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才是民營企業第一城?

說起“民企第一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杭州或是深圳。

但是,中國收入最高的民營企業——京東集團,最當紅的民企之一小米,都生於北京、長於北京。中國一度最富有的民營企業家——張一鳴,也是在北京發家致富的。
實際上,北京的民企質量非常高,一些關鍵指標上甚至超過了杭州、深圳。
最近,胡潤研究院釋出了《2024胡潤中國500強》。從城市分佈來看,北京以65家穩居榜首,深圳以49家位列第三,杭州以23家屈居第六。
請注意,胡潤版的500強企業名單,與全國工商聯版本不同。胡潤版剔除了央國企和外企子公司,只算民營企業和混合制企業,其排名標準是市場估值,而不是年營業額。
可以說,胡潤版更能反映一座城市頂級民企的發展質量。

北京不僅老牌民企(如聯想集團、百度、泰康人壽)多,新興民企(如元氣森林、轉轉、摩爾線程、智譜華章)的勢能也很強勁。
獨角獸企業榜單,就是很好的例證。根據胡潤全球獨角獸企業榜,北京以超高資料(78家)遙遙領先,比深圳多130%,比杭州多225%。

|圖源:胡潤百富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中央集權制國家的首都,北京不應該是央國企的天下嗎?為什麼還能孵化出這麼多頂級民企?為什麼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企業家?
北京的創業活力和造富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無酒不成席,無京不成事。

近年來,中國先後興起了網際網路、教育培訓、網路直播、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產業風口。無論風口怎麼切換,北京似乎永遠處於C位。
北京是中文網際網路的原點。根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綜合實力前100家企業”北京32家企業上榜,廣東省、上海市各有15家,江蘇省8家,福建省7家
北京是教育文化中心,也是教培行業的聖地。根據亞布力智庫釋出的“2024第十屆中國最具口碑教育企業百強榜”,北京有47家教育企業上榜,遙遙領先,上海第二(13家),深圳第三(11家)。

Studyhardplayharder北京人在文化娛樂方面,也堪稱一絕。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德雲社、開心麻花、單立人等娛樂“廠牌”,都集中在北京。
根據胡潤研究院釋出的中國流量新勢力百強榜”,北京有24家MCN機構上榜,位居第一,杭州15家,廣州10家,上海8家。

北京不僅文化產業發達,科技賽道也跑得風生水起。
AI方面,北京是當之無愧的“大模型之都”。截至2024年3月28日,國家網信辦備案的AI大模型名單已達117個,北京51個,佔比高達44%。
商業航天方面,北京一枝獨秀。根據泰伯智庫釋出的“2024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百強”,北京市的企業共有46家,上海市與廣東省各擁有9家企業並列第二。

人形機器人方面,北京起步最早,產業最成熟。截至目前,全國約有50家釋出了人形機器人產品,北京就有10家,佔了20%。另外,以優必選為代表的外地機器人企業,也都在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
低空經濟方面,北京依然佔優勢。根據泰伯智庫釋出的《2024中國低空經濟企業百強》,位於北京市的企業共有22家,其次是廣東省20家,江蘇省12家,四川省8家,浙江省、上海市分別有7家企業

北京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總能引來各種各樣的文化創意人才和科技創新企業。在智力密度最高的前沿科技領域,其他城市很難趕上北京。

北京的民營企業,並非一開始就很突出。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的主要任務是全面工業化和城市化,製造業、建築業和商貿物流發展最快。所以,體制束縛較少、草根文化較濃的城市,最容易突圍,如杭州宗慶後、深圳王石、佛山何享健、福州曹德旺。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南方老闆越來越富有,南方城市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讓北京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慢慢地,北京年輕人也開始下海經商,甚至跑到香港深圳去做“倒爺”。
上世紀90年代,知識經濟浪潮逐漸湧入中國,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北京,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美國留學歸來的張朝陽、李彥宏等人,把矽谷文化和極客精神帶到北京,點燃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火苗。
張朝陽、李彥宏等人之所以選擇北京,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北京讀書成長,對北京有感情;另一方面,他們的創業方向是入口網站和搜尋,屬於傳媒大類,而北京的文化傳媒業最為發達,近水樓臺先得月。
與此同時,熊曉鴿陳立武等擁有美國金融背景的投資人,把美國的風險投資理念帶到了北京,湧現了中國第一批投資機構。
科技企業前方作戰,投資機構後方送糧,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慢慢培育出了北京的網際網路產業。集結了大量網際網路公司的中關村,一時間成為中國有志青年心中的聖地。
網際網路產業做大做強後,北京就湧現了一大批年輕、聰明、有野心的富豪,如古永鏘、龔宇、雷軍。
他們不甘心當“打工人”,就帶著人才和資金出來創業,然後就有了“百度系”“搜狐系”“新浪系”“新東方系”“金山系”,也就誕生了優酷網、愛奇藝、考拉FM、小米等新一批網際網路企業。
這些科技企業的神話,又刺激了北京各大高校的老師和學生。他們依託象牙塔裡的科技成果,從風投機構拉來資金,組建了全新的科技公司,出現了所謂的“清華系”“北大系”“人大系”“北理系”“北航系”創業天團。
一代傳一代,一波接一波,北京的文化科技產業生態就此形成。

北京培育了高質量的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反過來改變了這座古都的樣貌。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嚴肅認真、不苟言笑的中年大叔。整座城市是由一個又一個大院和一條又一條大道組成的,莊嚴肅穆,秩序井然,但缺乏生氣,一到晚上就顯得空空蕩蕩。
民營經濟興起後,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來到北京闖蕩,給這座老城市帶來無限生機。城市規模持續擴大,郊區變城區,農村變小區,房屋越來越多,街巷越來越熱鬧,“煙火氣”越來越濃烈。
後來,隨著科技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北京出現了一批大富豪,還帶出了數以百萬計的三高(高智商、高學歷、高收入)的中產精英。這些人推高了北京的房價和物價。
在北京,普通家庭掏空幾代人的錢包,也只能買下郊區的小三房。郊區還要分地段,有些看起來很偏遠的小區,也能把房價炒到天上。
比如距離天安門20公里的後廠村路芳怡園,每平方米均價要七八萬元。為什麼這個小區貴得離譜?因為它靠近百度、新浪、騰訊、網易、小米、快手、滴滴、貝殼“網際網路大廠”,到處都是高薪碼農。
後廠村片區的房租也貴得離譜,一個沒有電梯的小單間,每個月房租都要三四千元。房東之所以敢開這麼高的價格,因為網際網路公司會給員工發租房補貼,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有人把這一片的租房,叫作“大廠概念房”。
放眼整個中國,就是因為北京的科技和文化企業最多,高收入者最多,所以北京的房租也最高。

| 中國房價行情網的資料

投中研究院顯示,從2019年2023年全國有超過3萬家高新技術公司發生了遷移。一向低調的南京,則成為排名第一的遷入地,接收了1447家。
有些人擔心,如果北京的房價和生活成本高企,北京的科技產業豈不是會被掏空?事實是,北京遷出的企業多,原生和遷入的更多。資料顯示,北京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2年的3286家增加到2021年的27638家,增長了7.41倍。
北京雖然住房成本比普通城市高一點,但研發成本和資金成本低得多。北京有很多公共科研平臺,且高階人才資源非常豐富,可為科技企業節約研發成本
北京還是隱形的金融中心,金融總資產超200萬億元,約佔全國一半。這裡的金融機構競爭非常激烈,會給科技企業提供較低的貸款利率,如果是有前景的科技企業,風投機構會爭先恐後搶你。
像北京這樣兼具“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四大功能的城市,出現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民企,也就毫不奇怪了吧!
 —— · END · —— 
No.6306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江左三郎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