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的雙面人生|編輯部聊天室

169期主持人 | 張友發
本期嘉賓 | 徐魯青 潘文捷
音訊剪輯 | 徐魯青 實習記者 周文晴
文字整理 | 實習記者 覃瑜曦
根據多家臺媒報道,著名臺灣明星徐熙媛(大S)春節赴日旅行期間,因患流感併發肺炎不幸逝世。對於大S的逝世,網路上有兩種討論,一方面是惋惜大S的人生,感謝她陪伴大家成長,不少女性粉絲將她視為自己的“電子閨蜜”;另一方面,也有一種聲音認為無論是大S還是她的前夫汪小菲,其紛爭都在擠佔所謂的公共資源,這家人的新聞過多地出現在了大眾的面前。
大S的成名從《娛樂百分百》這檔綜藝節目開始,這檔節目能夠成功也是因為她將自己和妹妹徐熙娣(小S)的家長裡短都放到鏡頭之前去討論,之後大S戀愛、婚姻的方方面面也透過抖音、微博等平臺被大家看到和討論。在大S的人生裡,她的婚姻和私生活一直在真人秀、社交平臺、直播間叫賣中被反覆討論。重新討論她的一生,也是重新思考東亞女性的身體與娛樂業以及大眾媒介複雜的關係。
大S身後的媒介變遷史
徐魯青:“佔用公共資源”好像是國內社交媒體和國內明星藝人特有的說法,一旦明星發生什麼事情並且被很多人關注的時候,就會說“自己佔用了公共資源”,就好像公共資源是有限的,會被浪費的,普通人不能夠輕易佔用,但到底什麼是值得討論的事?誰決定哪些事值得討論、哪些事是浪費資源呢?
潘文捷:佔用公共資源其實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娛樂新聞小史》一書中就提到,以前大家生活在農村,鄰居之間的八卦在街頭巷尾就講完了,但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大家在城市中變成了陌生人,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有什麼共同語言呢?我們脫離了原來農村的熟人社會,仍舊對社交資訊有巨大的需求,城市裡面還是有一個潛力非常巨大的市場,由此催生了八卦新聞。

《娛樂新聞小史》

閆巖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4-04

我們透過集體的窺私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當然也催生了提供這些隱私、專門製造和售賣他人隱私的行業。我們每天開啟微博都是這些著名人物的故事,講述他們發生了什麼可笑的或是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一些很小的事情都可以被我們拿來說很久。這就是我們的需求,所謂“佔用公共資源”的說法是可疑的。
張友發:說大S的一生是被真人秀化的一生,其實和娛樂業生態非常有關係,也折射了媒介變遷的過程。大S最早進入臺灣娛樂圈時,正是臺灣地區電視行業私有化的時候,1993年臺灣通過了《有線廣播電視法》,正式允許民營力量進入有線電視系統,1999年又開放允許國外公司運營的電視許可權。臺灣的電視臺從一開始只有3個臺逐漸變成100多個電視臺,競爭加劇後,內容娛樂化也成為必然,甚至導致很多人評價道:“臺灣只有娛樂新聞,連政治新聞都是娛樂新聞。”
大小S主持的綜藝節目《娛樂百分百》十分受歡迎也是因為她們把家庭的、生活的一切東西都變成了新聞,即“新聞的娛樂化”。包括之後的《康熙來了》也是當時臺灣同類綜藝中的代表作品,臺灣那時候廣告贊助還被不允許在節目開始前播報,限制了綜藝的規模,所以藝人就必須要在棚內發揮各種表達來留住觀眾,加之那邊的表達相對來說沒有什麼顧忌,所以《康熙來了》等一系列節目應運而生,這是當時大小S引發的一個節目潮流。 
之後進入了臺灣偶像劇的蓬勃發展時期。在此之前,臺灣地區的觀眾看日劇比較多,大S參演的《流星花園》播出後,他們發現偶像劇是一個很好的對抗方式,《流星花園》可以說將臺灣偶像劇集帶向了繁榮。
隨著大S進入大陸發展,這時又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微博的流行。當時新浪、騰訊、搜狐都在做微博,張朝陽還透過搜狐微博直播了大S的婚禮,哪怕她已經在婚禮請柬上明確說明不允許媒體報道。張朝陽肯定是希望能夠透過這種新聞事件來提升他的微博的活躍度,所以大S的婚禮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直播素材。
微博官方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微博使用者55%是女性,其中90後佔比為48.5%,也就是說,微博使用者中有一半是90後,近六成是女性,這些人群和大S粉絲的年齡非常重合,所以這些人熱衷於在微博上討論大S的任何話題。此外,微博最重要的兩個內容領域,娛樂明星和社會熱點,也和大S的新聞非常重合——娛樂明星引發的社會熱點。
後期大S已經不想將私生活暴露在大陸的社交平臺,可汪小菲和他媽媽張蘭的生意遇到一些曲折,這時候就需要直播帶貨,這正好也是落魄企業家集體湧入抖音的時候。 
直播帶貨的流量透過抖音進行分發,這時候娛樂新聞能起到一個流量包的作用,所以張蘭才會不厭其煩地討論她的前兒媳,之前有一個段子是“只要大S有新聞,那張蘭就要開始在直播間賣酸辣粉了”。
從娛樂明星流量化到如今流量帶貨化,可以說大S前期是在消費自己,或者說是娛樂圈在消費她,到後期變成了這些人在消費她。媒介變遷的過程也隱匿其中。
徐魯青:從2000年到2025年的25年裡,藝人的宣發方式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最開始藝人用作品宣傳自己,例如一張CD、一部劇集,到後來是註冊微博賬號,也就是2010年左右的事情,再到現在藝人要開設抖音賬號、做直播等等。此外,最開始的時候藝人還會迎合一些娛樂媒體進行報道,到後來更多是透過綜藝、真人秀自我曝光,明星離觀眾的距離是越來越近的。
現在回想起來,和大陸明星相比,我對臺灣明星的認知好像會更加具體。因為當時看得最多的是《康熙來了》,大陸的綜藝好像不會說那麼多私人生活內容,他們經常會請大S上這個節目,楊丞琳也有去過,嘉賓分享很多自己的生活細節,比如楊丞琳爸爸欠了很多債等等,林依晨和楊丞琳見面會互相問“你的債還完沒有”“你還剩多少錢”。大S也在這個節目上分享過她懷孕的經歷,在懷孕前她是素食主義者,但後來為了寶寶的營養,張蘭就一定要她喝雞湯,在節目裡大S分享了張蘭當著客人的面逼她喝雞湯的故事。
《康熙來了》截圖  圖源:豆瓣
是保守的東亞女兒,
還是做自己的女性主義?
張友發:一方面,大S依然是世俗意義上傳統的東亞女性,對於結婚、生育還是有一種天經地義的執念;另一方面,在大陸女性思潮興起的背景下,大家依舊認可大S,不少網友認為,在尋求自我的道路中大S給了自己很多啟發,大S的微博“我必須要找回自己,你們也是”也被不少自媒體報道引用,彷彿儘管她身處傳統家庭關係之中,但她仍舊沒有停止尋找女性的主體性。 
大家如何看待大S在女性主義的思潮之中所扮演的位置?女明星的演出、言論和私生活,在這一代東亞女性尋求自我解放的過程中起到的是什麼作用?
潘文捷:我看了大S的一些發言,她的表達能力特別好,細節講述得非常生動,比如汪小菲拿精裝版《哈利波特》砸她,就是這一個細節永遠地銘刻在了我心裡。她很會講述她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很多女性可以學習的地方,女性要去講述自己的痛苦,講述自己的遭遇,言說本身就具有力量。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離婚之後很快就跟具俊曄結婚了,她依然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
張友發:臺灣娛樂圈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臺灣沒有經歷過大陸這樣比較激進的左翼革命,正如阿城說的“臺灣在民國,香港是晚清”,他認為香港是直接從晚清過渡過來的,延續了很多清代的宗法意識;臺灣是從民國過來的,中間沒有經過左翼的激進革命,也使得現在臺灣有些地方和觀念比我們還要傳統。 
但另一方面,臺灣的現代化又走在大陸之前,從《康熙來了》到臺灣偶像劇,他們傳遞的觀念更超前。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康熙來了》對LGBT話題的討論非常大膽,小S喜歡模仿她的GAY朋友說話,包括他們一些街頭採訪的發言也非常大膽,甚至小S會吐槽“知不知道這些節目是會播出來的”。對於我們那個年紀來說,這種觀念超出了當時大陸經濟發展的生命體驗。 
徐魯青:我感觸比較深的是臺灣偶像劇的發展,我沒有趕上更早期的瓊瑤浪潮,反而是臺灣偶像劇伴隨了我的學生時代。當時柴智屏是臺灣偶像劇的“教母級”人物,她製作了《流星花園》及一系列臺灣偶像劇,每年暑假湖南衛視都會播《青蘋果樂園》《王子變青蛙》、王心凌參演的《微笑PASTA》還有《惡作劇之吻》這些臺偶劇。
和有點苦情的瓊瑤劇相比,臺灣偶像劇往往會加上一些輕喜劇和校園風格,裡面很少出現父母或家庭的羈絆,在校園裡面最大的苦惱可能是老師或教官。所以那時候我對臺灣偶像劇的看法是,它涵蓋了我們對現代愛情的想象,大多數劇裡男強女弱的設定也滿足了我們對灰姑娘翻身的嚮往。
《流星花園》海報(圖源:豆瓣)
張友發:臺偶跟大S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就是因為《流星花園》火爆才有了後面臺偶大規模的量產,《流星花園》收視率破紀錄之後還保持了好幾年沒有被超越,柴智屏也因為這部劇才從綜藝製片人順利轉成電視製片人。《流星花園》的女主角“杉菜”形象塑造了很多人對於大S的認知——“雜草”但是很有生命力,之後大眾對於大S依舊有這樣的濾鏡。
關於偶像劇,我特別認同一位豆瓣博主的觀點,他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偶像劇,一種叫《流星花園》,還有一種就叫《惡作劇之吻》,所有的偶像劇都是沿著這兩個模式來講故事的。《流星花園》是霸道總裁愛上雜草的我,《惡作劇之吻》就是笨蛋少女喜歡天才傲嬌男,現在大陸拍的很多甜寵劇其實都是這兩個故事模式的變種。
徐魯青:不過不知道為什麼,臺灣偶像劇好像突然一下就慢慢變少了,好像就是10年中發生的事情。
張友發:這和兩岸文化逆轉現狀有關,資本逐步向大陸轉移,大S也是因為大陸和香港拍了很多合拍片才跑到大陸來演戲的,像陳喬恩這些演員也是一樣。大陸文化產業崛起後,資源和演員都不在臺灣,臺灣偶像劇就慢慢衰落了。奈飛(NETFLIX)進入臺灣地區後才重新有了《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這些爆款劇集,奈飛要麼參與了宣發,要麼參與了製作,提高了臺灣影視劇整體的製作水平。我個人覺得偶像劇確實也需要革命,就像剛剛說的,只有兩個模板,大家也看膩了。
《想見你》海報(圖源:豆瓣)
潘文捷:剛才說的那兩個偶像劇分類很有意思,一個是灰姑娘愛上白馬王子,另一個是學渣女愛上學霸男,這兩類故事都是很傳統的一個不怎麼樣的女孩子喜歡一個很厲害的男生。前一個是透過白馬王子既擁有了愛情又實現了階層跨越,後一個是成績不好但是學霸愛上我,那麼我成績不好這一點好像也可以被彌補了。
在現實生活中,女性很容易被這樣評價:“你學習成績不好,以後可以找一個成績好的老公”,或者是“你沒錢的話,找一個有錢的老公就可以了”。女性幾乎不被鼓勵去直接追求這些東西,但為什麼我一定要擁有一個霸道總裁才能實現我的階層跨越,不能直接自己當霸道女總裁嗎?為什麼非得要找一個學霸來愛上我,我不能自己當學霸嗎?這裡面其實就反映了某種缺失,女性不能直接擁有這些想要的東西,必須在一個男主角身上去找,並且期待他對我的愛、包容和喜歡能夠彌補我的缺失。
我們不斷地看偶像劇,其實是在為現實中的缺失“打麻藥”。就像那些看贅婿爽文的人一樣,正是因為生活中是個贅婿,但是特別想打老丈人的臉,所以就會不斷地去看贅婿爽文,覺得可以透過這些來實現某種超越,事實上只是麻醉其中。 
被媒介塑造的社會觀念和想象
張友發:不論是臺劇、偶像劇還是大S,多數時候都在塑造一種“敢愛敢恨的都市麗人”角色。我朋友認為大S很像《慾望都市》裡的角色,她會對銷售說“如果有限量版的鞋就賣給我”,她還會將自己的美容經驗集結成冊並出版,我不少朋友買了她的《美容大王》這本書。 
徐魯青:那時《美容大王》是書店裡的暢銷書,逛書店時貨架上面擺的都是這本書。我記得當時《惡作劇之吻》的袁湘琴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成績不好,笨笨的,但是會主動追求、表白男生。初中時我身邊異性戀的愛情模板都是這樣。
張友發:小時候我也會受到這種劇集的影響,會代入到男生角色裡,比如這種電視劇裡一直有一個很重要的鏡頭:天氣很冷的時候,男生一定要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來披給女生。所以我小時候會模仿這種行為,看到我朋友很冷就會把自己的校服脫下來問“要不要披我的衣服”,覺得這樣很酷很拉風。 
在大家看來,相比於早年的臺灣偶像劇,現在大眾對於少女形象的塑造有沒有一些變化? 
潘文捷:我覺得“少女”這個詞真的很有意思。王欽在《“零度”日本》一書中分析了高中女生這個詞:“高中女生的包裝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因為存在著清純的高中女生這種虛構,一方面是對性的禁止,另一方面卻是與性有關的存在,這種雙重性生產出了淫蕩的符號。”其實少女這個詞跟高中女生是可以替換的,它與性無關,但是同時又與性有關,包括日本文化中女生穿超短裙和絲襪中間的絕對領域,還有少女又純又欲的形象。

《“零度”日本》

王欽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4-10

剛剛說大S是少女,其實她今年應該已經48歲了,但是在我們心中她永遠是那種又純又欲的少女形象。這個事情是很有意思的,我們總是說一個女演員要有少女感,但其實大家過了14歲在法律意義上都是婦女了,為什麼大家一定要追求少女感?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徐魯青:在聽到她逝世的訊息時,我給朋友發訊息感慨她好年輕以及這件事發生得好突然,我朋友回覆說她其實也不年輕了,她只比我媽小4歲。這件事情讓我覺得很割裂,我完全沒有辦法把我媽的年齡和大S的年齡聯絡在一起。
張友發:我也是當時想了一下,發現她的年紀竟然跟我媽差不多,但是我從來沒有把她看作是我媽媽那一輩的人。
徐魯青:我記得汪小菲跟她在一起的時候還出現了一些“兩岸之爭”,比如當時他一定要大S住在北京,但大S不喜歡北京,一定要回臺北,後來他們倆就分居了。當時就有網友說“臺北有什麼好的,只會住在鄉下”、“不願意住在北京,沒有見過世面”等等,出現了很多時政爭論。
張友發:汪小菲和張蘭也很聰明,他們會把這種爭執變成政治話題,這樣又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也讓這個真人秀多了其他“意義”,微博上一些時政博主和正能量博主也非常熱衷於討論大S的話題。
又有女性主義,又有兩岸政治議題,還有一些娛樂話題,這就導致大家都願意在這裡面展開討論。荊欣雨最近發了一篇文章回憶大S,其中提到2018年做《人物》採訪時,一萬多字的成稿發出來的時候大S和她的團隊是沒有審的,我覺得這個很少見。說實話,大部分明星甚至一些創作者接受採訪後都是要審稿的,但大S沒有,你可以說大S的一生都在被真人秀直播,但我覺得她很真誠地在面對這場真人秀,願意面對鏡頭表達真實的自己,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她。 
徐魯青:那篇文章也提到,她第一次採訪了大S兩個小時,後來又採訪了一次,最後她寫的時候覺得素材不夠,又去問大S能不能再採訪一次,當時大S在瑞士休假,但她直接說“等我到酒店放好行李就給你通電話”。在我看來,明星採訪物件能做到這種程度,說明這個明星人真的挺好的,她願意給記者這麼多時間,最後團隊也沒有要求必須稽核。很難想象現在這樣一種明星和記者的關係。
張友發:從我自身經歷來看,臺灣的明星導演確實很接地氣,大陸的明星藝人有點被粉絲給捧著了。我之前採訪過一位臺灣創作者,要到他在的酒店採訪,當時房間裡沒有地方放我的電腦,他注意到這件事還給我搬了個很大的凳子放電腦,這種事情幾乎不可能在大陸的明星藝人身上發生。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主持:張友發,編輯:黃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