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金融時報》發文披露:英國與美國近日簽署了一項新貿易協議,表面上主打關稅減讓,實則在核心領域嵌入了“供應鏈安全”條件,意在擠壓中國供應鏈。外界普遍認為,這可能成為華盛頓今後在全球推動“去中國化”供應鏈的一種範本。值得警惕,特發上來供大家借鑑,下面是文章正文,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美英貿易協議“嵌入”安全條款,擠壓中國供應鏈
英國近日與美國達成一項新貿易協議,其中包括鋼鐵與製藥行業的關稅減免。但這一減免並非無條件,而是以“滿足美國安全要求”為前提。協議中明確指出,英國需配合美國在供應鏈安全和產業控制方面的審查義務。這一安排被外界普遍認為,這可能成為華盛頓今後在全球推動“去中國化”供應鏈的一種範本。
儘管協議未點名中國,英國官員也對外強調只是“涉及部分第三國”,但特朗普政府已明確表示,中國正是其關注的重點。美方意圖透過與盟國簽署此類“有安全附加條件”的協議,逐步將中國排除在關鍵產業鏈之外,尤其是在鋼鐵、醫藥等對國家安全敏感的領域。
這份協議是在特朗普4月2日宣佈對全球商品加徵關稅後,僅用七週時間迅速完成的。文字強調,英國商品能否獲得關稅豁免,將取決於“232條款”調查結果,即美國用來判斷某類進口產品是否危害國家安全的專屬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該協議還特別提到“美英共享國家安全優先事項”以及兩國之間“平衡的貿易關係”,這被視為美方在貿易中嵌入安全戰略的新方式。
專家認為,這種模式很可能會被複制到美國與東南亞出口國的未來貿易協定中,如越南、柬埔寨等。與此同時,歐盟則對該協議中涉及中國的部分表示擔憂,認為將嚴重影響其與美國正在協商的貿易框架。兩名參與談判的歐盟高官表示,歐盟27國在如何對待中國問題上缺乏統一立場,難以照搬美英模式。
儘管外界批評協議等同於“讓美國獲得對英國供應鏈的否決權”,英國工黨政府予以堅決否認。財政部副大臣達倫·瓊斯強調,協議並未限制中國對英投資,也不存在所謂的“美方否決權”。
一位英國官員透露,美國的顧慮是,一旦英國關稅水平低於全球平均,可能成為第三國規避美方貿易管控的跳板,利用英國為中轉對美出口。協議未來將細化如何防止這種“規避出口”行為。
有分析指出,美國的這一系列安全要求並非孤立行動。早在拜登政府時期,美方就曾要求英國政府對一家中國控股的鋼鐵企業進行股權審計,作為取消特朗普時代鋼鐵關稅的前提。若未來英美協議將英國更多綁定於美方對華政策,中國或將採取反制措施。
目前,英國各大行業組織仍在向政府施壓,要求明確美國提出的關稅減免細則與安全標準,尤其是涉及鋼鐵與醫藥兩個行業。業內人士稱,最終關稅減免程度,將取決於美國對進口藥品所進行的“國家安全調查”結論。製藥行業預計,美英雙方仍需就“232條款”下的政策安排繼續談判。
英國鋼鐵行業協會則指出,協議文字中未出現任何關於“降為零關稅”的明確承諾,供應鏈要求含糊不清,甚至暗示可能會設定出口配額。他們警告稱,鋼鐵企業在實際享受關稅優惠之前,仍有許多“障礙要跨越”。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