜未央,B站up牛哥看視界
自2022年之後,“活力老人”這個片語越來越頻繁地見諸報端。它用來泛指60歲~70歲左右,活動能力好、生活熱情高、消費能力強、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有豐厚的退休金和財富積累的老年人。
這個體量不斷擴大的“活力老人”群體,以50後、60後城市退休職工為主。誕生於建國後第二波嬰兒潮的他們,在中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四十年裡度過了自己從20多歲到60多歲的人生。
四十年後的今天,他們以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陸續退休。在既不需要關心調休,又有退休金可拿,還沒有太多孫輩可帶的大把時間裡,部分老年人成為了為數不多還能消費升級的群體。
在不少年輕人眼裡,老人們比自己更像是七八點鐘的太陽。
01
2024年1月1日,中國第一艘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首航,有乘客驚奇地發現[1]:船上90%是中老年人。
“愛達魔都號”於2019年10月建造,2023年底交付,避開了疫情的影響。這艘遊輪全長324米,有24層樓那麼高,客房數2125間,首航總時長是7天6晚,大概搭載了3000多名旅客。
中老年乘客佔比高是郵輪行業的固有特徵,但佔到90%的比例卻極為少見,這讓類似《三十而已》裡江疏影邂逅高富帥的橋段難以尋覓,甲板的廣場舞和八段錦反而讓首航更像是一部《老人與海》。
從餐廳烹飪風格就能推測出旅客的平均年齡。前去打卡的B站UP主“飛羽妙妙屋”記錄到[2]:“廚師寧願沒味道,也不敢多加鹽,寧可把肉煮老,也不敢不煮熟。”年輕的UP主表示很難吃的習慣。
到了晚上,魔都號也不整交響樂團配燭光晚餐的洋活兒,而是老老實實地播放《甜蜜蜜》、《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這些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陪中老年朋友們重溫往昔歲月崢嶸。
甚至上岸購物也有極強的針對性。在結束了長崎港的遊覽時,大巴徑直載著遊客去購買保健品,Up主發現那些在船上處處節省的大爺大媽們,買起保健品卻“突然消費能力突增,幾千幾千的整”[2]。

首航結束下船的“愛達·魔都號”乘客,2024年
愛達魔都號上的《老人與海》,只是這兩年旅遊市場的一個縮影。
攜程的資料顯示:2023年55歲以上老年人出遊人數同比增長近兩倍,增速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其中55歲至60歲是主力消費人群,佔比高達6成[6],而銀髮族的人均消費更是達到了年輕使用者的3倍[5]。
當這屆年輕人用“特種兵旅遊”來宣示囊中羞澀時,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景點都能見到瘋狂打卡的老年旅行團,甚至連迪士尼都發現:2023年售出去的老年一日票和兩日票,相比2019年增長了75%。
前段時間,迪士尼樂園以「祝你擁有神奇的一天」為主題,在北上杭等多地的地鐵站大屏,投放了一組廣告,其中靚麗的60歲的媽媽、80歲的爺爺和90歲的奶奶成了迪士尼鏡頭下的男女主角。

迪士尼老年人廣告,2024年
年輕的打工人穿梭在明亮的海報前,想到自己60大壽那天,可能還得跟單位領導請假早點兒下班。
文旅部的資料統計顯示,2022年至2023年,45歲以上的中老年遊客已經在全國總量中達到了超過36%的佔比。而中國老齡產業協會的資料,在2040年前後老年旅遊將佔到全國旅遊市場的50%左右。

在洶湧的退休潮下,旅遊業成為了老齡化的第一批受益者。去年新東方就宣佈拓展新業務,成立了一個文旅公司,導遊的招聘要求裡明明白白寫著:具備老年團帶團經驗者優先。
旅遊業一方面老年遊客們偏愛錯開節假日、寒暑假的高峰,平滑了旅遊淡季的業績資料;另一方面,他們更少地直接受到宏觀經濟、就業波動的衝擊,使得旅遊行業能夠保持自身的韌性,還找了量價齊升的空間。
在網際網路上,旅遊又被年輕人叫做詩意的棲居大地,但最終真的過上冬天飛海南、夏天飛雲南這種旅居生活的,還得是退了休的老年人口。而對於廣大中青年來說,詩意屬於超綱題,旅行最多是為了短暫地逃離現實生活的鋼筋水泥。
因此不難在很多旅遊景點,看到一副工作日公交車站的景象:到處是朝氣蓬勃的老年人,倦氣滿臉的中年人,以及暮氣沉沉的年輕人。
02
麥肯錫在今年5月釋出了一份中國消費趨勢調研報告,資料顯示,當下中國有兩類人群最樂觀:
第一個人群是一線城市裡的嬰兒潮一代(58-65週歲),他們在城鎮化程序中充分享受了資產價格的上漲;第二個人群是三線城市裡的中老年(42-65週歲),通常他們的養老金高於當地年輕人的工資。

中國消費趨勢調研,麥肯錫
而調查中最沒有信心,是另外兩群人:在過去四十年的城鎮化運動中作出巨大“奉獻”的農村老年人,以及一二線城市裡卷生卷死的中青年。
去年,抖音博主“秀才”在中老年女粉的簇擁下一夜爆紅,但沒多久一名來自北京的62歲女性就舉報“秀才”詐騙,而這位有錢的大媽毫不意外地收到了無數年輕網友送上的經典回覆:“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贏取富裕老年人的歡心,顯然成了網路上新的“財富密碼”。2023年以來,針對老年觀眾的短劇爆款頻出,《閃婚老伴是豪門》《保潔老媽無極歸來》《人到五十閃婚霸總》等,流水動輒上億。

針對中老年觀眾的短劇
更有上海有錢阿姨則直接帶資下場,以人均4000元的費用去橫店翻拍老年版《甄嬛傳》。這個民間劇組裡16位上海阿姨平均年齡62,憑藉一腔熱忱的演技,影片很快突破百萬播放量,衝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

她們在橫店拍甄嬛,圖片來源:澎湃
阿姨們在線上的購買力同樣驚人。在2024年1月開播“與輝同行”後,有媒體以首播資料計算出董宇輝單個粉絲平均貢獻為12.5元。作為對比,小楊哥1月20日直播裡單個粉絲的貢獻額僅為1.7元。
退休大爺們也不逞多讓。2011年到2020年,在智慧手機的蠶食下,全球數碼相機的出貨量跌走了9成,但中國電商平臺們卻發現中老年使用者每年在攝影器材上的花費人均超過兩萬塊,而且還在高速增長[8]。
佳能這幾年沒少宣傳自家的“鳥類檢測對焦技術”,可以說是把自己的核心使用者想得很清楚。

公園裡攝影的大爺們
消費行業的從業者,都希望自己做的是“長坡厚雪”的生意。在以前,創業者和投資人喜歡從年輕人的消費習慣裡挖掘好賽道,但從2022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意識到:銀髮消費才是“長坡厚雪”。
正是在2022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時隔61年後轉由正為負,新生兒數量正式跌破1000萬;但在另一邊,嬰兒潮(1962年-1973年)階段出生的老年人,正在以每年2000萬人的退休速度跑步進入銀髮生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軌跡,歷史的車轍賦予了每代人獨特的精神面貌。60後以及部分70後是極為特殊的一代人,他們在童年或青年時代經歷了改開前的動盪之後,便踏上了時代轟鳴的列車。
從恢復高考開始,鄉鎮企業、城鎮化、下海經商、房地產、外貿崛起……時代浪潮便以每5~7年的間隔,貫穿了這代嬰兒潮從20歲走向60歲的人生,給沒有抓住上一次機遇的人們留了下一次機會。
年輕人真正羨慕的,並不是活力老年們的退休生活,而是他們那個充滿人生機遇的時代。
03
2020年的五四青年節前夕,B站釋出了第一條宣傳片《後浪》,拉滿了影響力,被譽為“破圈第一作”,連小破站的股價都跟著一夜暴漲40億,但演講者——國家一級演員何冰卻收穫“爹味教育家”的群嘲。
年輕的網友撿起了青春期的逆反,把這條片子描述為:“讓一個60後的男性演員,用一種70後的煽情風格,在一個80後創辦的網站上,去讚美90後和00後。”一個更流行的說法是,這片子是拍給有能力買B站股票那群人看的。
出生於1968年的何冰,成為了B站破圈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微博下面湧入了近萬條惡評。作為一名演員,何冰算得上是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只不過是用幾十年的功底唸了段別人寫的稿子,就被一同列入了“人設崩塌”的黑名單。
倒也不是稿子本身不好,主要是情緒出了偏差。
就在這一年的青年節來臨之際,全國應屆畢業生陷入了彼時的史上最難畢業季。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釋出《疫情衝擊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報告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了16.77%,但求職申請人數增加69.82%。
武漢大學的大四學生在微博上寫了千字長文質疑高曉松的詩與遠方。他問道:像我這樣的,工作還沒著落,未來也不知怎麼樣,去超市買點吃的,都要用消費券,還能談“詩和遠方”嗎?
高曉松在回信時照例給年輕人灌了一大桶雞湯,但信中的一句話還是讓他露出了尾巴:“45歲高齡湧進了阿里巴巴,心裡總算踏實了。”
一年過後,就業形勢並沒有變化,“史上最難就業季”被21屆以後的每一屆大學畢業生繼承了下來。學生們又向另一位60後老炮白巖松求解:當代年輕人一邊對國家的命運前途感到樂觀,又對個人的發展前途感到悲觀,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白巖松一頓正能量輸出之後,結尾一連串“難道你想輕鬆生活”的反問疊加最後一句“不會吧”,直接激怒了年輕人。前一秒還叫一聲白老師,後一秒就在彈幕裡刷“嚴嵩”。
年輕人對爹味的不適,大抵逃不過:你已經吃到了時代紅利,我不想聽你講大道理。
他們那個年代是92下海的大學生做買賣,今天這個時代是靈活就業的大學生送外賣。30歲買房的60後享受了房地產的紅利,30歲買房的90後承受著最高點的壓力。剛加入WTO的時候,外面全是增量,被追趕的時候,年輕人自然也沒工夫再喝上一代的雞湯。
智聯招聘的資料顯示,2015-2023年間,大學畢業生從749萬增加到1158萬,但社會能提供的正規崗位卻從2021年的1108萬,極速下滑到2023年的475萬。
對於在資訊革命里長大、在AI革命裡憂愁的年輕人來說,時代的千錘百煉足以把“擁抱變化”刻進思想鋼印,然而2024年發生的兩個變化,依舊挑動了他們強悍的神經:
一個是年初頒佈的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上浮3%,另一個是中秋前釋出的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
打工人帶著對上一代的羨慕,在社交媒體花式玩梗,暢想用老年卡免費通勤,戴著老花鏡和助聽器在工位用最大字型摸魚,實現“真·夕陽紅”公司團建的老年職場生活。但同時,第一批90後已經站在了34歲的門檻上擔心明年的社保會不會斷繳。
當揹負著債務重任和養娃責任的中年人掙扎求生時,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加速擠泡沫的世界,而自己成為了站崗的最後一批4.75%借貸人,存量房貸下調成為了生活裡為數不多的慰藉。
英年早逝的週期天王周金濤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在一個人60歲的人生中,其中30年參與經濟生活,30年中康波給予你的財富機會只有三次,不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這話是有國情差異的,放在日本,30年就是失去的整整一代人。
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帶來的劇痛中出生的“平成廢宅”,少年時代親歷著日本股市和地價暴跌帶來的動盪。不同於父輩“昭和男兒”的積極進取,在大學生就業率僅為56%的年代裡,平成青年拒絕諂媚領導、不團建不加班、只做責任範圍內的工作,18-34歲的年輕男性中有64%的單身狗,這是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筆下的低慾望社會。
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在《下流社會》中就沒有什麼爹味地總結道:“平成廢宅這種不求上進、人生熱情全盤低下的心態,並非他們不願意上升,而是上升空間已經喪失。”
當然,週期的鐘擺終會回來。如今,新一代日本大學生成為了就業市場的香餑餑,日經指數也終於修復了泡沫破裂後的所有裂痕。只是,如果修復的過程過於漫長,那麼被時代拋下的一代人就只能蹉跎掉人生最年富力強的歲月。
經濟有周期,人無再少年。學者袁長庚講過一個觀點:一切青年問題都是歷史債務問題[12]。
04
前段時間,付鵬的一段演講在微信影片號裡刷屏。在那段演講中,他提到了一個被許多人忽視的問題:
“很多老齡化峰會和論壇,大家總是在討論銀髮經濟能夠怎麼樣?老齡化能夠產生什麼樣的產業?但是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老齡化帶來的任何產業的增長,都將弱於老齡化之下年輕人消費總量消退的數字。換句話說,老人再怎麼花,抵消不掉年輕人錢不夠導致的不能花。
簡言之,銀髮經濟再熱鬧,老齡化對於中國經濟都是弊大於利。更何況還一個事實是:當城市裡有近七成老年人可以依靠退休金時,在鄉村這個比例僅有一成,大量農村老人必須依靠自養或是子女贍養。

在繁榮的銀髮經濟之外,更龐大的社會群體正在經受一個不那麼美好的晚年:50多歲的外賣單王在杭州鬧市街頭撒手人寰,60多歲的農民工還在馬駒橋尋找一份日結工——他們才是老齡人口的基本盤。
一個老年人充滿活力的社會,是民族之福;但如果只有一部分老年人充滿活力,關於“發展”和“分配”的課題,恐怕還需要繼續探索。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參考資料
[1] 中老年擁抱郵輪遊,AgeClub
[2] 首艘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運營翻車了麼,飛羽社
[3] 中國勞動統計年鑑,國家統計局
[4] 中國銀髮經濟芻議,復旦大學
[5] 攜程釋出二季報,入境遊與銀髮族旅遊成為增長點,搜狐新聞
[6] 2023中國旅遊業發展報告,中國旅遊研究院
[7] 攜程老友會負責人王欣欣:銀髮族的消費力是年輕人的3倍,南方都市報
[8] 2023銀髮族出遊調查:近一半愛跟團,出境遊增長5倍多,南方都市報
[9] 中國消費趨勢調研:預期謹慎,存在潛力,麥肯錫
[10] 中老年人相機市場人均花費超2萬,攝影生態暗藏三大創新機會,Ageclub
[11] 中國國內旅遊發展年度報告(2022-2023),中國旅遊研究院
[12] 對話袁長庚,西西弗高速
作者:張婕妤/沈丹陽
編輯:戴老闆
責任編輯:戴老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