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4中國上市鋼鐵公司回顧及未來展望
來源:藍鑽故事
作者:左頁


-
以英國汽車生產為例,今年的產量已降至自195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
-
鋁業方面,英國目前也只剩下最後一家工廠;
-
石化行業,英力士最近也關閉了一家佔英國產能15%的煉油廠; -
沙特薩比克公司也暫停了提賽德一家化工廠的乙烯裂解裝置的投資。
-
這些產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最重要的是電力,而英國恰恰最缺電;
-
國內有效需求不足,英國人年均鋼鐵消耗量尚不足歐洲平均水平一半;
-
突如其來的關稅戰,當然也有影響;
-
勞動力成本激增,則是長期以來都存在的問題。
-
其一是政府主動推動的碳排放淨零政策,為企業附加了“綠色稅”;
-
其二英國保守主義盛行,極少對能源密集型製造業實施全額稅費豁免;
-
當然還有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價格飆升。
英國鋼鐵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英國鋼企電力成本比德國同行高出33%,較法國廠商高出50%。
巨大的電力價差,抑制了投資意願,眾多隸屬於跨國集團的英國製造商,選擇去電力比較便宜的國家,結果導致英國工業,陷入加速惡性迴圈的困境。
03
英國政府首鼠兩端
現在的英國工黨政府的部長們,經常被迫在各大臨近報廢的工廠奔走,甚至不惜透過行賄贏取政府補貼,以維持瀕危企業運轉。
而鋼鐵等"高汙染"產業,卻紛紛選擇轉型,比如去生產電動汽車,所以這又使得政府對瀕危產業的補貼愈發昂貴。
一位英國的經濟學家說,現在這類能源企業“單廠平均補貼價”已經達到5億英鎊。事實上,即使政府願意拿出這麼多錢砸進去,人家也未必“領情”。
現在英國的產業環境非常差,除了高企不下的材料、能源和人力成本外,這些年來,當地政治、法律環境也動盪不安,英國脫歐、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一個接著一個來,另外中美貿易戰下,英國人還不太信任中企,更別說慢得像蝸牛一般的政策效率問題了。
這也就難怪,當雷諾茲聲稱政府出資5億英鎊,將斯坎索普鋼廠的老舊高爐替換為環保電弧爐時,中國敬業集團會當面拒絕他的支票。
這位商務大臣,氣得臉綠,痛斥中方“卑劣”。但這哥們沒有意識到,中國敬業集團只不過遵循了他們的老祖宗亞當·斯密的訓言: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數典忘祖的,恰恰是他這個不肖子孫。

雷諾茲的干預,讓英國政府揹負上了英國鋼鐵公司的全部虧損,目前日均赤字高達70萬英鎊。這可都是英國納稅人的錢。
他言之鑿鑿地說,將鋼鐵產業全面國有化"勢在必行",但是除推進新型熔爐投資外,他尚未提出任何能顯著改善企業績效的方案。
何況,換新型高爐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會減少就業崗位,並且讓工廠更容易受天價電費衝擊。
政府補貼缺乏競爭力的工廠,而不採取任何其他配套措施,又能維持多久?
設定高關稅,或大力推動"買英國貨"的採購政策等手段,或許能解決特定工廠的燃眉之急,但無力根除英國工業製造業的深層頑疾。
英國政府,亟需從能源源頭解決競爭力問題。高昂電價不僅摧毀孱弱製造業,更重創英國志在角逐的高科技服務領域(如人工智慧)。
一位英國的能源顧問說:"英國商業模式的底層邏輯,一直認定'知識經濟'能耗有限,電網脆弱些也無妨。但實際上,現在的AI產業是電力能耗巨獸"。
最近,前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透過名下的研究所釋出宣告,稱英國碳排放淨零政策"註定失敗"。
上屆英國政府,已經將部分綠色政策成本,從製造商納稅轉移為普通稅基,這意味著所有人都要為綠色政策買單。
而斯塔默政府則更加徹底地效仿德法政策:讓工業免於高額電費,同時增加全體納稅人的電費負擔。

當然還有一條路,是完全叫停碳排放淨零衝刺計劃——該計劃要求英國在未來55個月內淘汰大部分化石能源,實現電力去碳化。
政策逆轉,固然會讓英國政府丟臉,面臨言而無信的指責,但又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
英國能源大臣埃德·米利班德,將2030年實現電力去碳化目標視為畢生使命,宣稱此舉能大大降低能源成本,說“每個家庭的年開支將減少300英鎊"。

但他的豪賭能成嗎?英國媒體是不太相信的,列出的理由如下:
-
化石燃料價格的不會永遠維持高位,終究會迴歸均值;
-
可再生能源的特點,是高固定成本、低運營成本,徹底啟用化石能源、啟用可再生能源的風險,是讓能源固定成本“永久化”,最終成本到底有多高,很難估量。近日挪威可再生能源公司沃旭,就因成本飆升,退出了北海大型風電專案;
-
另外可再生能源在英國目前實際已經過剩了,去年英國51%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但能源顧問阿瑟頓警告:"按當前可再生能源固定成本產能擴張速度,即便天然氣價格暴跌,五年內電價也難獲改善"。
尾聲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