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自:新智元
轉自:新智元
【新智元導讀】AI初創公司Manus突然宣佈徹底撤出中國,解散全體在華團隊,並封鎖官網中國IP訪問。
裁員、清空、遮蔽!
爆火四個月後的Manus,以最極端的方式「宣告」了下一步的計劃。
微博、小紅書賬號瞬間清零!

官網拒絕一切中國IP訪問。

與阿里的合作承諾也已成廢紙一張。


這家如今宣稱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公司,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它對中國市場,再無半分留戀。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Manus曾經被人們稱為是「下一個DeepSeek」,代表了國內AI產品超越國外產品的最有力證明。

但在僅僅四個月後,Manus毅然離開中國,搖身一變,成了一家新加坡公司。
留給所有人的,只有一片驚愕和一個決絕的背影。
我們不禁想問,這算什麼?

中國團隊,全部解散
確鑿無疑的訊息是,Manus在中國的全部團隊已經全部解散。
畢竟,Manus最大的目標市場,從始至終都不在國內。

最初,Manus就因CEO在介紹影片中全程使用英文而引發爭議
事實上,Manus的撤離行動早在今年5月就已初現端倪。
彼時,公司三位聯合創始人——肖弘、季逸超和姜濤,以及其他高管,已經陸續從中國遷往新加坡。
與此同時,Manus還在加州聖馬特奧和東京設立了辦事處,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6月18日,Manus聯創兼首席產品官張濤,在新加坡SuperAI大會的主題演講中明確指出,公司現在的總部就在新加坡。

六月中旬,Manus的廣告開始亮相新加坡的公交車站和地鐵站
中國這邊,知情人表示,在上週,Manus背後的北京蝴蝶效應公司還有數十名員工,不過在本週,所有在華崗位已經全部撤裁。
其中,部分員工將跟著遷往新加坡,但更多人已經離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團隊徹底解散前,Manus就已在新加坡展開大規模招聘。

涵蓋AI Agent、DevOps、移動平臺、資料分析、前端、後端、測試、雲原生、資料庫等技術崗位,以及產品經理、社群、人力、法律、財務、行政、客服等非技術崗位。
當地招聘平臺MyCareersFuture顯示,Manus為AI工程師和資料科學家開出了每月8000至16000美元的月薪,部分崗位月薪可高達180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可高達13萬。


上下滑動檢視
關注這家公司的人不難發現,他們的戰略重心一直都是海外市場。
與難產的國內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Manus國際版的功能更新從未間斷。




左右滑動檢視
此外,Manus還在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積極組織線下活動,進一步鞏固其海外佈局。


曾經爆火一碼難求,如今AU持續下滑
4個月前,Manus一夜爆紅!
它一度被看作是「下一個DeepSeek時刻」、甚至被寄予「領先OpenAI推出智慧體」的厚望。
而這也讓Manus的「體驗碼」變得一碼難求。

是的,Manus在剛推出之際,釋放邀請碼的方式看起來很像「飢餓營銷」。(官方解釋是算力供不應求)
有券商分析師為了儘快體驗產品,聲稱不能錯失「下一個DeepSeek時刻」,不惜花費數萬元重金求購。
結果就是,Manus的邀請碼在二手市場上被一度炒到了9萬元的天價。

開放註冊後,Manus更是推出了最高每月199美元的Pro服務,價格與OpenAI的ChatGPT Pro相當。

然而,根據aicpb的統計,Manus的月活使用者卻從三月份的約2000萬降到了五月份的約1000萬。
令人唏噓的是,Manus此次遷址新加坡,似乎並未釋出任何官方公告。
他們「悄悄地」關閉了所有的社交媒體,並在官網上遮蔽了所有來自國內的訪問。
而在中國的120名工程師中,只有40人能夠前往新加坡總部。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Manus的決策足夠「冷靜」:果斷裁員,果斷放棄中國市場。
但對於那些相信了自媒體炒作,認為Manus將成為「下一個國運級產品」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記重重扇在他們臉上的耳光。
畢竟,承載這一稱謂的DeepSeek,不僅讓全世界都見證了中國開源大模型的實力,甚至倒逼了OpenAI和大模型開源的商業路徑。

為了拿融資,不得不低頭
有不少人猜測,Manus遷出中國的舉動,是為了在當前政策收緊的背景下,更便捷地獲取英偉達的晶片。
不過,Manus僅僅是對大模型進行套殼的產品,本身並沒有研發大模型。
更大的可能是,Manus需要應對融資資金審查。
根據外媒爆料,就在上週,美國財政部正在審查一筆對Manus的7500萬美元投資,該輪融資由加州風投公司Benchmark領投。
早在4月,就是靠著這筆融資就讓Manus的估值飆升了五倍,達到了將近5億美元。
而現在,美國當局正在調查這筆投資是否違反了「對外投資安全計劃」,該規定要求任何美國實體或個人在投資可能損害美國國家利益的AI領域時,必須向財政部進行申報。
因此,要想拿到這B輪的7500萬投資,Manus不得不採取迂迴戰略——也就是不再以中國AI公司的身份出現。
現在Manus的的打法是,由在開曼群島註冊的母公司全資控股新加坡公司,形成一種「開曼-新加坡-中國」的三級架構,這樣,或許能利用新加坡與中美均簽署的稅收協定,來降低合規成本。
可以說,Manus的被迫出走,也是在技術理想、商業現實、地緣因素等困境面前,不得不選擇的一種妥協。
面對同樣狀況的中國公司,也並非沒有先例。比如去年遷往美國的HeyGen,以及前百度員工創立的Genspark。
曾經那個被前員工眼裡「沒有人會比他更捨不得離開武漢」的創始人肖弘,曾經那個因為不想搬離武漢,拒絕了和麵向海外市場的Monica合作的肖弘,如今這樣在即刻上寫道——
「如果最後有不錯的結果,證明作為中國出生的創始人,也能在新的環境下做好全球化的產品,那就太好了。」
好在,據說除了被安頓好的40多人核心團隊,剩下的80多人在被裁時,已經拿到了足夠的補償,賠償方案為N+3或2N。
根據多家媒體的報道,Manus北京和武漢的辦公室,目前還有一些人在辦公。

來源:長江日報(3月)
2025年3月,Manus一碼難求;2025年7月,Manus在中國歸於沉寂。
參考資料:
– E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