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一年,我國發展歷程很不平凡。
創新能力有新提升, 積體電路、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取樣返回,“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建成入列……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這些成果,見證了過去一年我國科技創新的堅定步伐。
2024年,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2025年,中國將繼續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戰略基點,以前沿技術突破為引擎,以數字賦能、綠色轉型、民生福祉為導向開拓進取,攻堅克難,全面佈局未來產業新賽道,勾勒中國式現代化新徵程上的創新圖譜。
量子計算:顯著超越現有技術水平
在全國兩會開幕前,量子科技再傳好訊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等人成功研製出包含105個可讀取位元和182個耦合位元的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三號”。這一成果實現了對“量子隨機線路取樣”任務的高效求解,其效能顯著超越現有技術水平。

祖沖之三號晶片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早在2021年,潘建偉團隊就曾推出66位元的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其執行速度較當時的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快1000萬倍以上。
超導量子計算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實用化量子計算的方案之一,因而備受關注。2020年12月,我國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九章”在實驗上嚴格地證明了量子計算的加速能力,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此次新研製的“祖沖之三號”能夠高效完成83位元32層的隨機線路取樣任務,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千萬億倍,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在超導量子計算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頻頻出圈
從在春晚“扭秧歌”到走平衡木、跳梅花樁,人形機器人頻頻出圈兒。

2025年1月28日,杭州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在2025年央視春晚後臺。新華社發
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作為新興產業,隨著技術突破和產業生態的完善,將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也將加快進入包括家庭在內的更多應用場景。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持續推進“ 人工智慧+”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援大模型廣泛應用, 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手機和電腦、智慧機器人等新一代智慧終端以及智慧製造裝備。
有專家表示,具身智慧是AI從“虛擬”走向“物理世界”的必經之路,其發展將重塑製造業、服務業乃至人類社會協作方式。對我國而言,需抓住硬體創新與場景落地的雙重優勢,同時建立倫理與安全框架,避免技術失控。
6G:處於技術遴選關鍵視窗期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
6G(第六代移動通訊技術)是繼5G之後的新一代通訊技術,目前仍處於早期研發階段,但全球主要國家和企業已展開前瞻性佈局。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作為新一代數字資訊基礎設施,6G將成為連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樑,助力實現從萬物互聯向萬物智聯的跨越。相比於5G,6G網路在傳輸速率、時延等層面均有望顯著提升:峰值速率將達到100Gbps,較5G提升10倍;時延將降至0.1毫秒,僅為5G的十分之一。此外,6G使用者體驗相比5G也將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6G研究正處於標準化前期需求定義和關鍵技術突破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6G不僅是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也將為廣大平臺、物聯網和終端企業創造比5G更豐富的創新和商業機會。
也有專家表示,發展6G不僅要關注相關技術,更要關注其潛在應用。低空經濟被認為是6G的一個典型應用場景。
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取樣返回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2024年6月25日,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一頂紅白相間的巨型降落傘緩緩落下,嫦娥六號返回器回到地面。至此,嫦娥六號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取樣返回的壯舉。這是我國迄今為止開展的最複雜的深空探測任務。

2024年6月3日,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併成功拍攝、回傳著陸器和上升器合影。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嫦娥六號自發射後歷經53天,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以及再入回收等多個難關,成功帶回1935.3克月背樣品。
這些珍貴的月背樣品,不僅填補了月球背面研究的歷史空白,也為我們研究月球早期演化提供了一手資料,更為理解月球背面與正面地質差異開闢了新的視角。
2024年11月15日,月背樣品研究傳來好訊息:我國科學家利用嫦娥六號月背樣品做出的兩項獨立研究成果,分別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這兩項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約28億年前仍存在年輕的岩漿活動,這一年齡填補了月球玄武岩樣品在該時期的記錄空白。
“夢想”號:我國在深海探測上邁出重要一步
2024年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其最大鑽深可達11000米。

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夢想”號全長179.8米,寬32.8米,排水量42600噸,續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載員180人。它的穩定性和結構強度按16級超強颱風安全要求設計,可在6級海況下正常作業,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
作為全球領先的深海作業平臺,“夢想”號的科考實驗功能和資訊化水平國際領先。全船建有基礎地質、古地磁、無機地化、有機地化、微生物、海洋科學、天然氣水合物、地球物理、鑽探技術等九大功能實驗室,總面積超3000平方米,配置有全球首套船載岩心自動傳輸儲存系統,可滿足海洋領域全學科研究需求。
“夢想”號海試成功並正式入列,標誌著我國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設海洋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相關閱讀
編輯:宋慈
